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记忆】赶考的往事‖罗桑

作者:李长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4-21 12:56:30 浏览次数: 【字体:

赶考的往事

罗 桑

从古到今,赶考的经历不一定人人皆有,但结果不外乎只有两种,要么金榜题名,要么名落孙山。我个人平生却有过一次既没有金榜提名,也没有名落孙山的赶考经历。这次尴尬的赶考,同47年前的一位下乡知识青年却有着直接的关联。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生产大队热热闹闹地迎来了一批素昧平生叫知青的年轻人。热火朝天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边远的农村。

这些实实在在的大事,对一帮子农村人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在我的想象中,能够上山下乡接受再锻炼的知识青年,应当是一批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我们农村人,难免对身边刚发生的这些新鲜事有着一分好奇。我们有几个农村年轻人,也迫不及待地私下到生产大队知青点去看个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才明白,原来这些来农村接受再锻炼的知识青年,大多是一批看来还显得十分嫩稚的未成年人。几天后,这批初来乍到的知青都被分配到了各个生产小队。我们小队分配来两男两女四名知青。

我当时是生产队的记分员,属于农村“八大员”的成员之一。最有可能同这些有文化的年轻人频繁接触。我们农村人羡慕知青的文化,知青看重我们农村人的劳力,各有千秋,优势互补。政治优先的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农村牧区,在农村相对单一的群体中注入了一股全新的鲜活基因。

在劳作休息的片刻,大部分知青都喜欢谈论一些农村人并不十分熟悉又很感兴趣的有关城市和学校的新鲜话题。一来二往,随着时间的流失,我们农村人同这些素昧平生,从外地各自的城市家乡,五湖四海来到农村广阔天地接受特殊锻炼的文化青年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了绝对深厚的阶级感情。

时间仿佛象流水一样走逝,过了一春又一春,两年后的1977年仲春的某一天,大队部的知青点,人头窜动,热闹异常。一经打探方才知道,粉碎“四人帮”后全国正式恢复高考制度,县知青大队部的潘队长到知青点正式开展高考登记工作。到农村接受再教育课程基本完成的这些有文化的年轻人,他们的文化知识终于派上了用场。基本表现无大碍的所有“下乡知青”,包括有“回乡知青”称谓的农村青年 ,凡经生产大队推荐,都可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霎那间,每一位具备条件、羽翼丰满的所有青年人都怀揣着最伟大的梦想,跃跃欲试。我有一个叫JM应当属于是知己的知青朋友,她一二再,再二三地动员和鼓励我这个在农村还算是个有丁点文化,在农村人看来能写一手漂亮字体,但没有毕业证的“土秀才”,也参加考试报名。

几经劝说,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的我,壮起胆子也领取了一张报考表格。报名程序极其简单,凡愿意参加报考的人,实际上良莠不分,也不需审查,先交上一元钱的报名费,而后领取一张内容不十分复杂的表格,各自按表填写就算报名。在当时的农村,报名人独自填写表格也算是一项比较难的基本测试。所幸的是,我当时在农村还算是一个“文化人”。当然,填写表格还算比较轻松。但表格中有一项家庭出身栏目的填写,着实让我十分犯难,阶级斗争还没有降温的70年代末,家庭出身是一个绝对敏感的问题。好在当时主持报名的潘队长,并没有在乎我的家庭出身问题,报名轻松过关。而且,我一手漂亮的字体还受到潘队长表扬。这一不经意地表扬,着实让我得意又忘形,想象的翅膀仿佛把我带到大学的圣殿。我在一片赞誉和羡慕声中,兴奋不已地结束了热热闹闹的高考报名,这里的一切的一切又恢复了往日一样的平静。

剩下的日子,每一个有可能参加高考的人,都怀揣着各自高考前最大的梦想,进入到每天劳作之余,无序而紧张的高考前的复习阶段。在复习资料极为奇缺的当时,我和我还有一个象我一样家庭出生有致命缺陷,而且更加胸怀大志的同乡朋友,也同样在劳作之余,昼劳夜读,挑灯苦战。我们这种盲目加无赖的刻苦复习,感动了一位同乡在外区级戴帽中学执教,姓易的热心肠老师,他善意义务地承担了我俩的业余辅导任务。

万事惧备,只欠东风。殊不知,雄心勃勃的我和同伴,最终因考前的政治审查不过关而被淘汰出局,梦想的羽翼,顷刻间被现实的暴风骤雨无情地折断!摔醒了的我和同伴,固执地向潘队长要回了我们当初交纳的在农村人看来还是一笔有用的那一元钱报名费。实际上,在今天看来要回报名费是绝对的违规,或许潘队长也只有自讨腰包退还了我们的报名费。最终,我们灰心极度地回到家中,照常去扛握本属于我们自己的锄头和犁把。

这年冬季的一天,本当是农村人最忙的脱粒季节,但是那一年刚好是我们村在历史上遭受天灾最重的一年,几乎颗粒无收,也就无须农事的忙碌,村上所有青壮劳力都被大队上派出去搞副业,以补农欠。我刚从青山上搞副业回到家时,听说全县的会考明天开始。尽管自己已经政治审查不合格而被淘汰。但在冥冥之中,固执己见的我,仿佛还有一种命悬稻草的感觉。如果我到县上,没准会有一位象知青大队的潘队长一样能理解和同情自己的“考官”,或是领导允许我进入考场。有了这种一厢情愿的强烈愿望,而且,也得到我善良厚道的全家人绝对支持。

第二天,我早起个五更,带上仅有的4元钱的全部积蓄,星夜步行赶往15公里开外的县城。到了县城后,清晨的县城也从酣畅的睡梦中刚刚醒来,一切都象往常一样正常、平静,高音喇叭,播放着响彻神洲大地,嘹亮、熟悉的《东方红》首播曲。我开始盲目又谨慎地四处打听高考的场地。

太阳一点也不含糊地快速爬高,又毫不客气地迅速落下!一整天,我毫无结果地在县城主街道上来回游弋。事实上,偌大一座县城,并不可能关注一个农村赶考人的存在与否。最终,我失落地把自己兜包里的仅余的4元钱,花了个精光,买了一整付牦牛下水及头蹄。我背负起买到的分量并不轻的杂物,怀着同身上的杂物一样沉重的心情,迈着艰难的脚步,跟着这天的太阳一同各自回家!

高考后不久,大队知青部的大部分知青,也结束了两年时间的再教育,陆续返城。

我的知青朋友JM,以自己优异的高考成绩,被重庆市一所医学院录取。在她要离开时,仍然没有忘记我这个背时的农村朋友。她真诚地再次劝说我,跟她一起到她的家乡,她十分相信她有相当能耐的父亲,会帮我找到一分理想的工作。

虽然,我今生今世并不是因为赶考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不是跟随朋友远走他乡去求得发展,但她那种质朴坦荡地关心和关怀,让我永生难忘!

事隔近50年,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身边,历历在目。虽然,我和我的知青朋友天各一方,也从未有过片言的联络联系,音讯全无。但她那份对我曾经有过的充满怜悯和知遇的无私情感,就象自己曾经被考场拒之门外一样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喷薄的日出,倾洒在油绿的原野上,纤柔的缕缕炊烟,融入蔚蓝色的晨空中,就这片碧玉的天地间,我深信不疑,是她!一位久违的挚友,为我谱成了一曲一生也唱不尽的悠扬而深情的牧歌!

作者简介

李长友,笔名:罗桑,藏族,中共党员。1981年参加工作,1987—1993年,任甘孜州炉霍县旦都乡党委书记及县商业局局长,2002—2018年,先后任炉霍县副县长及县人大副主任。自2006年,先后主编《炉霍县志》《中共炉霍县党史》《炉霍县老区发展史》等史志书籍。主要作品《虾拉沱垦荒略记》由县政协收录为文史资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长友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