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记忆】高兴祖: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数首位提出者

来源:常州史志 发布时间:2024-12-13 20:51:09 浏览次数: 【字体:

为南京大屠杀30万冤魂

呐喊的第一人是常州人!

编者按

今天(12月13日),是第11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如今,战火早已远去,但那时的满目疮痍,却早已刻在每个人心头,成为了抹不去的伤痛。有一些人,他们一直在为传播历史真相不断奔走。在他们眼里,和平,不是一句空话。其中,第一位为南京大屠杀30万冤魂呐喊的人,就是江苏常州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师高兴祖。在南京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中,南京市委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别贡献奖章”001号奖章追授予他。

高兴祖(1928—2001),常州人,生前系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1955年在外交学院,1958年在北京大学进修。历任教研室副主任,近现代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副主任,历史系副主任,中国日本史学会战后日本史分会副会长,首届“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顾问等职。

图片

重温这一历史事件,有助中日人民了解历史真相,吸取惨痛教训。

——高兴祖

国仇家恨中迸发出的“使命感”

高兴祖致力于南京大屠杀研究并非偶然,其家庭背景是重要因素。父亲高柏桢原是教员出身,抗战中投入到抢救和接应沦陷区多所学校撤退至大后方事宜,并搜集、传递有关敌伪情报,在一次行船中不幸遇难殉职。堂叔高谟是一名中尉飞行员,24岁驾驶战机时猛烈投弹,杀伤大量敌人,自己身负重伤,为国捐躯。坚持独守故居的祖母逃过了日寇杀戮,却遭土匪抢劫与火烧,家里成一片瓦砾场。9岁的高兴祖随姑妈一家逃难,风餐露宿中目睹了日军种种暴行,每每一夕数惊,在横陈的尸体间匿藏潜行……凡此种种,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根深蒂固的憎恨,一生铭记。

“记得高兴祖对我说过, 他常常有一种使命感, 这感觉无疑来自高氏家族中用血与火抒写一生的父亲高柏桢、堂叔高谟和老祖母缪氏,更来自抗战中数以万千计的死难者和幸存者。”他的同窗好友殷志扬回忆道。

图片

2000年12月13日,高兴祖在人民网接受网友直播提问时,再次表明了他研究学习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意义:“一是为了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二是为了中日友好;三是有助于我们国内人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奋发图强,为建设我们国家而奋斗。”

筚路蓝缕,著书立说揭暴行

时间倒推至1959年。那一年,南大历史系制定新的科研计划,其中之一就是他提议的对南京大屠杀进行调研和记述。随后成立了以高兴祖为组长的南京大屠杀调研小组,潜心研究。最初,小组成员有4位老师(包括高)和7位学生。

高兴祖更是身体力行,走访一大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见证人,他们的血泪控诉和彻骨之痛,一次次强烈震撼着他的灵魂,使他深切感觉到:时间将会推移,这份仇恨也许会化解,但记忆却一定要保留下去。

通过大量调查研究,高兴祖领导的南京大屠杀调研小组搜集保存了一批珍贵资料,包括访问记录、档案抄件、报刊资料和书籍。由他们共同编写的第一本著作——《日军侵华暴行———南京大屠杀》这本10 万字的书——也是国内第一本纪述南京大屠杀的书。

图片

刚开始该书并没有获得支持。殷志扬说:“大学重点研究学科大都是古代史,南京大屠杀算不上学术课题,写的文章也被看作是‘小儿科’,不好算是学术著作。”当时的学术氛围厚古薄今,不似如今这般重视南京大屠杀研究,且部分研究领域更是禁区,论文、出书更是难如登天。一番努力下,江苏人民出版社有意出版,高兴祖就自己跑经费跑印刷跑校对,书稿一遍遍校读、润色。

然而,就在即将出版之际,却收到一个坏消息。1963年上半年的某一天,江苏人民出版社负责编审该书的编辑向高兴祖道歉,称这本书原已发排,但接到上级指示,现在出版不合适。原来当前正在强调促进中日两国人民友谊之际,为了不影响双边关系,只能停机作罢。突然的变故让艰辛努力未得到回报,更主要的是有关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未得正式公开发表,未让百姓了解那段惨痛的经历,这对高兴祖的打击相当之大,他的内心很痛苦,久久不能释怀。同年,南京大屠杀调研小组解散,几位老师相继离开,从事其他研究。高兴祖只能孤军奋战,他义无反顾地坚守这块重地。

图片

高兴祖教授和山内小夜子一起在大阪游行

1979年,他将“南京大屠杀”书稿进行了修改、增删和调整,易名为《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以日本史小组编写的名义,作为南京大学内部刊物出版。直到1985年,《日军侵华暴行——南京大屠杀》这本首次全面披露大屠杀始末的专著才面向大众正式出版,不过最初并未受到重视,全由他自己跑经费跑印刷跑校对。2年后再版,并在日本两次出版日文版引起轰动后,这才受到国内的关注。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多年。高兴祖多年的心血有了回应——一批学者编撰的《侵华日军大屠杀史稿》于1987年出版,这是第一部较大规模的研究大屠杀史的专著,以史为据,向日本右翼势力宣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于1995年得以成立,高兴祖被公推为首任会长。

“一意孤行”只为揭开历史真相

一切开拓者从来都披荆斩棘。平日里寡言少语的高兴祖像是一个不屈的斗士,终其一生战斗在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前沿。正是他不畏艰难,从基础做起,通过实地调研、口述笔录,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再结合史政,厘清了许多问题。诸如大屠杀30万死难者的数字,都是由他不断发掘、整理、统计后才逐渐明晰。

图片

图片

他还时常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文,发表多篇论文,不断以犀利的文字和无可辩驳的史实,掷向日本国内否认侵略、美化战争的右翼势力,以历史铁证批驳,警醒世人。早在1991年,高兴祖就指出,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

同时,他还是大屠杀死难同胞研究、慰安妇研究、荣字1644细菌部队研究等众多领域的开拓者。1937-1938年间,《纽约日报》等西方报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也是他最早翻译成中文的,成为日军屠城的血证。

他的女儿高宁曾说:“父亲似乎活着就是为了研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不管跟他谈什么,最后都会谈到南京大屠杀。作为一个史学家,他希望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2001年1月8日,原本身体壮硕的高兴祖突然发病去世,令人意外。女儿回忆,父亲去世后,她匆匆赶回南京,走进父亲的书房,一份信静静地躺在书桌上,里面是他刚刚写好、尚未寄出的有关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的稿件。

为了实现高兴祖的遗愿以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让后人不忘历史”的治学宗旨,其女对父亲的生前藏书进行整理,共计622册,其中中文书籍483本,日文书籍139本,于2002年4月9日全部无偿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供后继者利用。

图片

高兴祖教授(中)与约翰·拉贝外甥女赖因哈特夫妇

南京珠江路小粉桥1号,一幢两层的小洋楼,这里曾是德国人约翰·拉贝的故居,现为拉贝纪念馆;20世纪80年代,高兴祖教授一家也曾在这里居住过。前者在1937年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用自己的良知拯救了众多南京市民;后者则从60年代开始以笔代枪,为在大屠杀中死难的30万冤魂呐喊。这两位坚强的战士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和相同的使命感,不畏艰难,为捍卫正义而战,人格和精神将长留人间。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勿忘国耻 吾辈自强

来源:常州史志(根据殷志扬《高兴祖的家恨国仇》,韩文宁《为南京大屠杀30万冤魂呐喊第一人》等综合整理)

来源: 常州史志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