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紫光阁入画功臣阿忠保

来源:志中阿坝 发布时间:2024-05-31 14:28:17 浏览次数: 【字体:

紫光阁入画功臣阿忠保

在理县屯兵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的英烈。他们在保卫祖国统一的战争中都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其中不乏英杰名垂青史者。阿忠保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

阿忠保,理番厅人氏(今理县甘堡乡甘堡村)。其先祖是西藏阿里地区部落大头领,于安史之乱时随藏王出兵援唐平叛,平叛结束后留驻当地(即后来的理番厅,现在的理县),仍为大头领。

阿忠保从小生活在行伍家庭,因自小习武,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有抱负的青年。

乾隆十七年(1752年),苍旺土司因叛逆而被朝廷诛杀,清政府在理番厅实行改土归流。

阿忠保

苍旺土司曾管理的理县地区被划分成了五个屯,即杂谷屯、甘堡屯、上孟屯、下孟屯、九子屯,统称“五屯”。

五屯官员,朝廷定为一百名,分别为守备、千总、把总、外委。各种官阶都分有额设和增设两种。原来的部落大头人都任额设守备。

当时,杂谷屯、甘堡屯各设两名额设守备,上孟屯、下孟屯及九子屯各设一名额设守备和一名增设守备。

各屯额设守备为:杂谷屯高、包两家,甘堡屯芶、桑两家,上孟屯苍家,下孟屯沙家,九子屯杨家。

阿忠保便是甘堡屯芶氏家族的第一任守备,人称“芶氏•阿忠保”。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金川土司索诺木与小金川土司僧格桑相勾结扰边作乱,清廷调用屯兵平叛。在平叛战斗中,阿忠保战功卓越。

随师回京后,皇帝赏阿忠保戴花翎,赐官三品,行营都司委牌,封授“巴图鲁”名号,并享紫光阁绘像殊荣。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廓尔喀借口西藏当局征购贸易太重(即税收太重), 又以边贸食盐中掺沙土为辞,挑起事端,在沙玛尔巴的挑唆下,武装侵入西藏境内,大肆烧杀抢掠。西藏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全藏大震,八世达赖、七世班禅飞章向清朝皇帝告急,请求朝廷出兵。

清政府第一次反击侵略军时就调用了四川屯兵,其中五屯屯兵数千名,第二次又调了五屯屯兵千名。

在这次反击廓尔喀侵略军入侵西藏的战争中,被调参战的理县五屯官兵最能吃苦耐劳,作战英勇,每战必为先锋,为捍卫祖国西南边陲,抗击侵略者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战争结束后,举国同庆这次反击战的胜利,清政府除命屯土首领入朝觐见皇上外,还特命参战的屯土将士进京庆贺并赐国宴。

在大庆的同时,乾隆皇帝还追封在这次战争中牺牲的五屯将士共1211名祭葬恤赏如例,俱入昭忠祠(《理番厅志》卷三)。

《清史二十四卷》记载,理番厅的木泰尔和阿忠保保国战功卓越,不仅升授副将衔,赏花翎,赐名“宁都巴图鲁”名号,还将他们列入廓尔喀后十五功臣。

相传,乾隆叫阿忠保留在京都,并赐一格格为妻,但阿忠保奏道:家有妻儿、老小,他在外多年想回家乡,请皇上恩准。乾隆见他去意已决,准奏。所赐格格不领受,就将其一套衣服带回去,表示跟随。

阿忠保谢恩,带着那套格格衣服回到理县甘堡老家和自己的家人团聚了。

由于这套衣服很漂亮,于是当地妇女都争相效仿,后来就演变成了理县地区五屯妇女的服装样式。

由于山区风大,于是就有了头帕;天气寒冷,就加了腰带。阿忠保家的守备传至民国,共六代,最后一名守备芶宗华(原理县政协驻会委员)已过世。

千年烽火已过,然而那些保卫祖国的五屯将士们永远值得后人缅怀。

阿忠保老死于家中,上奏朝廷后得到朝廷的抚恤,葬于甘堡村山上,最高处那座圆形墓便是他的坟墓。

“文化大革命”前,墓的前面有供桌,两边有大青石狮子,并有双斗桅杆,很是壮观。

“文化大革命”中都遭破坏。后来,他的后代将找回来的青石狮子重新立在墓的两旁。

来源:志中阿坝

供稿:理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志中阿坝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