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人民参与修建汉渝公路
丁禹强
抗战军兴,四川成为战时后方最重要的基地,公路成为陆上唯一可以依赖的运输手段。四川人民竭尽人力、财力支援抗战,踊跃筑路,先后建成国际联络公路川滇东、川陕东(汉渝)、乐西、川滇西等2300余公里。邻水人民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完成新建和改善汉渝公路137公里艰巨任务,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汉渝公路修筑概述
汉渝公路又名川陕东路,现名国道210线。以陕西汉(中)白(河)公路上的西乡县为起点,经镇巴县,翻越大巴山进入川境,经万源、宣汉(双河场)、达县、大竹、邻水、江北而达重庆沙坪坝三角碑(今沙坪坝转盘),全长587公里,1942年1月竣工通车。该路是抗战时期为接运苏联及同盟国援华物资而建。
为适应国防需要,1937年4月,四川公路局奉准令颁修正《四川公路局各县筑路委员会大纲》,四川(含今重庆)各县相继建立筑路委员会,负责协助修建国防公路。1938年2月,蒋介石电令国民政府交通部兴修汉渝公路。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发出《征集民工修筑汉渝公路实施办法》,交通部派出工程队,进行勘测。同时设立汉(中)宣(汉)、宣(汉)渝(重庆)2个工程处,由黄庆慈、孙发瑞分别担任总工程师,组织施工。9月,交通部颁发《汉渝公路工程标准》,具体指导汉渝公路的工程建设。1940年6月,因苏联援华物资减少,汉宣段奉命停工,将其工程处改组为汉渝公路工程处,总工程师由丁贡南担任。同时成立汉渝公路桥渡工程处,许行成担任总工程师。
汉渝公路四川万源至大竹段于1939年1月开工建设,次年3月修通,竣工里程220公里。在万源城南,开凿有凉风垭、石冠寺隧道4处,各长10余米。1941年1月,达县通川大桥建成通车,是当时四川公路第一座大型钢筋混泥土多跨悬臂桥。汉渝公路大竹至重庆段于1940年1月开工建设,当年10月基本打通,竣工里程194公里。
汉渝公路历时3年,建成万源至重庆段417公里(含城区3公里),交通部耗资1209万元(不含地方各县筹集资金及民工义务工价)。因塌方严重,该路仅有达县至重庆段可以通行。以后,各地县政府多次组织民工维修。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该路逐年进行改善,1978年铺为三级沥青路面。现在的国道210线已全部实现黑化,达到一级公路标准。
汉渝公路邻水段的建设
邻水段的勘测 1939年7月,王瓒绪发布四川省政府训令“本部公路总管理处……续组渝竹段第二测量队,派华敬熙为队长,即日率队出发测量邻水至大竹段路线,相应函请查照转饬邻水、大竹二县政府,随时予以保护及协助,以裨利进行。”交通部随即组织汉渝公路渝竹段第二测量队,向邻水县政府发出公函“查本队队址现驻大竹欧家场办公,不日因工作关系,即将迁驻贵县所辖之柑子铺。唯欧家场人口稀少,本队迁移搬运公物力夫须六十名,雇觅颇感不易。兹除函欧家场联保办公处觅妥二十名外,烦请贵县政府指定距离欧家场较近联保,令饬先期雇派力夫四十名,各自携带绳索、箩甲、扁担,俟本队迁移日期确定,再行迳函该联保转嘱来队,至各力夫。本队可以予每人国币三角之搬运费,相应函达”,进入邻水境内开展测量工作。为保障测量工作顺利进行,王瓒绪致电邻水县县长。“准交通部梗工渝代电开:据本部汉渝公路渝竹段第二测量队队长华敬熙呈,为大竹至邻水间匪风甚炽,少数警卫难策安全,工次间亦发现枪声等情,相应转请贵府,即希电饬大竹邻水两县政府随时派队予以保护,裨利进行为荷等由,除电复并分电外,仰即派队妥为保护具报。”第二测量队也再致函邻水县政府“迳启者:本队兹以工作关系,队址于最近数日内将由观音桥迁驻张家沟,烦请贵县政府在该处附近觅妥可居五十人之房屋一所,裨便办公。再,该地方如不安谧,并请于本队到达之日起,派队相当人数前往保护。至各兵丁,本队发给伙食津贴,相应函达。至希查照办理见复为荷。”邻水县政府接获上述训令、电令及公函后,高度重视,立即部署,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测量队顺利开展工作。一是及时发出训令、指令,要求当地联保主任大力协助测量队开展工作,为其创造安全的工作条件。二是及时派出测量队附近联保的农民,自带搬运用具,前往指定地点搬运测量工具、仪器和其他生活用具。三是派出警察和国民兵团士兵前往震慑土匪,确保安全。四是免费提供办公、住宿场所。第二测量队先后在县境普新场(与大竹欧家场共场)、柑子铺、观音桥、张家沟(今城北镇东邻村)、县城、牟家坪、合流水、坛同、髙滩场(工程处第六总段驻地)等地设立队址,负责对路面进行勘测。至12月中旬,第二测量队在县境内的测量工作结束。
民工的征集与工作 1939年12月,邻水县政府奉令征调民工万余人,开始修筑汉渝公路。从江北县茨竹乡方家沟79公里+700米处经高兴(高滩、兴隆)、坛同、合流、牟家至邻水县城,从邻水县城经菁拱(城北)、观音桥、柑子铺、普新至大竹欧家场小河160公里分界处,为邻水县筑路地段。
按照《四川公路局各县筑路委员会大纲》规定,县政府修订完善了汉渝公路邻水县筑路委员会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筑路工程的管理力度和服务能力。1939年,邻水县筑路委员会组织机构如下:主任委员由县长王元枢兼任,总队长1人,总队附2人;财务股长、总务股长、工务股长、及各股股员各1人;第一、二、三区队队长由各区区长兼,分别管辖14、18、11个联队。
县筑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组织、管理民工,协助工程处做好安全保障、后勤服务等工作。一是保证民工人数足额、按时开工。二是在各区队派驻警力,严厉打击偷盗行为。三是组织专业人员修理工具。按照《四川省非常时期征工服役暂行办法》,邻水县先后4次征调民工14200人次,义务参与修筑汉渝公路。其中1939年12月一次性征工超过10000人,全县3个区43个乡镇联保都组织了民工集中作业,至1941年2月结束。1942年汉渝公路通车后,因路面质量差,曾分3年共派出4200余人次,协助维修路面。
邻水民工的工作主要是路基土方挖填、路面铺压、碎石捶打与运输。
按照预算,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邻水民工筑路土方奖金、代工金、补助费应收入172281元,实际收入156281元。结合《邻水县筑路委员会造具征工修筑汉渝公路收入计算书》《邻水县筑路委员会造具征工修筑汉渝公路支出计算书》《1940年5月邻水县修筑汉渝公路联队长及奖金领取名册》可以得出结论:一是对汉渝公路沿途各县下达强制性征工计划。二是参与修筑汉渝公路的邻水民工是义务劳动性质,不发工资。工程完成后,按照工作业绩发给微薄的奖金,如土方工程每公方奖金只有2角。三是邻水民工劳动工具如锄头、扁担、箢篼、绳索及生活口粮自带,用具如被盖、竹席、斗笠、蓑衣均自备。仅有铁制工具如民工的锄头、石匠的錾子可以修理。
邻水民工对汉渝公路的维修 汉渝公路建成后,塌方严重,加之修建时受通货膨胀影响经费缺乏,路面只铺了一半,宽度仅有3米,经常断路。邻水民间流传“一去二三里,下车四五回,修理六七次,八九十人推”的歌谣,藉以形容汉渝公路通车初期行车难。民国时期,邻水县政府曾3次组织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维修。
1945年,邻水县政府组织沿线15乡镇民工500余人,历20多天,维修部分路段。1946年组织沿线35乡镇3200余人再次维修。1948年2月,又组织500人进行第三次维修。邻水人民对汉渝公路倾注了特殊的感情,付出巨大的贡献。
邻水人民对汉渝公路的贡献
一是自筹资金修建邻(水)江(北)路,“经费一半来源于社会变卖,设立公产清理处为总枢,另一半加粮以资接济。”(民国《邻水县志·役政志》)征调民工2000余人分段修筑。后因军阀混战,江北县士绅不予配合,该路遂不能连通重庆,路面荆棘野草丛生,形同报废。1940年,交通部新修汉渝公路,该段路基即以邻江公路为基础,减省了很多人力和财力,最终获得实效。
二是1939年邻水民工10000余人,义务修筑汉渝公路,时间长达3个月,每人每月投工以25天计算,工时达到75万个、挖填土方超过47万立方米。其余工具、粮食消耗和人员伤亡损失尚不计算在内。
三是1945、1946、1948年三次维修汉渝公路,出工人数达4200人,投工平均以15天计算,也在6万工时以上。
四是人员伤亡。按照1946年11月编制的《四川省各县府呈复抗战时期(民工)伤亡数目调查表》统计的平均数(伤亡人数占征用人数的5.13‰)计算,邻水民工的伤亡至少不低于70人。同时期,邻水还征调民工1000人,参与修筑白市驿机场,因瘟疫、痢疾流行,死亡77人。
抗战期间,在汉渝公路修筑、维护过程中服役的邻水民工,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汉渝公路建设便利了西部地区之间的物资、人员流通,保证了国民政府长期抗战所需的军用物资运输,有力地支持了抗战事业。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