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 “《巴蜀全书》编纂与研究”顺利结项

来源:川大古籍所 发布时间:2024-01-03 16:58:38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

“《巴蜀全书》编纂与研究”顺利结项

2023年12月15日,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巴蜀全书》编纂与研究”结项会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复性书院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

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巴蜀全书》评审组副组长、四川省社科联原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罗仲平,四川省社科联规划评奖办公室副主任周宅贤,四川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查庆,四川大学社科处规划与成果科科长刘孝利,以及校内外专家学者、项目总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及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四川省社科联规划评奖办公室副主任周宅贤主持。

担任“《巴蜀全书》编纂与研究”项目的评审专家有: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巴蜀全书》评审组组长项楚(线上),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巴蜀全书》评审组副组长罗仲平,四川省社科院杰出研究员、《巴蜀全书》评审组副组长谭继和,西南民族大学资深教授祁和晖,四川省社科院资深研究员、《巴蜀全书》评审组成员李远国,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教授、《周易研究》副主编林忠军(线上),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李尚信(线上),贵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张连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映福(通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粟品孝。

罗仲平副主席致辞指出,当年《巴蜀全书》成立评审组,由项楚先生担任组长,自己与谭继和先生担任副组长。全程参与了编纂评审工作,今天又来参加此次结项会十分高兴。《巴蜀全书》编纂工程启动10多年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项目组共收集巴蜀文献2000余种,点校精品文献500余种,文字达1亿余字;十余年来“联合目录”“精品集萃”“善本再造”三大系列,产出600余项阶段性成果,总计字数6000余万。作为川版《四库全书》,《巴蜀全书》是巴蜀历史上规模最大、跨度最长、体例最新的古籍整理工作,填补了四川没有集大成文化典籍的空白,必将促进当代蜀学的振兴,推动巴蜀文化的发展。希望项目组再接再厉,加大思想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力度,自觉承担起学术传承的使命。

《巴蜀全书》总编纂四川大学古籍所舒大刚教授代表项目组,从“编纂意义及目标”“项目实施阶段”“项目拓展与影响”“研究心得及不足”四个方面进行总结汇报。

在评审环节,评审组组长项楚教授说:《巴蜀全书》不仅是一项庞大的文献整理项目,也是一项重要的文献研究的项目,同时也是一项人才培养的项目。希望《巴蜀全书》编纂成果后续都能出版,能够继续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使项目成果完美的呈现出来,善始善终。

评审组副组长谭继和先生回顾评审组组建历程,工作内容、职责等。从评审组角度肯定《巴蜀全书》的编纂价值及特色,认为《巴蜀全书》编纂有利于建立新时代的巴蜀文化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体系,不失为古籍整理的标杆。

李远国教授认为,《巴蜀全书》成果直接推动了巴蜀文献的全面调查、收集、整理、保护与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祁和晖教授指出,《巴蜀全书》大规模承传保护了巴蜀文献,收集到藏于民间的稿本,培养出古籍整理人才,并建议编纂《巴蜀全书学案》。

张连顺教授认为,课题对推动国家地域性文化研究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与价值,希望进一步拓展蜀学义理研究,加快成果出版速度。

粟品孝教授认为《巴蜀全书》超额完成任务,质量上不失为学术精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林忠军、李尚信二位教授,也在线上发表了评审意见,认为《巴蜀全书》工程宏大,成果丰硕,形式多样,完全符合优秀等级的认定。

李映福教授因故未到会议现场,发来纸本评审意见,充分肯定《巴蜀全书》的学术价值,希望再续《巴蜀全书》二期三期工程,以推动巴蜀文献最大范围、最深层次的整理和研究。

紧接舒大刚教授,《巴蜀全书》各部类负责人,郭齐教授、吴洪泽教授、杨世文教授等分别就其承担的别集、总集、巴蜀史料等部分的编纂过程、完成情况等进行了汇报。

《巴蜀全书》项目是对巴蜀地区(略当今四川省、重庆市)的古文献进行调查、搜集和整理、研究的大型项目。该项目2010年1月经中共四川省委常委会议批准列为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川宣【2012】110号),同年4月又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0@ZH005),被称为“四川文化传承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项目实施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至2009年)为《巴蜀文献要览》阶段,由舒大刚、李冬梅等撰稿完成的《巴蜀文化通史·巴蜀文献要览》卷完成100万字书稿,向学人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巴蜀文献雏形。

第二阶段(2009年至2013年)为向省委省政府建议和启动阶段。2009年,舒大刚、万本根向省委、省政府提出编《巴蜀全书》建议,引起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重视。2010年,获得省委常委会批准。2010年3月,四川大学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申请《巴蜀全书》立项,获得“重大委托项目”立项批复。2011年,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组织下,召开《巴蜀全书》编纂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成立了《巴蜀全书》相关机构,即《巴蜀全书》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和协调工作),学术评审组(负责项目及成果审核),编纂组(组织实施),出版发行组(负责成果的出版和推广)。2012年,省委宣传部拨付首批启动经费30万元,宣布项目正式全面启动。2013年,四川大学在省委宣传部支持下,向省财政申请《巴蜀全书》专项经费预算成功。

第三阶段(2010年至2022年)为项目具体实施阶段。《巴蜀全书》编纂组按照省委常委会指示和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办法的要求,于2010年7月如期举行开题报告,将整个工作分为“巴蜀文献联合目录”“巴蜀文献精品集萃”“巴蜀文献珍本善本”三大体系进行。经过10余年编纂,三大体系均超额完成计划,取得丰硕成果,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奖励及资助20余项。

“巴蜀文献联合目录”系列成果

“精品集萃”系列未出版书稿(总433种)

“巴蜀文献精品集萃”系列成果

“巴蜀文献珍本善本”系列成果

所获奖项

第四阶段(2022年至今)为成果验收阶段。2022年12月24日,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批复,在四川省社科联的具体主持下,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陈祖武学部委员)、清华大学(廖名春教授、刘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周国林教授)、湖南大学(朱汉民教授)、四川省社科院(谭继和杰出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蔡方鹿首席教授)的7位专家学者,组成评审专家组,对《巴蜀全书》结项成果进行了会议鉴定评审。经评审组专家综合评议,一致同意将《巴蜀全书》项目评为优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对项目成果与评审专家意见进行了严格复核,于2023年3月29日正式通知本项目以优秀等级结项。

遵照《巴蜀全书》编纂领导小组指示:“我们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于编纂出版工作,而要善于利用编纂出版工作这个载体,进一步健全研究巴蜀传统文化的学术体系,以编促学、以纂带训,大力培养一批精通蜀学的科研带头人和学术新人。”(2011年7月29日)课题组针对巴蜀文献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学术研究的现代性和紧迫性,另增《蜀学典藏》《蜀学丛刊》《蜀学文库》三大系列,初步实现了对巴蜀文献和蜀学的系统整理与研究。课题组长期致力于蜀学人才培养、蜀学团队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一支集文献整理和蜀学研究于一体的学术团队,首批加盟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是国内10余个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之一。同时,向川渝两地县级以上图书馆、博物馆、综合性高校图书馆和全国211、985高校图书馆以及海内外专家学者与研究机构,赠送《巴蜀全书》出版成果达3000余册;在多地宣讲传统文化及区域文化内容,扩展巴蜀文化的影响力与普及度,从而推动文化建设,提供资政服务,赢得学界与社会广泛好评。

2023年,在完成国家结项后,《巴蜀全书》编纂组乘胜前进,更上层楼。一是继续优化课题成果,推出一批高质量整理成果。完成精品集萃系列新录、一校13种、460万字;审稿21种、约500万字;出版《华阳国志》(三全本)《苏东坡全集》(再版)《成都文类》《东都事略校笺》《谢无量全集》等数十种、30余册。二是加强从文献整理到学术研究的转化,获批多项国家、教育部、四川省等重大、重点项目,如“巴蜀易学文献通考与研究”(舒大刚,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二十五史儒林传研究”(王小红,教育部2023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类)重大项目)、“巴蜀《春秋》学研究及文献整理”(张尚英,教育部2023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类)重点项目)、“宋代巴蜀经学发展史”(李冬梅,2023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宋代科举制度与‘蜀学’文化研究”(陈长文,2023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四川钱币历史研究”(马明宗,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华阳国志》专题研究”(彭华,2023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等立项。三是举办系列学术会议、讲座,积极依托《巴蜀全书》项目,推动文化建设,加强资政服务,推动成果的创造性、创新性转化。

最后,经过评审组合议,一致建议“《巴蜀全书》编纂与研究”项目以优秀等级结项,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图文来源:川大古籍所

来源: 川大古籍所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