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清溪关:见证南丝路上的千年过往‖祝波

作者:祝 波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1-28 14:37:02 浏览次数: 【字体:

清溪关

见证南丝路上的千年过往

祝 波

“大树李子晒经关,白马抬头望河南。八里平夷到大湾。一进深沟五洞桥,坪坝窖厂双马槽,尖茶陡坡到海棠……”

这首民谣唱的是南方丝绸之路,讲到了汉源县大树镇到甘洛县海棠镇之间叫得上名字的驿站。

从大树堡出发,经李子坪、晒经关、白马堡,到河南站稍事休息,再经八里堡、平夷堡到大湾村(今平等村)。进入清溪关所在的清溪峡,峡外夏日高温、酷热难耐,谷内道路曲折、湿滑难行,沿途荆棘丛生、古道坎坷,当地老百姓把清溪峡称之为“深沟”。

清溪关(姜锦 摄)

时光如流水,曾扼守一方的清溪关古隘堡早已不复存在,留下了一段段传奇和故事。

历史典籍中的清溪关

据史籍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清溪峡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峡内古道是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彝走廊”“西南民族走廊”的重要路段,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早在公元前383年秦献公时羌人南迁蜀地,以后逐年向南迁移,形成了最初的古道,途经今汉源、甘洛、越西、喜德、冕宁、西昌等地。隋大历年间史万岁南征,首次对该道进行维修和开发;唐贞元十一年(795年)川西节度使韦皋为和吐蕃通好南诏,设“清溪关”。

《新唐书·韦皋传》记载:“由黎州出邛部,至云南,置清溪关,号曰南路。”唐中叶后,屡经开修,唐贞元年间“韦皋凿清溪道以和群蛮,使道蜀入贡”(《新唐书·突厥传》)。北宋初期,该道仍为通往大理的要道,熙宁以后渐趋冷落,南宋以后曾数度闭塞。

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三记载:“清溪关在黎州守御所南,大渡河外,唐时控御南蛮之重地。”《四川通志》记载:“清溪关,其地连山带谷,夹涧连溪,倚险接关,恃为控御。又今嶲北一百二十五里有古隘堡。其南隘广不盈丈,两岸壁立千仞,峡内溪流淙淙,即古清溪关也。”

《中国文物图集·四川分册下甘洛篇》记载:“坪坝乡北3.5公里……清溪峡为南北走向,全长5公里,南起甘洛的平坝乡,北至汉源县的大湾(今平等村),两侧排列有6个3000多米的山峰,清溪古道沿峡底溪沟穿过。途有小桥5座。古道留有驮马蹄印,深达(印宽)0.3米。峡中有护路兵勇住房和庙宇遗址,南峡口至平坝乡约1.3公里古道保存完好。清溪沟现名深沟。路面用大石块嵌铺而成。”

古道(姜锦 摄)

2013年3月,国务院将茶马古道列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溪峡古道作为其中重要一段,同年5月,由甘洛县人民政府在峡口立碑昭示,碑文细述古道的来历——“零关古道形成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期,史称牦牛道。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复事西南夷,设相当于县级治所零镇,牦牛道由此更名‘零关道’。唐贞元十一年(795年),川西节度使韦皋为和吐蕃通好南诏在峡内设清溪关,零关道更名清溪道,清溪峡由此得名。”

金戈铁马的岁月过往

谁能料想,当年烟波浩渺的清溪关深沟里,竟然还隐藏着一段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岁月过往。

1862年3月,因“天京事变”避祸出走西南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云南巧家米粮坝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境内。为策应石达开,牵引、调动清军主力,太平天国将领赖裕新先行率领中旗军在会理、西昌一带活动,活跃异常。据时任四川总督的骆秉章给清廷的奏折中所述:“自宁远(今西昌)冒险内窜……此次中旗败匪(指赖裕新部中旗军)足不停趾,昼夜狂奔。”

赖裕新部马不停蹄,沿着清溪峡古道一路狂奔。经泸沽、冕山、登相营、九盘营越小相岭,过炒米关、中所、越嶲城夺青杠关,再由寮叶坪、蜡梅营、海棠入清溪峡。大军一路浩浩荡荡,所向披靡。

据《越嶲厅全志》记载,赖裕新率中旗军从炒米关、中所坝场进向越嶲厅城,并宿营王家屯。

赖裕新的步履最终停止在清溪峡。据民国版《汉源县志》载:“达开先锋赖裕新,俗称赖剥皮,被猡夷滚木擂石毙于越嶲深沟”。

一代英豪,折戟于深沟幽峡,至今仍让人引以为憾。

所幸余部接力前行,直抵大树堡,抢得渡船。《汉源县志》记载:“其溃兵突过大渡河,无一兵阻隔,至文武坡始遇各乡团练,时二月十六也,因众寡不敌,乡团阵亡百余人,余团败退后山,败兵至汉源驻扎一日。”之后,中旗军经成都郊县进入川北,沿途与清军和地方武装斗智斗勇,最远抵达陕西境内。

据《清史稿》卷四百六列传一百九十三骆秉章一节中记载:“赖裕新自宁远犯冕宁,至越巂,为邛部土司岭承恩击毙。余贼散扰川西十余县,多为官军民团截杀,尽歼于平武山谷中。”罗玺刚著《太平天国史》卷七十六传第三十五——翼殿远征人物传里记载:“赖裕新部,横渡大渡河后,冒艰难,犯险阻,打破清军到处截击,到达陕西。”

追寻清溪关红色记忆

89年前,清溪关还见证了一段怀揣理想信念、跨越万里关山的光辉史诗。

1935年5月23日,一支由红一军团便衣侦察队、红二师侦察连和红五团三营组成的先头部队,赶在黎明前从海棠出发,经平坝、清溪峡、河南站、晒经关,直奔大树堡而来。为首二人,一个矮壮,年近三十;一个高瘦,二十多岁;他们分别是被誉为长征“尖兵”“先锋中的先锋”的红一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刘忠,以及红五团三营营长梁兴初。

这次行动的总指挥,是左权将军。刚年满30岁的他,时任红一军团参谋长。按红军总司令朱德21日18时“左、刘率我第五团,如查明越嶲无敌或少敌应迅速进占越嶲,并侦察前至大树坪、富林及由越嶲至海棠之线中间向西去的道路、里程……”的电令安排,红一军团参谋长左权、红二师政委刘亚楼,团长张振山、政委谢友勋率部于23日清晨从越嶲青杠关出发,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的名义,大张旗鼓、频繁往来于宁雅正道上。

红军长征过清溪峡后在河南乡五里牌留下的标语

在海棠稍事休整后,分兵一路向竹马垭口侦查前进,主力部队当晚进至河南站—清溪峡—坪坝一线驻扎宿营,进入汉源县境内。

刘忠、梁兴初率先抵达晒经关,派出便衣侦察队摸清了大树堡川军的布防情况。

23日,朱德再次电令左权、刘亚楼,“我第五团续向大树堡前进,今晚到达宿营地后,应即电告下列各事:当前及富林敌情;渡河及架桥可能条件;由海棠通洗马港道路是否夷民地区。”

综合先头部队的侦察情报,左权、刘亚楼在晒经关指挥所连夜制定了佯攻大树堡的作战计划。

24日上午,红军分三路进击大树堡。

一路从晒经关沿大路席卷而下,闪击袭取鱼塘排哨;一路绕行大坪子、麻家山,直奔大树街上攻打驻敌连部;一路从杨家沟、海螺坝直插大渡河边,夺取渡口、控制渡船。随着枪声四起、杀声震天,川军二十军王泽浚旅派驻大树堡的河防前哨连和地方民团武装顷刻间土崩瓦解,仓皇逃窜,红军乘势攻占大树堡并控制了大树渡口及大渡河南岸沿线。

之后数日,左权、刘亚楼亲临大渡河边指挥佯攻。广泛征集民工船工集木造船、伐竹扎筏,红军部队日夜操演抢渡作战,作出北渡攻打富林的态势。红军在渡口沿岸桑树、柳树上牵起铅线,扬言要从这里渡河,攻打富林,直取雅安、成都。北岸川军见状惶惶终日,日夜赶筑碉堡,生怕红军飞渡过河。

红军声势浩大的佯攻行动,成功地吸引、牵制了川军。红五团的佯渡行动持续在小堡、大树、桂贤一线展开,有力地支持了主力红军25日在安顺场的强渡行动。之后,左权、刘亚楼率队于28日撤离大树堡,再经晒经关、河南站、清溪峡,由竹马(洗马姑)转道安顺场与中央红军会合。

清溪关,何其有幸,见证了这一支英雄的红军队伍,见证了长征中这一段辉煌的历史壮举。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祝 波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