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嫘祖西陵氏与黄帝轩辕之丘及嫘祖山原田、循环经济的再认识
蔡正邦 何光振
本文对黄帝元妃、丝绸之母嫘祖西陵氏族故里、嫘祖与黄帝轩辕之丘的关系,及嫘祖农桑山原田和嫘祖循环经济的再认识,进行阐述。
五千年前嫘祖西陵氏族位置考
《大载礼·帝系》:“西陵氏之女曰嫘祖”。《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西陵远古部落名,西陵氏之女为黄帝之妻”。战国《蚕经》:“黄帝元妃,西陵嫘祖始蚕”。《皇图要览》:“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四川省级科研延伸为“蜀山氏养蚕,蚕丛氏普及蚕丝”。伏羲故里在阆中(见《路史》),蜀山氏在茂汶,蚕丛氏在成都平原,皆与嫘祖蚕丝有关,故蚕丝创始人嫘祖西陵氏部族应在蜀。
南系史《大荒南经》:“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高诱注:食心曰螟,食叶曰蜮)是食……,名曰蜮人”。民姓桑,必有桑林,蜮为桑上野蚕,民射野蚕而食。食黍,言当时已进入农耕时代。蜮民国桑姓之民,必然生活于桑林之中。蜀之盐亭雍江,大量出土万年以上古桑化石和硅化桑木,古蜮民国就在盐亭雍江,民以黍桑(野蚕)为食。西陵氏依桑而居为桑林氏。后黄帝至桑林联姻,封为西陵氏。如果以盐亭金鸡桑林为中心来看整段经文,东有“臷民之国”,嫘祖孙舜帝之裔所建的臷民国,即今巫山大溪文化遗址。“有国曰颛顼”,指川西荥经县为嫘祖嫡孙颛顼故里。“有<G:\LHY\巴蜀\2015年第5期\补字1.tif>涂之山”,郭璞释为“昆崙之丘”,即今岷山。嫘祖西陵氏之国盐亭就在岷山系东南。
北系历史《尚书·禹贡》:“岷山导江……过九江至于东陵”。蔡沈《书集传》:“东陵,巴陵也,今岳阳巴陵县也”。西陵当在东陵之西,陵即大阜,东陵西大阜为神农架、巫山、大巴山。《史记》:“黄帝娶于西陵之女”。《常志》称:“蜀之邦……媾婚则黄帝婚其族”,则西陵氏族即桑林氏族在蜀东之盐亭。从南北史系证明蚕丝创始者,嫘祖故里在盐亭。
黄帝轩辕之丘考
《史记·天官书》:“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即岷山。最高为川北松潘雪宝顶,5588米,平均4000米,为高原山;岷山北坡高原丘陵系以陇西洮河中游之岷县(原名白石镇)和康乐县(有白石山)为代表。为南高北低高原山地多丘之境。位于河湟间之西戎羌少典之国,生黄帝、炎帝,黄帝因洮河水草丰满而迁上两县至白石山发展。《海外西经》:“轩辕之国在此穷山(多白石)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西陵氏嫘祖)北”。《大荒西经》曰:“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西山经》:“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洮河地震,水倒流而出)南流注于黑水(洮河)”。“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指岷县至康乐县一带。轩辕于这一带向北发展,进入河西走廊的沙丘带,发展车辕,形成轩辕部族,向东之渭水河谷开疆拓土,形成了政治部族,初都陈(今陕西之宝鸡)。《禹贡》:“华阳黑水为梁州,岷嶓既艺”。邓少琴先生释为岷山和嶓冢山之间,禹前已发展了农业。于是黄帝继炎帝之后,登上黄河流域的政治舞台。炎帝氏族一支的女儿国,西陵氏族嫘祖的农桑文化,通过岐伯北上,代表经济部族之嫘祖,与政治部族黄帝联盟、联姻,促使中国第一个文明国家出现。故《绎史》称:“黄帝与蚩尤战,蚕神献丝,遂称织维之功”。联盟联姻时代,正是黄帝部族都陈山,与蚩尤决战之前,嫘祖成为了黄帝元妃。
嫘祖山原田与循环经济考
四川古文明为栈道、笮桥、梯田(山原田)。人类发展是从山上采集、打猎生存。有了农业,就从山原田开始,向平原田的稻作文化发展。嫘祖先族氐羌由白龙江南下广元,留下细石器文化遗址,经绵阳边堆山,到有桑林、盐卤的盐亭金鸡乡(二井子)发展农桑蚕丝,形成嫘祖故里山原田。从玉龙镇向三元笼子寨到八角镇,划一弧线,南有金鸡、高灯、金孔、折弓、宗海、洗泽、榉溪、五龙等镇。经县嫘祖文化特殊贡献功臣王德奎先生考查,上述弧线南有64座古寨,一般相距1.5到2公里,海拔600米,上下相差80米;特点是山寨下是大围坪耕地,海拔450米,对山寨形成弯月形或半弯月形包围。大围坪到河谷平坝间是半坡。95%农户住在河谷平坝或半坡台地上。古寨上大多留下废城垣、壕沟、石井、废旧盐井、石洞、古墓群。1980年高灯镇云毓山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石斧、石纺轮。1974年金鸡乡雍江出土了铜蚕、金蚕。1993年太阳沟出土了粗陶蚕蛹、蛾、猪、狗、鸡、马、盆60余件。1974年雍江出土了剑齿象化石和大量古桑化石。烟台山出土了青铜跪俑,丝源山发现粗陶60余件。启文山十仙洞发现粗陶200余件。石马沟发现了藏丝洞,洞联曰:“嫘祖先蚕绢丝藏,先祖功德黄帝妃”,落款“凤姐二月初十生”。
尤其天垣五面山上有座古文字刻的石碑,《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称“界碑”。文曰“西安半坡原始公社遗址,用同位素C14测定,距今六千年左右……四川盐亭发现这一界碑,刻有五十多行类似文字符号。与半坡彩陶刻划符号类似”。界碑拓片面世,首个来盐亭考查的人是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吴乾衡,他用之与半坡符号比较,觉得碑文比半坡符号复杂。只能是龙山文化以后,青铜文化以前文字;蜀史专家伏元杰在《蜀史考》中曰:“盐亭界碑长期埋没,只载于《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中……盐亭为嫘祖故里,县南有两座相连似金字塔的山头,分别叫大衣落和小衣落;我疑此衣落为彝族夜郎之转音……大小衣落就是彝族地名”。笔者认为碑文与彝文有关。吕思勉《中国民族史》:“濮……即今彝族……濮族古地实跨豫、鄂、湘、川、黔、滇六省”。濮族伏羲故里在阆中,西迁成纪与龙族氐羌融合,后都濮阳号祖龙。顾颉刚在《氐》文中:“氐与羌均自认出自炎帝,二族同源而异派……氐人文化介华羌之间,惟服装及婚娶仪式沿用羌俗。今四川西部羌人恐皆为氐人”。嫘祖长子氐羌青阳,曾到东夷学习太皞文化名曰少皞。嫘祖远孙氐羌蚕丛居茂汶发展,其语言、文字、风俗,必然与彝族同。盐亭《唐碑》:“忆宫史据前碑所志,补建于蜀王之先祖蚕丛”;碑为嫘祖孙颛顼所立,后蚕丛再次补建,至唐赵蕤再立碑。“界碑”之立证明蚕丛时已粗有文字,蚕丛用彝文加上氐羌语言符号,刻成“界碑”立于五面山上。黄帝到禹是金石并用时代,蚕丛大禹时代用青铜刻碑也可能。郫县出土张家碾戈铭文(青铜),什邡三穿戈铭文,新都戈铭文与“界碑”文字相近,故笔者判定界碑是以彝文为主,加上氐羌语言符号书写而成。
嫘祖在上述山原田中发展农桑,元妃以桑—蚕—鸟自然食物链,去掉鸟,仍是自然食物链;对丝—绢—衣进行人工智慧链加环,形成“桑—蚕—丝—绢—衣”即是循环经济链,这种经济衍变至今,以绿色植物为生产者,动物觅植物而食,为消耗者,动植物死亡,尸体被细菌降解成无机物,再行循环,微生物成为降解者。以生产—消耗—降解,组成当今循环经济。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工作报告中强调“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智能化技术”。嫘祖山原田就是五千年来的工农业循环经济基础。循环经济出于农桑,衍为耕织文化。据有关典籍载,自古以来,中国自耕农占50%左右,均以男耕女织为主。中华文化在世界四大古文明古国中,从未断代,皆因自耕农男耕女织之故。嫘祖循环经济使中华文明传承了五千余年。
盐亭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
古今史家认为文明起源应具备的几个条件盐亭皆已齐备。一是金属的使用,嫘祖故里出土了铜蚕、金蚕和青铜跪俑。二是文字的出现,如“界碑”文字。三是城市的出现,64座山寨城中有的山寨留有城垣、盐井。四是礼制的形成,在嫘祖故里的黄甸墓中出土了6只玉璧。五是贫富的分化,青铜跪俑传说金二伯射黄帝,铸为跪俑。在嫘祖故里雍江出土了万年古桑化石,硅化桑木,证明盐亭是蚕桑文化发源地。我们用先秦前文献,定位嫘祖故里在盐亭可信。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