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西岭何处是章山——洛水源流之谜

作者:广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办 发布时间:2024-06-18 09:26:16 浏览次数: 【字体:

西岭何处是章山——洛水源流之谜

 在青藏高原东侧,川西平原西面的龙门山中,什邡、茂县接壤处,群山连绵,山势陡峭,云雾升腾,峰峦隐约。冬春艳阳高照,雪峰银光耀眼;夏秋绿荫密布,溪水蜿蜒流淌。章山,就在这充满神秘感的崇山峻岭中。

 一条大河环山绕岭穿过龙门,告别绵竹,离开什邡,流过旌阳,挽起广汉,远望金堂,汇入湔江。这条灌溉川西沃野的大河就是石亭江,其原名是比石亭江历史还要悠久的“洛水”。

 古汉字洛、雒通用,很多史籍也写作“雒水”。东汉末年益州牧(牧为州最高官职)刘焉在什邡高境关(又称高景关)筑石亭镇江,此后洛水出关进入平原后的河段称为石亭江,山中河段仍称洛水;后代有的史志、地图把山中关外全河段主流也统称石亭江。

 洛水发源于章山。《汉书•地理志》载:“雒县章山,雒水所出。”(汉州即今广汉,雒县是广汉古县名,什邡设县晚于雒县,章山所在地域原属雒县管辖。)

 对于章山,四川省和有关县的地方志,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和叙述,让人如坠云雾,似进迷宫。

 章山位于什邡西北端,《四川通志》“什邡县”篇:“章山即雒通山,在县西,又名章洛山,亦名杨村山(《元和志》:洛通山在县西三十九里,李冰导洛通山谓此也。)明《一统志》:在县西六十里,上有风洞火洞。”

 乾隆版《什邡县志》之《山川》载:“章山,一名章雒山。——高境关内西山,本名章山,水名雒水,合之总名章雒;因水出其下,又名雒通;以其四季积雪,白石晶莹,又名无暇山。明天顺间,高僧明本作锡于此,改名蓥华山。”

 关于蓥华山,《四川通志》之《舆地•山川》“什邡”篇又称:“大蓬山即蓥华山,在县西五十二里,高崖矗天,瀑布飞泻,山高百里,六月积雪不消——国朝明本禅师因名为蓥华山。”

 1929年版《民国重修什邡县志》在《山川》篇记载:“章山,一名章洛山【明《一统志》,在县西北六十里。上有风洞,即之气凉;火洞,即之气热。肘名高境关(因此处两岸山峰对峙,紧临江畔,如人双臂相拥,故形容为“肘”—笔者注)】”“雒通山,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洛水发源于此”。并注释:“按旧通志,章山,一名雒通山,又名章雒山,是一山也”。

 为何章洛山、雒通山同为一山,却因名称不同而与县城的距离相差甚远?该书注解为:“询之山中人,皆不能知山高路峻里数多少,未可援以为定。今泝(溯)洛水发源之处,奇峰磊磊,土人名九岭山,山后茂州地。”原来此前修志,因道路险阻未能查勘到尽头,山民也说不清楚,距离都是估计。直到1929年,才沿江上溯找到源头。

 关于《四川通志》写到的杨村山、乾隆《什邡县志》写到的蓥华山,民国《重修什邡县志》也有记载:“杨村山:即杨村坝后山,今俗名青觜山”“蓥华山: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山岭积雪,四时不消。”

 关于九岭山,民国《重修什邡县志》又载:“九岭山左分一支九联坪,右分一支出蓥华山,为县脉起祖山,最灵异。古山名无考,或谓即章山”“八卦顶:在九联坪西南十里许——或此是雒通山是也”“金岩:一一即九联坪之顶一一洛水左右环抱,水曰金河,山曰金岩,疑此即章洛山也。”

 该书登载的纪大奎亲书《附九联坪图说》也写到九岭山。纪大奎是清嘉庆年间的什邡县令(即前不久有剧本写的草鞋县令),据其在《图说》中自述:奉命参与编修《四川通志》,派人“按图自雒口高景关溯流而上百数十里,洛水发源之处奇峰重叠,土人名之为九岭山。”纪大奎也曾亲自参与考察,据什邡《洛水乡志》记:他查巡到高景关,面对穷山恶水顿生感慨,还题诗一首:“三河并九沟,有水难行舟;人无三代富,官至七品休。”

 关于九顶山、蓥华山,还有几部地方志作为石亭江发源地有所记叙。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四川卷•德阳市》所附政区图,石亭江主源有二,均发源于九顶山南麓:北面源流始称犁湾河,自北而南不久转东,在什邡、绵竹交界处与南下的绵竹、茂县界河平水河汇合后称二道金河,继续南流;源流之二称头道金河,也是南流不久转东,与犁湾河流向平行,在岳家山东北面不远的什邡、绵竹交界处的龙宝坪与二道金河汇流,此后河名石亭江。

 《广汉县志》“河流”篇称:石亭江“发源于什邡、茂县分界处的九顶山”;20年后编写的《广汉市志》改为洛水“源于章山野猪塘,源头主流为二道金河,与头道金河汇流处为龙宝坪,此后称石亭江”。明显将九顶山、章山视为同一山。

 与《广汉市志》同期编写的《德阳市志(1995—2006)》,在“主要山岭”中记载:“九项山:因有九岭,故名九顶山,或称九峰山。最高峰狮子王峰海拔4898米,为石亭江的发源地和岷江的分水岭。”也称章山又名蓥华山,却是九顶山的分支:“蓥华山:古称章山、章洛山、雒通山——位于石亭江上源头道金河和通溪河之间,属九顶山东南分支。”


 1989年版《彭县志》之《山脉》篇对蓥华山的描述,与《德阳市志》基本一致:“蓥华山古称章洛山,亦混称章山。——峰顶在什邡境。”
蓥华山间雾气翻腾


 《民国绵竹县志》对九顶山的描述,又有新说:“绵江河即绵阳河,发源茂县牛心山(即九峰山,又呼九顶山,四时积雪,晨霄无云)。”在该书所附张安国《高景关洛水记》称石亭江“发源自茂州牛心山,汇九峰、蓥华诸山涧水至高景关合流”。

 清代茂县称茂州,在《四川通志》之“舆地•山川”篇“茂州直隶州”中,又把九顶山称为岷山:“岷山在州东南二十里。《益州记》去成都五百里;《元和志》去青城后山百里。天色晴明,望见成都。山岭停雪,常深百丈——山有九峰,四时积雪不消。一名雪山,俗呼九顶山。”

 综上所述,章山在地方志上还有雒通山、章洛山及章雒山、杨村山、无暇山、大蓬山、蓥华山、九岭山、青觜山、九联坪、金岩、八卦顶、九峰山、牛心山、雪山、岷山共15种别称。

 但有的史志却明显不认同这些山都是章山的别称,认为有的是与章山并列的他山,甚至分属不同的山脉支脉。

 乾隆版《什邡县志》在“章山”中解说章山有4个别称,但又在其后与章山并列,分别记叙了雒通山、无暇山、蓥华山:“雒通山:县西北一百五十里,雒水发源于此”“无暇山:系章雒山之顶,蓥华后山”“蓥华山: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山巅积雪,四时不消。”


 1989年版《彭县志》把县内山地分为玉垒山、蓥华山和光光山三条龙门山的支脉,称清光绪《彭县志》分别称为北山、中山和西山。它把九峰山划入玉垒山支脉。“玉垒山支脉:——山北之东,为什邡县的头道金河(古名章水,今石亭江之一源)所出”;该支脉主干共有五峰:仙人峰、长年峰(又名黄龙峰)、天牙峰和火焰峰(亦名九峰山)及背光峰(即三口锅,亦名玉垒山);“以上五峰,加四周的丛竹、石笋、祖师殿、嫘祖寺等四峰,为广义的九峰。狭义的九峰山是火焰峰,山势险峻,最高峰海拔3315米。”

蓥华山佛光


 而章山属蓥华山支脉:“蓥华山支脉:——其东以山脊分水岭与什邡县为界—再以白鹿河界划分,其左岸为东山,右岸为中山——中山主干是主峰南1.5公里的蓥华山——蓥华山古称章洛山,亦混称章山,峰顶在什邡境。”

 依上述,九峰山与蓥华山分属不同山脉,不是一山。

 古地方志的附图,也否定了章山别称蓥华山、九顶山、九峰山的说法。

 在《四川通志·舆地》篇所附“成都府图”中,仅有九峰、蓥华两座大山,相距甚远(从地图比例看,有上百里),均在茂州境内,蓥华位于九峰东北面;在“茂州直隶州图”中,仅有九顶山,也在茂州境内,其东南面不远处自西向东有石亭江、射水河、龙蟒河。

 1989年版《彭县志》所附政区图,北部山区就是玉垒山支脉,狭义的九峰山即火焰峰位于中部东侧,夏天游人登九峰山,就从银厂沟西畔上山。什邡在银厂沟东面几十里外,什邡境内的章山与九峰山只是东西遥望的两山。

 乾隆版《什邡县志·山川》篇附图中,自西向东分别标明有蓥华山、章洛山、雒通山,三山相连;章洛山南有章水,雒通山西南有洛水,二水之间标明“俗名金河”。说明章洛山与雒通山为相邻的两山。在水系附图中,没有蓥华山,但高景关北偏西有其原名大蓬山,没有章山、雒通山等。

 《民国重修什邡县志》对章山的踏勘注释中说:“云有黑龙泉自山穴中潜行,出九岭山谷,流为金河二道。按旧图考之,即洛水章水二源。”该书登载的“九联坪禹母祠遗址图”上,北端就是九岭山,山南西侧是“章水源”、东侧是“洛水源”;在九联坪两侧标明:西为“章水化名头金河”,东为“洛水俗名二金河”。都确认了乾隆什邡县志关于章洛山与雒通山各为一山、章水洛水均为洛水上游主源的说法。

 关于史志对有关山河的叙述或解释,究竟章山确有很多别名还是众山各有其位,确实让人费解。民国《重修什邡县志》在对“蓥华山”的注释中有这样的解说:“章山、雒通、金岩、八卦顶、无暇、蓥华诸山,前志或云不知古何山名,或云疑此即某某山,词多无定,余意实即一章山也。盖此山绵亘数百余里,山势蜿蜒,或伏或起,非有天然界限之可分。今谓之章山雒通山,三山相连;章洛山南有章水,雒通山西南有洛水,二水之间标明‘俗名金河’。”说明章洛山与雒通山为相邻的两山。在水系附图中,没有蓥华山,但高景关北偏西有其原名大蓬山,没有章山、雒通山等。

 民国《重修什邡县志》对章山的踏勘注释中说:“云有黑龙泉自山穴中潜行,出九岭山谷,流为金河二道。按旧图考之,即洛水章水二源。”该书登载的“九联坪禹母祠遗址图”上,北端就是九岭山,山南西侧是“章水源”、东侧是“洛水源”;在九联坪两侧标明:西为“章水化名头金河”,东“洛水俗名二金河”。都确认了乾隆什邡县志关于章洛山与雒通山各为一山、章水洛水均为洛水上游主源的说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四川卷•德阳市》篇德阳政区图上,什邡北端邻茂县有“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其南面干河之南,峡马口之北邻彭州有“蓥华山风景名胜区”,没有章山。在“什邡市”篇及该篇“红白镇”中,都没有章山,只有九顶山、蓥华山,南北相望,各为一山,相距近百里。

 章山就在现代人的书中消失了?虽然从图文判断,九顶山最可能就是旧志写的章山,但前面提到的很多疑虑仍无法消除。谁能拨云驱雾、解疑释惑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办
终审:朱丹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