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赢麻了!成都这个遗址出现在广东高考……

来源:金沙遗址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06-13 14:47:31 浏览次数: 【字体:

刚刚高考完,听说

来过金沙的广东高考生都笑了

……

据热心网友消息

2024年高考

广东地理试卷

选择题第15、16题

考点涉及到了

金沙遗址的“九柱遗迹”

2024高考广东地理试题

图片

有多少小伙伴做出来了?

我们常常感叹

“知识都还给老师了,脑子一片空白……”

其实逛博物馆

不仅可以学到历史

也能学到地理、美术、英语……知识

是一个跨学科学习的过程

金沙遗址“九柱遗迹”被编入高考试卷

一方面体现了金沙考古的

跨学科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彰显了

近年来博物馆履行教育职能

创新“馆校合作”的重要意义

这两道地理题来源于

金沙遗址的相关研究成果

《金沙遗址祭祀区九柱建筑基址方向初探》

该文刊发于《文史杂志》

由时任成都博物院考古学工作者

张擎、朱章义和王毅

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专家

张济同、杨震宇和汪克敏共同发表

这是金沙应用多学科知识

进行考古研究的代表成果之一

针对此,我们特别采访了

金沙遗址发掘者

本课题的研究者之一

现任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非遗处处长的张擎

和成都市教科院地理教研员杨远双

两位专家

⬇⬇⬇

张擎强调了多学科知识在金沙考古发掘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建议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也能从多角度观察、了解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古人价值体系、思想秩序和美学追求等:

对于自己多年前的研究成果入选高考选题,作为金沙遗址的发掘者和本课题的研究者之一,现任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处长张擎感到“非常意外,也很高兴,仿佛自己参加了第二次高考”。据他介绍,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正好是各种高新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因此,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广泛应用了多种科技手段,比如通过C14技术研究木炭木屑、骨骼等从而帮助判定遗址的年代、通过C13技术研究牙齿可以了解古代人的食物结构、通过植物的孢粉分析结果推断当时的自然环境状态、通过金器和青铜器的同位素分析探寻矿物的来源以及加工技艺等。而应用天文学的知识、针对特定遗存的方位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三千年前的金沙人如何认识太阳的运行规律,从而探讨他们与自然和宇宙的关系,进而更为深入地洞悉古蜀人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因此,张擎也建议观众们在走进博物馆时,不要仅仅关注文物之美和工艺之精,更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核心,去寻觅文物背后所包含的信息,包括古人的价值观、思想智慧和他们的美学追求等。在他看来,古人不仅聪明,而且有一整套自己的逻辑体系,他们如何思考、如何生产生活、如何与大自然相处,比精美的文物,对现代人更有意义。

杨远双从学校教育改革的角度进行了评价:

广东高考地理题目,通过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形式呈现一个创设情境,不仅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还纳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考察,反映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金沙文化中,先民对天文地理的认识与思考。

这启示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不仅仅需要关注教材内容,还应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关注自然、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博物馆与学校加强“馆校合作”,为学生开展全面的、拓展的学习与教育提供了有益路径。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与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连续四年合作开展的“我来金沙讲堂课”,目的就在于以跨学科的融合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与学科改革方向相吻合;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

说到这里,小伙伴可能会问

“九柱遗迹”到底是什么?

长什么样?

古蜀人曾经用它来做什么?

小金带大家一一解惑

金沙遗址“九柱遗迹”

2002年12月,考古人员在金沙遗址祭祀区东部,发现了9个深度约1.3米的柱洞遗迹。柱洞是木柱腐烂后留下的竖洞状痕迹,考古学中常用柱洞来判定房屋建筑存在的可能性。

图片

金沙遗址祭祀区柱洞遗迹

图片

金沙遗迹馆-金沙遗址祭祀区所在地

作为金沙祭祀区唯一的一处建筑遗迹,九柱遗迹周边正是珍贵文物最为密集的区域。从整个遗迹平面看,当年这里的建筑应该呈长方形,长5.7米,宽3.9米,柱间距2.85米。据分析,这应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建筑遗迹,有的专家认为它可能是九根图腾柱;有的认为可能是一个无顶的祭祀高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鸿勋研究员在考察金沙遗址后,更进一步认为九柱建筑基址应该曾是一处木结构有顶、上下有楼梯连接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就是《史记》所载的在城市郊外的祭祀建筑——“社”。金沙遗址的这座“郊祀”建筑,应是古蜀国的“大社”,是举行祭祀仪式的最高级别的专门建筑。

图片

“古蜀大社”复原图

目前,在全国像这样的九柱遗迹只发现了两处:一处是在距今4000年前的青海省喇家遗址,另一处便是在成都的金沙遗址。根据地层堆积和出土文物分析,该建筑遗迹的修建时代约在商代晚期,废弃年代西周前期,即公元前1200年至前900年,使用时间近300年,是当时祭祀的核心地带。

2010年,考古专家联合专业测绘人员对该建筑基址的方向进行了精确测量。结果显示,这座建筑呈东偏南方向倾斜,其朝向与3000年前此地冬至日出方位基本一致。也就是说,每年冬至的太阳,都会在建筑的正前方升起。

可是

金沙先民为什么要面向

冬至日出的方向

举行祭祀仪式?

这就不得不说到他们

对太阳的偏爱了

虔诚炽热的太阳崇拜

有专家推测,首先,对太阳的崇拜是蜀人千百年来传承的古老习俗。他们将太阳和阳鸟的形象刻画在最珍贵的器物上,并通过祭祀敬献给天地神灵。如太阳神鸟金饰、带柄有领铜璧等,而地位尊贵的青铜立人头上则戴了一顶太阳形帽圈。

图片

太阳神鸟金饰,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图片

鸟纹带柄有领铜璧,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图片

青铜立人,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其次,冬至是万物复苏的开始。古人说,冬至大如年。周代的历法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作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金沙先民们很可能已经初步掌握了太阳运行的规律,意识到冬至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于是选择在这天,朝向太阳举行祭祀仪式。

看完这道题

有没有被背后

满满的信息量惊艳到?

这个暑假,欢迎大家

走进金沙、走进博物馆

说不定偶然学到的知识

在将来的某一天

也能带来“意外之喜”

来源:金沙遗址博物馆(原标题:听说,来过金沙的广东高考生都笑了……)

图片摄影:志愿者张艳

来源: 金沙遗址博物馆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