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千年古道上能与泸定桥媲美的铁索桥——芦山寿相桥
千年古道上能与泸定桥媲美的铁索桥
——芦山寿相桥
李腾鹏
千年古道
铁索桥载《中国古桥技术史》
那是一条两千多年的古道,是汉武帝开发西南夷时由司马相如开通的“临邛古道”。古道由邛崃西门出发,经油榨沱过大小中槽翻越镇西山。
镇西山下,一条大河,河水清澈见底,游鱼成群结队。河水由十里长峡中奔涌而出,到这里水流稍缓,形成一大水沱。据传,鱼繁季节,有大雌鱼于下游溯流而上,大雄鱼于上游顺流而下,到此沱中相戏,景象蔚为壮观,故人称这段河曰“鱼戏河”或“鱼喜河”。现代人称玉溪河。
古道渡玉溪河经八步关翻越灵鹫山通西夷(今雅安宝兴及阿坝州、甘孜州等地)之地。玉溪河渡口即为这条千年古道上的重要渡口。
渡口西岸,有一小村落叫玉溪村。玉溪村位于古道要冲,村落虽小,倒也繁荣。高姓是村中旺族。
古道上的玉溪河渡口,同其他山区渡口一样,同样经历了木船(竹筏)摆渡——蔑索桥(或独木桥)——铁索桥的发展历程。
清乾隆时期,渡口上始建一铁索桥叫鱼喜桥。桥存百年,清同治年间被洪水冲毁。鱼喜桥毁,古道不通,村民出行不便,客商过往艰难。世代居住于此的高姓族人牵头建桥。他们首捐家财,过往客商、当地居民亦踊跃捐资,光绪元年(《芦山县志》1995年版记建桥时间为光绪二年,刻在石碑的题字是光绪元年,故建桥时间应为光绪元年),一座漂亮的铁索桥就横跨在鱼喜河上。
时任雅州知府的晚清著名学者、书法家黄云鹄,感高氏族人之功德,亲题桥名“寿相桥”,以祝高氏族人健康长寿,亦望铁索桥永存万古。
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称:四川芦山鱼戏河(即玉溪河)寿相桥,桥建筑虽已破败,但风姿独存,想当年飞檐列楹,丹雘辉明不下于泸定桥。
从河边看寿相桥
桥廊及石刻牌坊
让寿相桥遐迩闻名
寿相桥全长84.3米,跨度70.6米,宽1.2米。东西桥台建有桥楼,西桥楼为牌楼,六柱五间,高5.45米,宽6.3米,上部镌刻人物戏文,中间刻“寿相桥”三个大字,乃黄云鹄题。桥楼两侧有垂带踏道上下。桥楼为两层,每层皆为飞檐,气象磅礴,图案雕刻细腻,丹雘辉明。玉溪村84岁的老支书高在钧说,他们小时非常喜欢到桥廊二层上玩耍,顶棚上的图案,绘画非常精美。西面桥楼底层塑有灵主菩萨坐像,菩萨手执钢鞭,目光炯炯有神,另外还立有一寿相桥表功碑。东面桥楼下方,塑的是土地菩萨。
他还说,桥楼虽美,但年久失修,稍显破败,东面破损更厉害些。以后几十年没维修过,逐年垮塌,到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拆除。灾后重建,政府重新修了桥亭,已不是原来桥楼的样子。
从西面桥台,拾阶而下,往北约五米处,即为寿相桥石刻桥碑。桥碑为三重檐五开间。正中的开间书写“寿相桥”三个大字。大字上方,有一小方框中刻有“为善最乐”四字。两旁的开间,字迹隐约可见,大概为捐款人名录。
桥碑分五开间,间柱上刻有楹联三。正中长联为“桥立古渡脉来马牛长为镇 水环曲涧锁定鱼龙永不驚”。两面开间柱上分别为“荫钟灵瑞气凤凰群液 承佛影祥光金鸡重鸣”;“上下影摇波底月 往来人踏镜中梯”。均为黄云鹄亲撰亲书。
对联、题字留住了大学者、书法家黄云鹄的墨宝和文采。几副楹联,短短几十个字,囊括了寿相桥的位置、作用、历史地位、上下左右风光等等。
桥碑上的精美石雕更是美妙绝伦。石雕为戏文,人物大者十几厘米,小者几厘米,体型匀称,神态自然,动作优美。
寿相桥以其恢宏、多彩的桥楼,大气、精美的石碑闻名于世。
2001年,桥和石碑被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寿相桥石碑
表功碑
永存建桥者的功绩
现在还立在西桥头的寿相桥表功碑,让建桥者的功绩永垂。
表功碑两面,刻有序言。除序言外的地方,密密麻麻刻满捐款者的姓名、捐款数额。
表功碑序言为邛西儒生王安邦撰。序言竭力赞赏“功垂不朽、利济苍生”者的功绩。称寿相桥的建成是“功在一时,利及万世”。刻碑的目的在于建桥之事“恐历诸久而难存”,让其“遗万年而不朽”。
序言特别提及黄云鹄、高荣亮二人。从序言意思看,桥建成时,黄云鹄应是亲临现场,对集资建桥者大有褒赞,并亲题桥名。高荣亮应是建桥经费的管理者,不但自己捐款数额较大,对经费的管理更是毫厘不爽。
离桥碑约百多米处有高应陞墓,墓联也为黄云鹄撰并书。据碑文载,高应陞热心桑梓,崇尚公益,开办书塾,教化乡民且教子有方,其德其功可铭,钦颁五品朝服。墓联撰、书时间为光绪四年。高荣亮乃高应陞之子,由此可推测高氏父子或许是首倡建桥者。
表功碑两面所刻捐资者名录达一千多人,由上到下,依据捐资数额多寡而排列。
表功碑经一百多年保留至今,玉溪村老百姓功不可没。
寿相桥表功碑
历百年沧桑
寿相桥至今依然便捷两岸百姓
旧时,渡口东面南、北皆为陡峭山崖,无路可通。唯渡河后,南经八步关可由龙门往南到飞仙关、往西经灵鹫山与外界相连;北面则要经金鸡峡而连通外界。寿相桥是古道上的唯一通道,桥边的玉溪村也就成为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高在钧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前夕,小小的玉溪村就有幺店子十家,还有一家大烟馆。背茶包子的、贩大烟的、贩马牛的、买卖日用百货的,背夫、客商云集这个小小村落。每天过桥的背夫、客商都非常多。他说,邛崃的牛贩子,牵牛过河,都要出钱请当地人帮忙。要几个小伙子将牛拴住头颈,让牛头不能淹在水中,用麻绳把牛拉过河。
他还说,小时候听村中老人讲,1935年红军过桥时,人比较多,将桥踩断,牺牲多人。高家后人高舒氏首先拿出家财,又在过往客商、当地居民中集资,当年就把桥修好了。
1974年,芦山到太平的公路修通,在寿相桥的上面约200米处修建一座公路石拱桥,绕过了玉溪村。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玉溪村内公路修通,连接公路桥。沿河边修起了防洪大堤。寿相桥两头新修了桥亭。亭为六柱二层,飞角重檐,第二层书“寿相桥”三字,并将桥碑楹联三副,书于两边桥亭。
2013年芦山“4·20”地震后灾后重建,玉溪村到宝盛场隧道穿山,在原公路桥的上面又建一水泥桥通隧道口。
现玉溪村内的年轻人,大多买起了小车,来往都不走寿相桥了,但东西两岸的老百姓之间的交往,走寿相桥还是要便捷得多,每天来往于两岸的老百姓还是不少。经历一百多年,寿相桥仍然担负着两岸百姓交往的重任。
寿相桥今日全貌
桥在,碑在,建桥者热心公益的精神就永远存在。如今,我们过寿相桥,更多的是体会先人的精神和智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腾鹏(四川芦山人,退休教师)
供稿:芦山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