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见证历史变迁的梓潼汉阙
见证历史变迁的梓潼汉阙
惟石能言,岁月失语。阙,是我国现存最早出现的“高层建筑”,最早现于周,于汉代达到鼎盛。汉代石阙,简称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汉阙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梓潼汉阙
梓潼自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置县,距今已有2300多年。2012年12月,考古专家在梓潼县文昌镇莲枝村水厂施工现场发现一座城池遗址,遗址中出土大量文物,分布其中的多处窑址证明:早在秦汉时期,梓潼已有发达的手工制造业。悠久的历史,发达的经济留下诸多历史文化遗迹,梓潼汉阙便是其中之一。梓潼现存有李业阙、贾公阙、杨公阙和无铭阙四阙,都为墓阙,现均在城区内。
李业阙
李业阙建于东汉初年,现位于梓潼经开区境内,是现存汉阙中年代最早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该阙坐东朝西,目前仅存阙身,为独石刻成,正面上方有隶书刻写八字:“汉侍御史李公之阙”。其下刻清道光乙巳邑令周树棠《移阙记》。记述知县周树棠发现此阙及移置祠内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后,移至现址建亭保护,并将有关阙的明碑三通立于阙后。
李业,字巨游,梓潼人,为西汉末年名士。汉平帝元始年间,李业被任命为郎官。王莽篡权后,李业托病辞官还家,闭门谢客,以示不愿同流合污。公孙述占据益州称帝后,仰慕李业贤名,欲征聘为博士,李业仍托病不从,而后被毒杀。东汉光武帝刘秀灭公孙述重新统一四川后,为表彰李业的高尚节操,于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在梓潼为其建立墓阙。
贾公阙
贾公阙,亦称贾氏双阙,现位于梓潼经开区境内,本地人称为“书箱石”。《梓潼县志·咸丰版》记载:“蜀汉邓芝墓,县西南五里,有二石阙,南阳人,仕蜀为车骑将军。”该阙为石结构,长方形。双阙相距17米,阙身雕刻装饰已风化剥落。1996年因扩建G108线,将阙右移至G108线绿化带中。1987年,在阙旁100米处出土石马两个。2003年秋,将出土石马迁入李业阙保护区内进行异地保护。
杨公阙
杨公阙位于老城区文昌路北段,现仅存右阙的主阙,由六块青灰色细砂石垒成。阙身有后人刻“蜀汉杨公阙”字样。《金石图》《隶篇》《石索》《金石聚》《金石苑》及《校碑随笔》等著作均有记载,原铭刻有八字:“蜀故侍中杨公之阙。”阙原位于县城北约一公里的宏仁堰内,民国时期修宏仁堰拆迁至上北街,1964年移至今处。
无铭阙
无铭阙,本地人称“九块石”,位于县城西川陕公路侧,现仅存左阙的耳阙,由九块石头叠垒在石基之上,高3.2米,宽1.1米,厚0.66米。阙座由三块石条组成(现仅存两块),刻坐斗子蜀柱状,子阙一半立在阙座上,一半落在地面,阙身刻有柱阑,其上施栌斗及叠枋,再上为一斗二重。2000年,民众集资修建了栏柱和坊,对此阙加以保护。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石阙以史为墨,将一幅幅风雷激荡的画卷展露于后人眼前,它们唤醒历史的记忆,搭建起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从千年古县到现代化宜居小城,梓潼经历了沧桑巨变。汉阙,作为梓潼历史的存根,传承着文化,延续着文明,也将继续见证这片土地更好的未来。
来源:史志梓潼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