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记忆】禾下乘凉梦,不敢忘!袁爷爷,我们好想您……

来源:中国新闻社 发布时间:2024-05-22 17:01:55 浏览次数: 【字体:

天下乘凉梦,不敢忘!

袁爷爷,我们好想您……

2021年5月22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自己深爱的这片沃土。从此,春种秋收,都和怀念有关。

图片

2022年4月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铜像在位于长沙的湖南省农科院揭幕,民众献花悼念(中新社记者杨华峰摄)

他在时,爱说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种子撒向大地,中华稻香飘遍;种子种在心里,信念生生不息!

经历过饥饿

立志要研究出高产水稻

考大学时,袁隆平想要学农,父母都不赞成,袁隆平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最终说服了父母。

他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学习了4年,他说:“很多人对学农有想法,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学农。”

毕业后,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而他也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18个年头。

他见过饿殍,听过无数次“金元宝比不上两个馒头”,这段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让同胞们免受饥饿之苦。

图片

袁隆平(图源:中国青年报)

他把目光放在了杂交水稻上,他认为杂交水稻大有可为,即使当时的科学家都判定这一领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因为有了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种子,水稻才能进行人工杂交,为了寻找它,袁隆平拿着放大镜对着试验田里的万千株稻穗,开始了大海捞针般的探索。

图片

图源:中国青年报

为加快水稻培育,从1968年开始,每年10月后,袁隆平就带着两位助手辗转湖南、云南、海南、广东和广西几省份之间,为水稻找到更温暖的环境。

在路途中,袁隆平为了催芽,就把种子绑在腰间,用体温温暖种子。长此以往,他落下了腰疾。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

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他依然没有放弃。1970年11月,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来到野生稻最集中的海南,由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带路,在南红农场一个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大约两百平方米的野生稻中,发现了三株稻穗花药异常。袁隆平接到电报赶到三亚,确认这是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

图片

1970年,在海南三亚发现“野败”现场(图源:隆平高科)

“野败”的发现为后来的研究铺平了道路。1973年,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他正式对外宣布: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图片

图源:人民日报

这枚“共和国勋章”,好重好重

2019年9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等8人“共和国勋章”。

图片

2019年9月,袁隆平荣获“共和国勋章”(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袁隆平感叹说:“我接受‘共和国勋章’很激动。这个奖,对我是鼓励,也是鞭策。我得了很多奖,但这是国家最高荣誉。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还要攀高峰。”

他又说:“这枚‘共和国勋章’,好重好重。”

90岁的他许下生日愿望

实现双季稻亩产3000斤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提出“无人能养活中国人”的观点,而在此后不久,中国的“两系法”杂交水稻获得成功。“两系法”种植的杂交稻比“三系法”增产5%~10%,这时,袁隆平肯定地回答道:“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中国人!”

袁隆平院士将毕生精力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临近90岁时,仍坚持去试验田“打卡”。

图片

图源:人民日报

2020年,他在90岁生日这天许下生日愿望:希望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早日实现。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

这个愿望在同年11月2日实现。当天,在湖南衡南县,双季稻亩产实现了“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超世界纪录。得知这个消息,袁老高兴得像个孩子。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

爱好——“自由”

特长——“散漫”

“90后”的袁隆平,总是葆有年轻的心态,这正为真正的90后年轻人所喜欢。

在秘书辛业芸访问整理的《袁隆平口述自传》中,袁隆平称,因为自己这种凭兴趣和爱好的性情,到毕业时,大学同学们给了他一个鉴定: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合起来就是自由散漫。

他说,“哈!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还是这样。我不爱拘礼节,不喜欢古板,不愿意一本正经,不想受到拘束。”

由于身份证损坏,在补办身份证录指纹时,袁隆平开心地向现场的民警“炫耀”:“我是十个螺嘞,我手是十个螺。”

图片

图源:人民日报

接受记者采访时,袁隆平说自己“脑瓜子没糊,90后九九表还可以考一考。九九八十一,哈哈哈……八八六十四,哈哈哈……”。

这段视频曾引发网友热议,其中热度最高的一条评论亮了。

图片

别看袁爷爷生活中这么风趣幽默,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小烦恼”……

一次,当被问到团队怎么带?袁爷爷内心:哎呀,一头乱麻。

图片

图源:央视网

身为院士,当被问到为啥不带博士生?袁爷爷说:“这麻烦得很,死脑细胞的。”

图片

图源:央视网

一个个珍贵的画面,看着看着就笑了,而笑着笑着,眼眶不知不觉湿润……

袁爷爷的禾下乘凉梦,成真了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他曾梦到田里的水稻产量很高,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就坐在这样的稻穗下乘凉。

而梦想也正逐渐成为现实!2021年11月15日,浙江龙泉,袁隆平院士生前参与研发的新品种巨型稻“巨丰5号”喜迎丰收。巨型稻平均高度可达2米,单穗实数粒比普通稻多3倍。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

2022年9月2日,湖南长沙,隆平稻作公园工作人员展示了巨型稻的实拍视频:几名女性农业人员站在稻田中举起手臂,水稻比成人伸直手臂还高。当时水稻已齐穗,即将进入成熟期,株高最高可达2.2米。

图片

图源:顶端新闻

这些两米多高的巨型稻引发大家对袁隆平老先生的怀念,不少网友留言:“梦想成真了,袁老”“这盛世如您所愿,禾下乘凉已不是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年匆匆,时序轮回,恍惚间,仿佛又看到袁老还是穿着那身朴素的衣服,站在曾抚摸过无数次的稻浪间,幸福地微笑。

图片

图源:人民日报

深深致敬

深切缅怀

袁爷爷

我们想念您!

中国新闻社(CNS1952)综合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央视网、中国青年报、共青团中央、顶端新闻、网友评论等

来源:中国新闻社

来源: 中国新闻社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