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古路轶事‖李洪峰

作者:李洪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2-15 13:39:31 浏览次数: 【字体:

古路轶事

李洪峰

邻水的古路场,沿革很简单,感觉与石永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明朝,古路场属邻山乡石船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属永兴场;1950并入石永乡;1953年析置古路乡;1958年乡改公社;1967年更名为民主公社;1981年公社改乡;2019年12月撤销古路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石永镇管辖,称古路社区。

老街

以前有石永区公所时,古路也属其管辖。

不知什么原因,当地人喜欢称其为“古路口”,小时候我也经常听父辈们这样叫。博雅地名分享网介绍道,“垫江县通往邻州城(今邻水城)的官道上有个建在岩口边的驿站,当地人叫古路口,故名。”此解释说得通。因为站在石永街上最高海拔位置丁岩口向对面远远看去,就是高高的铜锣山,而在山的半腰处,有一片集中的灰灰白白的顺山势走向的房子,那就是古路口。远行的人们在此休息好后就爬山,翻山,越猴儿沟,过长安桥,到邻水城,这是古时的重要通道。从垫江到邻水城,要翻两座山,东边的明月山,西边的铜锣山。古路口就处在铜锣山中。

小时候我走过经古路的这条古驿道,全是石板路,从石永的家出发,要走3个多小时才到县城。走到古路口后山也就是铜锣山的至高点,在一个叫金垭口的地方要歇一会儿,坐一坐山里人家专门摆放在路边的小板凳,喝一喝他们的山泉水,吹一吹山风,清一清神,劲就来了,然后继续前行……这条路,不是爬坡上坎,就是下沟蹚水,曲折、坎坷,弯来拐去。金垭口是个关隘,来往的人们都要在这里享受山民提供的免费服务——“加油”“补给”。

经过古路老街的古驿道

从石永街的上场口往荆坪、古路方向走,在大垭口处石永、古路两地交界,这是以前的事。现在合二为一,古路属石永镇管辖,不存在两地一说了。但人们还是习惯说成是两个不同的地方,毕竟那是一段历史,早住进了人们心中,挥之不去。

我一直认为“古路”此名有来头,而且大有来头。

那天,我在微信朋友圈晒出“悬赏广告”:“古路,有谁知道古路,邻水的古路,提供信息者……”

为什么要说明是“邻水的古路”,因为重庆还有个古路,从邻水到重庆的高速(G65包茂高速达渝段)上有个服务区就叫“古路服务区”,只是此古路非彼古路也。

这不,兴仁籍的一位战友很是积极,在微信里啪啪道来:“这是荔枝古道,当年为杨贵妃吃荔枝修的道,石板路都踩出凹槽的老路,还经过我们村。”这把我搞蒙了,他是兴仁人,古路怎么会经过他们村?最后他才搞明白我说的是古路乡,说“我以为你寻古道呢”。

也难怪他要这样认为。古路者,古时的路,古道也,这样解释通俗易懂,四海皆知,只怪我没进一步表明是邻水县原古路乡。

一时响应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我有点应接不暇,在众多信息中,只能甄别、筛选,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听说写古路,从小生活在古路包括在古路工作过的人都很兴奋,来了兴趣。

古路社区五组居民、战友李春明说,古路是古代过路休息的场所,人、马经过的一个地方;传说樊哈儿当年出川抗日从这里经过;古路场镇边上有龙洞沟,跟九龙镇那个老龙洞差不多,只是外面不宽,里面宽,小时候跟同学进去过;传说有人走七天七夜到了重庆。

李春明还说,在古路中心校附近有个画马石,神奇,旁边有个跟井口差不多大小的洞,下去有几层楼宽,有多深不知道,他下去过;传说有甘发胜、万发林(此二人在邻水一直有古老的传说)两个凡人修道成仙,留下的痕迹;当年大地上天干不下雨,这两个道人就从这里下去找龙王,龙王还在打扑克,就质问龙王;龙王看他们是凡人就用尾巴把他们甩上来了,现在还有痕迹,公路边上有石头坐的屁股印;中心校旁边的甘家湾里有口井,有两个膝盖印,是他俩喝水时的痕迹。

他说古路的茅坪山尖上有个擂谷石,传说宝鼎山的和尚心大,就是说这里;擂谷石有个洞能出米,一天出一大箩,那和尚嫌太少就把洞打大,结果出谷子,后面出糠,再后来糠就不出来了,这也就教育人们做人做事不能心大;附近还有点灯山,远看像六七根蜡烛,以前听说晚上都发光;河边有草棚石、猴子石,现在不知道有没有,小时候看到过,猴子石跟孙猴子模样差不多。

石永与古路的联系,不仅体现在地域,还有石永场镇居民的用水也引自几十公里外古路的茅坪山。

古路属于丘陵山区,山高沟深,水流丰富,岩洞俱多。当地人称岩洞为蛮子洞。李春明说他们岩边上的蛮子洞有七八个,一般上不去,有一个他去过,很宽,有两三层楼宽,里面啥都有,石床、石灶、井水;啥时候弄得不知道,现在的科技就很难修这么好;他们岩边就与以前的石永二大队、荆坪二大队、古路二大队三搭界。

古路口,以前是石永方向到县城的必经之路,是邻(四川省邻水县)垫(重庆市垫江县)古道的重要关口,因此人们爱称“古路口”。

李春明说,民国时期他们湾出了一个李老爷,高嘴岩这条石板路就是他修的,有资料可以查,以前是荆坪梯子村管。李春明以前属古路乡盐河村八组,现在是石永镇古路社区五组,他还说小时候居住的回龙嘴大湾对面有个天桥,岩边有个口叫夹娃,现在还有个石头很像小孩子一样,小时候喜欢去玩,也听老人讲这些,附近那个蛮子洞如果有攀岩工具,他还想进去看看。

原古路乡黄园村十二组村民、同学郑国银(现在浙江宁波工作)说:“古路有神仙画马的画马石传说!有天然溶洞龙洞沟!是邻垫古道的重要关口。”这个说法跟李春明一致。

龙洞沟,小时候我就听说过,那时学校组织春游就去看这个洞,进去还要打电筒,划指路箭头,有时电筒还不亮。可惜有次学校组织去时,我在家里做农活。

郑国银说他去过好多回,也带一些同学去过,还差点出不来。

2024年8月30日上午,笔者专程来到古路场镇,探寻古路的记忆。

从县城出发,本想从长安翻七道拐经贵人槽,从金垭小学右侧那条路再翻山到古路口。可走进往长安的那条路不久,导航就指示右转,过一座小桥,来到了一条不熟悉的路,七拐八拐,最后导进了G350国道,行进几分钟就是芭蕉河,从卧龙坡到袁市,经两河镇到古路口,时间接近1小时,距离远了。

来到古路口,首先看到的就是古路道班,大门口立柱上“养好公路 保障畅通”8个大字,虽有些脱落,还能辨认出来。道班,曾经多么忙碌的工种,如今已成为历史。

古路道班

往前走几十米,就见到古路口那棵枝繁叶茂的老黄葛树了。

黄葛树

从黄葛树边爬坡走一条石板路,有几十步石梯,就是古路口的老街。

老街还是往昔的样子,房子依旧,换了主人。

刚好碰到有几位老人正在吃早饭,刚开始他们对我似乎有点防备,说话吞吞吐吐,有一句没一句的,我表明来意后,他们便滔滔不绝说起来了。

一位70多岁的自称姓艾的大爷说,他以前是石匠,就在古路场口附近住,对古路老场镇的一些布局都知道。我心里暗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因为我不是古路人,对古路场镇的印象只停留在仅有的一两次路过。

古路的老街很简单,就两条,其实是一条,只不过拐了个弯,成“L”形。竖起那条要长些,横着那条要短些。长点那条街有两排房子,那时都是公家的。上面那排房子的功能结构是:从场口黄葛树石梯上来按顺序是供销社仓库、商店、银行。商店里卖布、百货等,最外边也就是靠近边坡那间是银行,前面有十几步台阶,旁边就是一条古道,石板已出现凹陷。我突然忆起了小时候跟父亲到县城时,走过这条路,一条很陡的石板路,印象特深。短的那条街正对着银行,两边是居民住房。

古石梯

一位老大娘说“仓库以前存放着麻”。艾大爷说下排房子有副食店,卖盐巴、酒、糖等;生产资料门市部,卖农具、煤油等;上下两排房子基本上都是供销社的。那个时候供销社吃香,农具、化肥、布匹、百货等,基本上都归它管。

我问政府的房子在哪儿,是不是在黄葛树那儿。因为我对这棵黄葛树印象特别深,过往的人们都要在树下歇息一会儿。

他说,就是“头头上那个”。我回头一看,也就是上石梯正对那几间房子,比较低矮。然后,他说黄葛树那儿是粮站。

还有一位姓侯的老大爷在现场。艾大爷说,他以前是老干部。我听说是老干部,一下更来兴趣了。一问得知,艾大爷以前在古路的双流村任过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或大队长、主任,不同时期称呼不同),共八届(那时一届三年),现在是黄园村了。老人看去有80来岁,精神很好,穿着得体。他说那时村上工作经费,书记每月3元、村委会主任2.8元、文书2.5元。

在黄葛树西边坡上立着一块“宣商路”指路牌,指向老街,走上去就是短的那条老街。

从公路边到老街,两边都能上,从西边上老街要平缓些,打了水泥路,不是石梯。而从东边上老街全是很陡的石梯,那是一条古驿道。

沿黄葛树东西走向宽大的水泥公路,就是古路口的新街。古路口的新街严格意义讲也只有这一条,只不过以黄葛树为界,取了两个名字。

以这棵树为界,靠东边的街道叫兴贸街,有农商银行、古路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古路中心校;往东南角走就是古路初中,也就是从石永过来还不到黄葛树处。从公路边要走较高的石梯才能进学校。行文至此,得知古路初中自2024年秋期被撤销,学生并入石永镇中;靠西边的街道叫农康路,头上就是古路道班,还有一个名叫“古路口中药材交易市场”的药材市场,从这里也看出有“古路口”叫法;往北走上石梯,就是之前介绍的古路老街,叫宣商路。以前过古路口的路只有南北走向,现在四通八达了。

兴贸街

农康路

在古路中心校附近的东北山坡上,有块巨石,就是人们传说中的“画马石”。

远看画马石

通往画马石的路,专门打了水泥,有一米多宽。路边的杂草有人高,枝条伸进了道路,刮得我胳膊火辣辣的,生疼。路边有石坡,感觉不是画马石。走到山顶,突然一块圆鼓鼓的巨石出现了。走近一看,是画马石,它安静地卧在松林间,犹如一个婴儿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

画马石中部

画马石靠路的一侧,刻有呈行走姿态的3匹马,线条较细,刻痕有深有浅。马的前面,刻有一尊坐着的人像,旁边像刻的字,辨认不出来。马的尾部,又有一些刻痕,其中有一条像飘曳的带子,拖得较长。整个图案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人马经过的地方,车马喧喧连十里,印证了古路口是古驿道之说。

难怪到了古路,有人警觉地问我找画马石干嘛。

画马石,在当地人眼中,就是他们的财富,历史的,当今的,和未来的。

古路,历久弥新!

古路希望的田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洪峰〔四川省邻水县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四川省小小说学会、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安市首批“建功新时代·最美热心人”(唱响广安类),邻水县政协文史研究员。作品散见《检察日报》《新疆日报》《天池小小说》《星星诗刊》《廉政瞭望》《广安文艺》《文化广安》《酱香文化》等报刊。获首届“濯锦杯”廉洁文学书画作品创作大赛文学类二等奖等文学奖项20余次。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集体三等功2次。著有散文集《摆步河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