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雅安博物馆里的“龙”‖彭艳霞 李卓瑶

作者:彭艳霞 李卓瑶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2-11 15:05:14 浏览次数: 【字体:

雅安博物馆里的“龙”

彭艳霞 李卓瑶

2024年是中国农历龙年。根据《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可见龙留给中华民族的整体印象是神秘莫测而又无比神圣。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始崇尚龙。七八千年前,生活在辽宁的人就开始用石块摆塑龙。在河南濮阳出土了约6000年前的用蚌壳摆塑的龙。历史上,龙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祭祀仪式、神话传说、文学艺术等领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雅安市出土了哪些与龙有关的文物?这些文物彰显着古人怎样的情怀?

东汉方形圆环螭龙凤鸟钮“李宜私印”铜印章

四川雅安出土文物中,最早涉及龙的文物之一是东汉方形圆环螭龙凤鸟钮“李宜私印”铜印章。

该印章印面长1.3厘米,宽1.2厘米,高7.5厘米,铜质。印钮为环状圆环卷曲螭龙纹,龙身饰满鱼鳞,上部蹲有一只凤鸟,正方形印台,以一宽带与环形相连,印文为篆书白文“李宜私印”四字。

雅安市博物馆的logo和雅安市博物馆广场上的雕塑,正是复刻“李宜私印”铜印章而来。“李宜私印”铜印章于芦山县出土,是从民间征集文物时,文管所从芦山县清源乡老百姓的手中搜集回来的。该文物上的一龙一凤组成龙凤呈祥图案,体现着古人吉对祥如意的期许。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印,执政所持也;钮,印鼻也。

古人为执政所持便于携带印信,就在玺印的上方穿孔系上印绥佩于腰,这就是最早的印钮。此时的印钮只是为了实用,没有观赏价值。随着时代发展,汉代经济文化十分繁荣,是我国特有的印钮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印钮的造型古拙浑厚,线条生动洗练,题材丰富多彩,实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李宜私印”铜印章上雕刻着龙纹凤鸟,正是汉代灿烂辉煌的印钮艺术的集中体现。

龙有时单独出现在文物上,展现出威武雄壮的姿态;有时与凤一起出现在文物上,具有龙凤呈祥的寓意;有时与十二生肖的其他动物一起出现在文物上,承载着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传统文化。

宋八卦十二生肖铜镜

直径24.5厘米,青铜质。圆形,圆钮,主题纹饰为八卦十二生肖。无钮座,主题纹饰分为三区:内区绕钮一周花纹饰,八卦像位于内区花纹饰之外;外区环绕饰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像,形象写实,作同向环列,素缘。

这便是宋八卦十二生肖铜镜。

十二生肖是如何形成的?又为何会与象征着道教的八卦图一同出现在文物上?

古人以十二动物配以十二地支,便成了十二生肖。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显示,古人在那时便有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的六十干支表,是中国最早的纪年历法。

最早将十二种动物配以十二地支的文字记载,是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的竹简:“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善弄,手黑色。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大辟懦而楼。寅,虎也。盗者壮,希须,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颖。辰,盗者男子,青赤色。巳,蟲也。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一长颈小腑,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一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酉,水也。盗者两而黄色,疵在面。戍,老羊也。盗者赤色。亥,豕也。盗者大鼻。”从中可以看出,最初十二地支配的十二生肖与现在的十二生肖不完全一致。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十二生肖的形象随着时代变化,便成了现在我们熟知的样子。

兼有八卦图像与十二生肖的铜镜流行于唐代中晚期,延续到宋代。八卦图像与十二生肖的结合被看作辟邪之物,出现在各个朝代。宋人编著的《太平广记》记载:“隋汾阴候生,天下奇士也。王度常以师礼事之。临终,赠度以古镜曰:‘持此则百邪远人。’度受而宝之。镜横径八寸,鼻作麒麟蹲伏之像。绕鼻列四方,龟龙凤虎依方陈布。四方外又设八卦,卦外置十二辰位而具畜焉。”

不难想象,历史上这面八卦十二生肖铜镜的主人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打造了这面铜镜。铜镜承载着初代主人的祝愿和希冀,在一代代人手里流传至今。

除了独龙纹饰、双龙纹饰、龙凤纹饰、十二生肖纹饰,还有一种纹饰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那便是龙虎纹饰。

汉代龙虎斗铜饰件

长13厘米,前宽3.7厘米,高4厘米,青铜质。虎扑身压龙,肢体互交。虎口衔龙角处,呈撕状,两脚后蹬,长尾卷附左躯。虎身通体阴刻线条纹和似麦穗纹,龙身饰圆圈纹和齿纹。

这便是芦山县出土的汉代龙虎斗铜饰件。

龙和虎常常一起出现在成语中:龙争虎斗、虎啸龙吟、生龙活虎、龙腾虎跃、卧虎藏龙、龙盘虎踞、龙行虎步……在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过程中,越来越多捕食能力强的猛兽猛禽成为人类社会的图腾,如鹰、虎、蛇等动物,人们希望能拥有这些动物身上的优点。在现今社会,人们也出于同样的原因用鹰、狮、虎等猛兽猛禽为队伍命名。龙和虎都被视为强大的生灵,当两个强大的生灵相遇,民间便有龙虎必相争的说法。

汉代龙虎斗铜饰件将龙争虎斗的场面雕刻得栩栩如生,让见者无不感受到汉代铜饰穿越千年的魅力。

兽面纹蹄形三足青铜鐎斗

斗身上口外径16厘米,内径14.3厘米,深6厘米,通高10.9厘米。盆形、腹部有四道凸旋纹,底沿有宽0.5厘米的凸纹一周,独角龙形曲柄,兽面纹蹄形三足。

这便是1985年在芦山县仁加乡玻璃厂出土的兽面纹蹄形三足青铜鐎斗。

“鐎斗是拿来温水温酒的器具。白天用来热煮食物,晚上可以击声示警。”雅安市博物馆讲解员彭洋说。

马承源先生在《中国青铜器》一书中介绍:“鐎斗,又称刁斗,体呈盆形,下有三足,细柄向上曲,柄首常做成兽头形,口部带流。”

鐎斗的兽头曲柄通常为龙首、鸟首。兽首与曲柄相结合,曲线优美,造型独特,实现了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结合,展现出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意趣。

龙在古人的生活中处处可见:铜印、铜镜、饰品、酒具、炊具……是古人的思想观念、艺术审美、祭祀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见到龙的身影:龙雕塑、龙绘画、龙饰品……

“不同时期的龙有不同时期的特点,在现代社会,龙纹饰具有了新的时代特色。”市博物馆馆长郭凤武说,龙图腾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传承着中华儿女的精神。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彭艳霞 李卓瑶

整理:陈 怡 吴 磊

供图:雅安市博物馆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