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心怀天下的“蜀中第一才女”——薛涛

作者:蔡 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4-15 11:13:32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6期

薛涛

心怀天下的“蜀中第一才女”

蔡 威

薛涛被誉为“蜀中第一才女”,她在诗、书、画、音律等领域都有不菲成就,其自制的薛涛笺更是风行一时、传承至今。就薛涛流传至今的诗而言,题材广泛、格局宏大、情感丰富,在其诗作中不仅有自然风物的吟咏,儿女情长的主题,也不乏关怀时局、诉说立场之作。薛涛虽坎坷一生,却洁身自好、坚韧前行,屡遭磨难仍心怀天下。

薛涛其人及成就

薛涛(约768—832),字洪度,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时逢安史之乱,其父携家眷入蜀躲避战乱,后薛涛长于成都,终老于成都。从这个角度来说,薛涛是一位在成都成长起来的蜀中才女。薛涛是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中唯一入选的女性,足见其历史地位。一直以来,学界对中唐女诗人薛涛的评价不一,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就其诗的成就来说不得不令人为之赞叹。作为中唐诗人中的翘楚,薛涛曾自编诗集《锦江集》5卷,虽已佚,仍有不少诗流传至今。薛涛曾在《锦江集》中收录自己创作的诗500首,今存世93首,也有一说92首,就其数量而言是唐代女诗人之魁首。薛涛的诗作不仅数量多,诗的艺术成就,也为历代文人所称赞。可以说,薛涛的诗不论在数量上,还是题材、思想内容、艺术水准上都远超唐代其他女诗人,堪称“唐代第一女诗人”。

薛涛不仅在诗作上有较高造诣,还在音律之上有不小成就,当然也和其家道中落后,16岁时被纳入乐籍的经历有关,而入乐籍也是其历来被人所诟病的原因。总体而言,薛涛一生不易,坎坷不断。正是这样一位奇女子,自古至今虽有各种争议,但其在诗上的造诣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又因薛涛好写绝句,而成都笺不适合写作,故在成都笺的基础上自创了薛涛笺,又称“浣花笺”“十色笺”,风行一时,传承至今。薛涛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善“五云体”这一艺术体行书。宋朝时米芾等编撰的《宣和书谱》对薛涛书法有如此评价:“作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学,亦卫夫人之流也。”卫夫人系王羲之的老师,由此可见薛涛书法水平之高。薛涛在绘画方面也有极高水平,后因其讥讽当时著名山水画家王宰献给韦皋的《斛石山图》,并赋诗《斛石山书事》而触怒韦皋被罚往边城。

薛涛生长在成都,在其一生的历程中,形成了望江楼建筑群,留下了吟诗楼、浣笺亭、茗椀楼、薛涛井、崇丽阁、濯锦楼等文化遗迹,成为成都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薛涛是蜀中才女的重要代表。汪辉秀认为,“薛涛在文学、书法、经营才能甚至政治见识上都远远超过卓文君、花蕊夫人和黄峨,堪称‘蜀中第一才女’”。谭继和对其也有较高评价:“她在中华妇女文学史上,当之无愧是最杰出的女诗人,与最优秀的宫词女作家花蕊夫人、最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相比,也是可以鼎足而立的。”可见薛涛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洁身自好 一身傲骨

从薛涛的一生来看,以及其诗作来说,薛涛洁身自好,进入幕府并没有趋炎附势,遭受磨难并未卑躬屈膝。可以说薛涛一身傲骨,虽然出身不好却不自卑,敢直面权贵淫威直抒己见,颇有大丈夫之姿。

薛涛因触犯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被罚赴边,在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作《罚赴边有怀上韦相公(二首)》:

(一)

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

却教严谴妾,不敢向松州。

(二)

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

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

该诗是薛涛向韦皋讲述边地军民的困苦生活,也显露自己的生活艰苦之作,有讽谕之意。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认为薛涛《罚赴边有怀上韦相公(二首)》“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使李白见之亦当叩首。元、白流纷纷停笔,不亦宜乎!”这一评价,虽有过誉之嫌,却可见薛涛诗作的艺术成就。

从薛涛的诗中可知,多听闻边城苦,自己到了松州才有切身体会。虽然薛涛到松州是将权贵之乐曲唱与边城军将听,并未遭受非人待遇,却深感随军生活之艰苦。但这样的困苦也不断磨砺着薛涛的性格,让恃才傲物的她,逐渐内敛起来。在其后所作的诗中即有体现,《罚赴边上韦相公(二首)》:

(一)

萤在荒芜月在天,萤飞岂到月轮边。

重光万里应相照,目断云霄信不传。

(二)

按辔岭头寒复寒,微风细雨彻心肝。

但得放儿归舍去,山水屏风永不看。

先言韦皋如月一般,自己就是微不足道的萤火虫,后又以“按辔岭头寒复寒,微风细雨彻心肝”表露自己生活之艰,表达想要回成都的意愿。与《罚赴边有怀上韦相公(二首)》相比,薛涛遭受苦难后,有意求韦皋让其返回。不能说薛涛的情操为现实所折损,薛涛终究是一位女子,在边地军营中的生活是极苦的,军旅之中女性生活并不方便,且无人可依靠,想要返回成都也在情理之中。也可见边地之苦竟让这一位坚韧不屈的才女“屈尊”上言请求放回。虽遭受磨难,不得不低头请求放回,但薛涛并未丢失自己的高洁与坚韧。经此,薛涛更加看清自己在权贵面前的微不足道,自己的生死、荣辱,皆由权贵所决定,这也影响了其后期诗作的情感导向。

薛涛的一生虽坎坷,但她洁身自好、不屈不折,这在其诗中即有体现。薛涛一生甚爱竹,不仅居所以竹为伴,在其诗作中也不乏以竹为诗的佳作。如《酬人雨后玩竹》: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薛涛以“虚心宁自持”“苍苍劲节奇”等句赞颂竹子的品质,实以诗言志、以竹自喻,也表达了薛涛的高尚情操追求。薛涛作诗善用典故,而此诗中运用了“晋贤”“舜妃”两则典故,诗人以高洁的竹林七贤与忠贞的舜妃自比。又如《竹离亭》诗中,竹子“常将劲节负秋霜”却枝繁叶茂,这是薛涛对自己本性的认知,可见薛涛将自己与劲竹相比,也如劲竹那般处世。整首诗写出劲竹高洁、坚韧不屈的品质,体现了自己本性。薛涛在诗中敢怒敢言,面对高官名士也敢于表达自我。

在薛涛的诗作中,体现其高洁之作,不仅以竹为对象,还有菊花,如《浣花亭陪川主王播相公暨寮同赋早菊》:

西陆行终令,东篱始再阳。

绿英初濯露,金蕊半含霜。

自有兼材用,那同众草芳。

献酬樽俎外,宁有惧豺狼。

薛涛赞颂菊花“自有兼材用,那同众草芳”,其实是以菊花自比,表达自己清新脱俗、与众不同之意。而“献酬樽俎外,宁有惧豺狼”句中,豺狼正是指官场中奸佞之人,可见其不畏权贵、敢于讥讽。

坎坷一生 心怀天下

薛涛所处时代,西川常遭吐蕃、南诏袭扰,薛涛虽为女诗人,并没有仅关注闺中之事、儿女之情,其诗作中不乏主张安定、统一的诗,体现了她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可谓“位卑未敢忘忧国”。薛涛这类诗歌虽然不多,但这在中国古代女诗人中是不常见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薛涛这类诗可让今人从不一样的维度了解历史,也展示了这位蜀中才女的博大胸襟。当然,薛涛关怀时事也与其经历和所处圈层有关。正如张蓬舟所言:薛涛第一次罚边结束,“还成都后,即脱乐籍,退隐于西郊浣花溪,种琵琶花满门,时年二十岁。韦皋镇蜀二十一年,幕府人才济济,其后著名将相,多出门下,涛得与诸人唱和还往,故尔后声誉益隆。继任节度使袁滋、刘辟、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段文昌、杜元颖、郭钊、李德裕等之治绩得失,又皆涛所亲见亲知,故历届蜀镇欲悉前人治蜀筹边故事,以涛为可咨询之人,斯亦见重于时之一因”。家道中落、入籍乐籍、罚赴边城的种种遭遇及其所处的圈层,也让薛涛多关注时事,深知民众疾苦,又经历各种磨难,所以在其诗中多有点评时事、抒发己见之作。

薛涛因政局动荡而随父迁入蜀地,本是官家小姐,理应锦衣玉食的她,却因早年丧父,为生活而不得不靠其才艺到诗酒饮宴场所谋生。在及笄时被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召入幕府接待高官名士“侍酒赋诗”,致薛涛沦入乐籍。薛涛又曾被韦皋和刘辟罚往边地经受苦难,给薛涛很大的打击,也让她看清了权贵的丑恶嘴脸,下层民众的命运皆掌控在上层社会之中,这也是薛涛在其诗作中关注时政和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类诗中,既展现了薛涛诗的风格与艺术技巧,也体现了其立场。

在薛涛关心时事、表达政见的诗中,不乏有大开大合之势的作品。如《筹边楼》:

平临云鸟八窗秋,状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筹边楼》是薛涛绝句中的佳作,整首诗气势恢宏,体现了薛涛高瞻远瞩的政治灼见,表达了薛涛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前任节度使杜元颖治边无能,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南诏攻打成都,劫掠一番而去,使得成都这座古城经受了一次历史性浩劫。李德裕继任西川节度使后,励精图治、整顿边防、建筹边楼以保土卫城。“大和四年(830)十月,李德裕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次年秋,建成筹边楼于成都府治之西,四壁绘蛮夷险要,日与习边事者筹画其上。”诗中“最高层处见边头”一句,“虽言登高得以望远,实赞赏李德裕治蜀有方、威震边陲,不法边将当有所收敛”。薛涛作诗称赞李德裕的功绩。对于奸佞之人,薛涛敢言敢怒,对于有功者,她也不吝笔墨。在这首诗中,薛涛写出了高楼入云的宏伟气象,也体现了她关心时政、保土卫民的远见卓识,倜傥有丈夫气。钟惺在《名媛诗归》中有如此评价“教戒诸将,何等心眼,洪度岂直女子哉?固一代之雄也!”《四库全书总目》对《筹边楼》则如此评价:“其托意深远,有‘有鲁嫠不恤纬,漆室女坐啸’之思,非寻常裙屐所及,宜其名重一时。治诗以五言擅长。”由此可见薛涛诗之特色及其创作格局。

其中,诗句“诸将莫贪羌族马”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资治通鉴·唐纪》:“上颇知党项之反由边帅利其羊马,数欺夺之,或妄诛杀,党项不胜愤怨,故反。”《旧唐书·党项羌传》中也有类似记载。薛涛这一诗句“即指过去边将统领无绪,恣其贪婪,强市羌人羊马,不酬其值,常引起边衅之事,尤为警策,其托意深远,寓忧时警世之意,于吟咏讽谏之中。”但《筹边楼》也展现了当时多民族互动交融之情境。一方面,由其诗句可见当时的边将统领无绪之状,羌人在集市上贩卖羊马,因羌族羊马肥硕、健壮,深得西川边将喜爱,边将却贪婪成性强抢羌人羊马“常引起边衅之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在西川与羌人相接之地形成集市,双方贸易往来密切,民众交往交流频繁,也形成一定的市场圈,一片多民族互动交融的景象。

当时的西川,可谓“内忧外患”,外有吐蕃、南诏等强敌环伺,战事不断,内部则政治斗争不断,如刘辟叛乱、高崇文将西川搜刮一空等,都给西川造成致命性的打击。而薛涛作为这些历史事件的经历者,从其诗作中不难看出她对这些有损西川利益、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行径深恶痛绝。

如薛涛对刘辟叛乱、高崇文平定叛乱就有诗《贼平后上高相公》:

惊看天地白荒荒,瞥见青山旧夕阳。

始信大威能照映,由来日月借生光。

诗中的“贼”指刘辟,“高相公”指的是高崇文,此诗是高崇文平定刘辟叛乱后,薛涛赞颂高崇文恢复西川安定而作。“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刘辟叛乱,薛涛因不肯附逆(不肯跟从刘辟一起反叛中央),被刘辟再次罚赴松州。”后被高崇文救回。在《贼平后上高相公》中,以“贼”直指刘辟,可见薛涛敢怒敢言的性格,也体现了薛涛坚定的政治立场,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动荡分裂。薛涛以“由来日月借生光”之句,对高崇文平叛之功绩给予极高的评价。整首诗,不论是在艺术手法,还是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是极佳的。钟惺在《名媛诗归》中,对薛涛《贼平后上高相公》有如此评价:“开口自然挺正,而有光融拓落之气。”由此可见薛涛诗作的文学艺术成就。

在薛涛的诗句中,刘辟叛乱后的西川暗无天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亟待光明,而高崇文前来平叛是“由来日月借生光”。可惜的是高崇文并没有将西川治理好,反倒在离开西川的时候搜刮而去,“蜀地几为之空”。因为“元和二年(807)冬,高崇文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离蜀还京,离任时还满载‘军资、金帛、帟幕、伎乐、工巧’”。使得经历叛乱后的西川,还未喘息又被“洗劫一空”,民不聊生。这也是下一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上任时,薛涛对之寄予厚望的原因。薛涛深知民之疾苦,而武元衡或许能带领百姓走出困境,这也是薛涛积极举荐人才的重要原因。

宰相武元衡赴任西川节度使途中,经嘉陵驿时作《题嘉陵驿诗》:“悠悠风旆绕山川,山驿空濛雨似烟。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更上青天。”年事已高的武元衡写前往西川道路艰辛,暗指治理西川的艰难,因为当时的剑南西川经历刘辟叛乱,又被高崇文搜刮一空,留给武元衡的是一个烂摊子,对此武元衡也是忧心忡忡。

薛涛进入幕府后历经多次动荡,却一直坚守在幕府,她对西川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心里希望武元衡能够整治西川的乱象,让民众安居乐业。为表达其心,纾解武元衡的忧虑,薛涛献诗《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

蜀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弦。

卓氏长卿称士女,锦江玉垒献山川。

薛涛以“蜀门西更上青天”一句回应新任节度使武元衡,但并未附和武元衡,而是笔锋一转夸赞蜀地风光秀丽、人杰地灵,既体现了薛涛对蜀地的热爱,也向新任节度使展示了蜀地大有可为,人才济济可堪用,也表达了诗人对武元衡的信心与期待。武元衡到任后,薛涛向其举荐人才,也为武元衡治理西川奠定了基础。也正因薛涛积极作为,得到武元衡的赏识,武元衡向朝廷“奏授她校书郎朝衔,使薛涛成为大唐第一位女校书郎,名满天下”。

薛涛因生活所迫入诗酒饮宴场合靠才艺谋生,及笄时又入乐籍,后虽脱籍从良,并被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聘入西川幕府,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薛涛的出身不好,又是女子,社会地位不高,只是幕府中的幕僚而已。从这角度来说,薛涛与新任的节度使有尊卑之别。但薛涛在诗中并没有阿谀奉承,且与武相国《题嘉陵驿诗》所表达的情感相反,让人钦佩。同时,也体现了薛涛孤高自洁、心怀天下的高尚道德情操。

薛涛本应衣食无忧地度过一生,却家道中落,靠才艺为生,后又编入乐籍,进入幕府也并不顺利,两度被罚边,经历多次动荡,却洁身自好、不屈不挠。对于薛涛的一生,正如张蓬舟所感慨那般:“薛郧才女据堪怜,乐籍强加又罚边。节度飞扬谁得制,校书入奏亦空谈。残篇幸有《洪度集》,一幅难留薛涛笺。浪说诗人千载后,文昌墓志恨无传。”不论是薛涛的诗作,还是其人生经历,以及薛涛笺、薛涛画、薛涛书法等都影响至今。在其人生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坚韧不屈、劲如翠竹的品质;在其诗作中,我们看到的是一身傲气、心怀天下的胸怀。“蜀女多才,薛涛秀冠”,薛涛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璀璨的一生,千古流芳!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蔡 威(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讲师)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