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巴中人民支持襄渝铁路建设概略

作者:罗一洋 发布时间:2015-05-26 11:39:22 浏览次数: 【字体:
    襄渝铁路线横贯鄂、陕、川、渝三省一市,是东进四川、重庆的重要道路。襄渝铁路是“三线建设”的重要项目,修建历时近十年,在当时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物资缺乏、地质环境恶劣等条件下,巴中积极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迅速组建战备民兵团参加修建襄渝铁路西段,为襄渝铁路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襄渝铁路建设情况
    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建设大西南的号召,经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于1965年12月勘测设计,确定线路由襄阳至成都,称襄成铁路。1968年初,中央出于国防建设的需要,作出先修渝(重庆)达(县)铁路、缓建成(都)达(县)段的决定。1969年底,中央确定渝达、襄成两线合一,称襄渝铁路。同年12月29日,周恩来总理召开会议,研究加快铁路建设问题。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阳,西至重庆,全长895.3公里。自1968年4月开始修建,1970年8月铺通到达县(今达州),1975年11月临时运营。1979年12月全线建成,并正式交付运营。
      襄渝铁路东段为鄂西北丘陵低山区,中段为秦岭巴山区,西段为四川盆地丘陵区。铁路横穿武当山、白云山,走经华蓥山、中梁山,跨汉江、东河、将军河、后河和嘉陵江。沿线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悬岩峭壁,地势险峻,地质复杂。全线桥梁716座,隧道405座,其中多线隧道13座。最长隧道1685米,最高桥墩76米,工程任务艰巨。施工条件差,尤其是陕西境内,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物资缺乏。300公里长的铁路沿线没有公路,没有电力,施工初期,工程和生活物资主要靠肩挑背扛。
参加施工的铁道兵部队有8个师、2个独立团,另有铁道大桥工程局、电气化工程局和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民工。
    巴中人民为襄渝铁路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
    1970年初,达县地革委和达县军分区召开会议要求各县加强战备教育并组织民工支援三线建设。会后,巴中四县革委、人武部积极响应号召,迅速组建战备民兵团参加修建襄渝铁路西段。
    通江县:1970年5月,通江县革委组建“襄渝铁路西段会战民兵团”。团部内设政工组、指挥组、后勤组和办公室,后改设司令部,内设政治部和后勤部;辖3个营15个连及直属女子连、营建连、建桥连,共61个排240个班,全团3200人,由“襄渝铁路西段会战达县民兵师”统一指挥。5月10日,通江民兵团先遣队280人徒步拉练上场设营,其余指战员均于6月徒步开进,野营拉练到万源县内的水田、元滩、渔渡等公社,分布在30多公里的深山峡谷中,承担起修建双(河)白(沙)公路老河口至东风坝长8000多米的任务,于7月5日破土动工。民兵团官兵克服重重困难,战胜道道险关,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平坦大道。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战斗,首战告捷。开挖土石方49万余立方米,完成8756米的艰巨修路任务,内含中小型石桥2座,大小涵洞23个。
    1971年6月,通江民兵团奉命东进大巴山。承担扩建养护渔(渡)岔(河口)公路,开挖铁路正线施工的大拉沟,突击大巴山隧道的整体安装等繁重任务。民兵指战员战斗在“山脚入深潭,山峰插云间,山梁似刀口,石头硬又尖”的关公梁、老虎口、黑风口和“上看青天一线,下看激流险滩,两岸悬崖峭壁,出入十分困难”的黑水河、观音岩、鸡窝洞、一线天等天险难关,除完成扩建养护渔岔公路35公里、开挖铁路正线施工的大拉沟任务外,还完成了增加的三线小拉沟隧道41405立方米土石方的挖掘,大巴山220多米隧道内的整体道床安装等任务,装卸水泥92844吨、木料540多车、炸药315吨。
    在襄渝铁路西段会战的两年半时间里,通江儿女团结奋战,艰苦拼搏,抗灾抢险,无私奉献,谱写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英雄壮歌。唐朝荣、李文锐等8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1972年12月通江民兵团全体指战员分两批撤回通江。历时两年零八个月的襄渝铁路西段会战胜利结束。
    南江县:1970年7月南江县革委组建“襄渝铁路西段会战民兵团”,选调全县政治素质和身体素质好的基干民兵2850人,组建4个营13个连,徒步拉练到万源县梨树公社,配合铁道兵5839团,修建全线工程条件最恶劣、最艰巨、危险性最大的大巴山南段3200米隧道和紫竹坝1700米隧道及两个涵洞、一座桥,两年后胜利完成了修建任务,受到会战指挥部和省军区的好评。南江县民兵团的官兵在历时两年的艰苦会战和艰巨施工中,发出了“为人民吃苦,虽苦犹乐;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的豪迈誓言,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创造了战天斗地、排难抢险、无往不胜的辉煌业绩,多次荣获襄渝铁路西段会战指挥部、省军区、达县民兵师以及铁道兵部队的表彰,被评为西段会战先进民兵团。1973年1月,胜利班师回到南江。
    平昌县:平昌县革委组建的民兵团,辖3个营19个连,内含女兵连2个314人,技工连1个174人。1970年4月步行到陕西省镇巴县松树公社襄渝铁路建设工地,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5839部队和5758部队并肩战斗。
平昌县民兵团负责修建道路3.1公里,任务十分艰巨。其中大小隧道3座半,桥梁3座,最高的岔河大桥高达80余米,且为弧线桥,涵管一道长达25米。
    1972年12月,平昌县民兵团胜利完成建设任务。期间,10余人受伤,6人牺牲。
    巴州区:1970年5月,县革委组织的民兵团,抽调民兵4300余名(包括在职干部180余人),编成4个营18个连72个排。徒步拉练到陕西省镇巴县松树公社两岔河到小土鱼沟一带施工地段。
    工程段长3.133公里,其中桥梁5座,全长370.21米,平均高度31米;隧道4个半,全长2457米;明路长305.8米,路基墙450米;涵洞1个,长7.3米;圬挡墙4819平方米。最长的雁山隧道长1351米,最长的唐家湾大桥长113米,高42米。后期按师党委安排,帮助达县民兵团完成白岩大桥60.1米长的修建任务。整个工程1972年竣工。
    巴中人民还对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解放军和民兵团寄予极大精神鼓舞。比如,1972年12月平昌县驷马中学全体师生寄给“三线建设”解放军和民兵团的慰问信中写到,“回顾你们的战斗历程,程程都谱写着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凯歌。”这封慰问信表达了巴中人民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民兵团的崇敬和赞扬。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