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品读习近平引用过的三苏名句‖周云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2-31 14:40:01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4期

品读习近平引用过的三苏名句

周云容

编者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在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关键处常常使用诗词、古语、格言等典故,话语精辟,切中要害,意味深长。人民网曾以“常提儒家名言苏轼名句最多”或“儒家名言最常提名人名句看苏轼”,来概括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情况。三苏名言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和深邃的中华文化哲思。总书记引用三苏名句,巧加点化,“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赋予其鲜活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适逢《巴蜀史志》“三苏文化”专刊出刊之际,《巴蜀史志》编辑部特根据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以及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近期相关报道,辑录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的三苏名句,以飨读者。

《习近平用典》书影(人民日报出版社 / 供图)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苏辙

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1989年1月)等文中引用,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要求各级干部解决实际民生问题,面对民生疾苦,要像对待“腹心之疾”那样,严阵以待、必欲除之。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句,出自苏辙熙宁二年(1069)三月写给宋神宗的奏议《上皇帝书》。文中提出,要把去除百姓的祸患,当作医治自身心腹疾病一样对待。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1989年1月)等文中引用,将此作为对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句,出自谪居黄州的苏轼元丰五年(1082)一个秋夜与友人泛舟游赤壁所作的《赤壁赋》。赋中提出,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主,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分毫也不去索取。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廉洁思想的经典表达。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1990年1月)等文中引用,指出要破除“当局者迷”的心态,要从更大的视野中发现闽东的闪光点,把握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句,出自苏轼元丰七年(1084)游览庐山时所作的诗歌《题西林壁》。不能识得庐山真面,是因为身处庐山之中,视野为峰峦所局限,所见只是庐山一面。此诗语浅意深,因物寓理,要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须有全局思维、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

“临大事而不乱”

“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从政杂谈》(1990年3月)等文中引用,强调青年干部要不为一时议论所动,不为一时扬抑所惑,要保持定力、保持清醒、保持从容。“战略定力”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重要理念。

“临大事而不乱”句,出自嘉祐五年(1060)苏轼应制科考试前所进卷之《策略四》,意思是大事来临,不惊慌失措,镇定沉着;“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句,出自苏轼元祐元年(1086)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为朝廷代拟的诏书《陈侗知陕州》,意思是在利害冲突的紧要关头,不患得患失,保持常态。两句所言的是一种从容不迫、应对自如的处事态度,这种态度显示的不仅是胆量、毅力,还有经验、才干和公心。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之江新语·要讲究领导艺术》(2004年1月13日)等文中引用,指出高明的领导,要讲究领导艺术,知关节,得要领,把握规律,掌握节奏,举重若轻。“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出自谪居黄州的苏轼元丰五年(1082)七月所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在从容潇洒地说笑闲谈之间,曹军的战船已告覆灭。

“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9年5月13日)等文中引用,强调“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固本培元,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腹有诗书气自华”句,出自苏轼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凤翔签判任满还朝途经长安,与朋友董传临别时所作《和董传留别》。董传虽家境贫寒,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朴素的衣着掩不住他积极进取的精神风骨,故苏轼以“腹有诗书气自华”赞之。一个“自”字,强调了高雅不凡的气质源于书香熏染。“气”,不仅指读书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是指在面对人生失意和逆境时所表现出的达观与淡定。一语精辟阐明了读书学习与个人素养之间的关系。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等文中引用,借此阐明“腐败规律”:内心自律失守,外在诱惑才能乘虚而入。告诫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筑牢自律防线。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句,出自苏轼史论《范增论》。针对陈平用计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史例,提出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虫子才会寄生的观点,说明事物总是自己先有弱点然后才为外物所侵,蕴含着“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深刻哲理。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等文中引用,赞美海南的生态环境,强调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句,出自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大意是云散月明无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是澄清明净的;“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句,出自其《和陶拟古九首》,大意是飞泉直下万仞,景象壮观;白鹤环绕低飞,幽静闲适;“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句,出自其《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大意是夏天,红彤彤的荔枝熟了,果肉洁白如凝脂。秋天,黄澄澄的柑子挂满枝头,果香四溢。以上诗句都是苏轼谪居海南儋州时对海南风物的赞美之词,亦可见其随遇而安的旷达心境。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4年2月17日)等文中引用。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句,出自苏轼元祐二年(1087)就西羌、西夏事宜上奏朝议《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就北宋的边防政策提出:治理国家不可随意制造事端,也不可胆小怕事。意在劝谏朝廷既要谨慎持重,不可无端生事;遇事又不可退缩,要主动作为。这是对治国智慧的辩证表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兵团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4月29日)等文中引用。当时总书记回忆起20世纪60至70年代知识青年投身兵团建设的故事,讲道:“苏东坡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新疆有烤馕、抓饭、羊肉串、哈密瓜、葡萄等等,咱们有充足的理由说‘不辞长作新疆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句,出自苏轼《食荔支》。这首诗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展现出乐观旷达、落地生根、随遇而安的精神境界以及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4年4月30日)等文中引用,告诫各级领导干部“智者见于未萌”,要做到未雨绸缪、深谋远虑、治于未病。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句,出自苏轼嘉祐五年(1060)应制科考试前所上进卷《晁错论》。文章开篇指出,天下最难解决的祸患,莫过于表面看来太平无事,实际上却存在着难以预料的隐患;坐观其变却不想办法解决,那么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这蕴含着防微杜渐、治于未病的哲学智慧。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2014年5月9日)等文中引用,强调要抓细抓实作风建设,作风有没有变化,深入其中的老百姓体会最深。

“春江水暖鸭先知”句,出自苏轼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大意是在江水里嬉戏的鸭子最先感知到初春江水的回暖。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敏锐感知事物的本来面目,强调深入实际和实践的重要与可贵。

“必先正风俗。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

——苏辙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6月30日)等文中引用,强调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必先正风俗。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句,出自苏辙元祐元年(1086)针对当时台谏奏章留滞宫禁不交办的弊端,而向哲宗皇帝所上的奏章《论台谏封事留中不行状》。文中提出,治国理政必先辨风正俗。风俗正了,中等道德觉悟以下的人都自我勉励做好事;风俗一坏,中等道德觉悟以上的人都自暴自弃做坏事。旨在强调整饬风纪的重要性。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2014年7月9日)等文中引用,指出发展中美关系要顺时应势、与时俱进。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句,出自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文中提出,时间和机遇既然来了,就不能让它们白白流失,一定要抓住。这就是常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强调抓住机遇的重要性。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2014年9月18日)等文中引用,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强调中国要做学习大国,不要骄傲自满,不要妄自尊大,而是要谦虚谨慎、勤奋学习,不断增益其所不能。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句,出自苏轼《稼说·送张琥》。此文以农家种庄稼为喻,论说治学修业之道。苏轼指出,读书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择其精要而取之;只有知识积累丰厚,才能慢慢施展才华。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等文中引用,指出韩愈文章的崛起所凭借的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强调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句,出自苏轼元祐七年(1092)应邀为潮州韩愈庙所撰的碑文《潮州韩文公庙碑》。碑文高度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其中讲到,韩愈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弱文风得到振兴,其文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观念为沉溺的世人提供了有益的引导。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等文中引用,说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句,出自苏轼熙宁四年(1071)二月向神宗皇帝的奏议《上神宗皇帝书》。文中批判过分利用行政强力和任人唯亲的变法会造成“纲纪”的废弛,国家法度一旦败坏,则必然乱弊丛生。“纪纲一废,何事不生?”用反问语气极言废除法纪的严重后果。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苏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31日)等文中引用,指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革命军人的灵魂,是克敌制胜、拒腐防变的决定性因素;要把坚定官兵理想信念作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战略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句,出自苏洵《权书·心术》。文中提出,作为领兵的将领,首先要修养心性。这句经典指出理想信念、精神意志在战场上的重要作用。

“政无大小,以得人为重”

——苏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5月18日)等文中引用,回答了党外人才“从哪里来”的问题,并强调人才成长既靠个人努力,更靠组织培养。

“政无大小,以得人为重”句,出自苏辙代朝廷草拟的诏书《王悆光禄寺丞》。意思是政事无论大小,应以得到人才为最重要,意在强调“得到人才”是“为政兴政”的关键。

“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的讲话》(2015年12月25日)等文中引用,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新闻宣传没有好的内容,即使有再好的形式、手段、技术也不顶用。

“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句,出自苏轼《答乔舍人启》。信中苏轼提出,文采仅是文章一个次要的东西,思想内容的充实有用才是根本。意思是说,文章要有益于世道人心,而不是浮夸炫耀个人的文采。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共创亚洲和平与繁荣的美好未来——在亚信第五次外长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4月28日)等文中引用,旨在指出春夏之交的会议举办地北京生机盎然。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句,出自苏轼元丰元年(1078)十一月徐州所作的《放鹤亭记》。放鹤亭位于江苏徐州云龙山,春夏相交之时,亭子四周草木茂盛,生机勃勃。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同舟共济、扬帆远航,共创中拉关系美好未来——在秘鲁国会的演讲》(2016年11月21日)等文中引用,阐释中国对国际关系的主张。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句,出自苏轼元丰八年(1085)代宰相吕公著向新即位的宋哲宗所上奏议《上初即位论治道二首·道德》。苏轼开篇即提出君主应以“至诚”“至仁”作为自身的道德规范,终生持守,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明主。“至诚”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至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充分体现出仁者爱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2018年1月11日)等文中引用,旨在告诫党员干部对功名利禄要知足,对物质享受和个人待遇要知止,以清廉养浩然正气。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句,出自苏轼《赤壁赋》。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此句表达出一种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精神境界。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4月13日)等文中引用,指出海南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自古为文人雅士所称道,强调海南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使海南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出自苏轼元符二年(1099)正月十二立春之日在海南儋州所作《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海岛春风阵阵,杨花飘舞,一如雪花漫天,完全没有感到天涯海角的遥远与阻隔,而是如同仍在中原一般。“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高度凝结和融汇了万里天涯的绮丽风光,寄托和饱含着东坡的无限情思。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等文中引用,嘱托广大青年要立大志,坚定理想信念,顽强拼搏。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句,出自苏轼《晁错论》。文章评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政治改革家晁错因削藩失败而被杀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认为自古以来,建立功勋、做成大事之人,不仅有超凡出众的才能,还必定具有坚韧不拔的气节和志向。

“治其本,朝令而夕从;救其末,百世不改也”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8年6月29日)等文中引用,针对的是党的建设这一重大命题,强调不从政治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就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治其本,朝令而夕从;救其末,百世不改也”句,出自苏轼嘉祐二年(1057)应省试所作的答策《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本”指事物的根本或本源,“末”指事物的细枝末节。从根本着手治理,政令将会迅速得到执行;若只从细枝末节进行治理,即使经过很多年也难以有所改变。抓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不能治标不治本。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苏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7月3日)等文中引用,强调: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句,出自苏辙嘉祐七年(1062)针对北宋社会的突出问题提出己见的文章《新论》。文中提出,想要建造房屋,首先应当打好地基。地基牢靠平整,建造的房屋才能坚固长久。这一比方,通俗而形象地阐释了强基固本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讲话》(2019年3月4日)等文中引用,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句,出自苏轼《赤壁赋》。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2022年7月1日)等文中引用,强调要切实排解民生忧难。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句,出自苏轼元祐二年(1087)代朝廷所草拟的诏书《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意思是享受天下之利益者,就应为天下除祸患;拥有人间之福乐者,就应与天下共忧患。这句话蕴含着中国政治传统中“在其位则谋其事”“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的理想追求,身居要位者需深明权责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苏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2023年1月1日)等文中引用,指出路虽远,行则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句,出自苏轼嘉祐八年(1063)针对时弊所作的政论文《思治论》。大意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强调的就是奋斗。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整理:周云容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