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常璩故里在何方

作者:罗一洋 发布时间:2016-01-11 11:30:37 浏览次数: 【字体:

张伯龄

为一部书建一座纪念馆,泱泱中华早有先例,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因《说文解字》而建许慎纪念馆,山西省晋城市皇城相府为纪念《康熙字典》总裁官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而建中华字典博物馆,都是为一部书及其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树起的一道记功碑。

四川省崇州市在国家级4A旅游景区街子古镇为中国地方志的先祖常璩建立的纪念馆则直接用其史志名著《华阳国志》为馆名,以彰显该书的不朽成就,这在中国史志发展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都堪称震古烁今的创举。到街子古镇旅游的游客,尤其是史志界的文人学士,无不为崇州曾出过这样一位江原先哲及其不朽巨著感到欣羡。

“华阳国志馆”为建中国名著纪念馆开了先河,值得称道。但遗憾的是馆中显著位置对该书作者常璩的介绍文字中,把他的出生地“江原小亭乡”确定为今崇州市怀远镇,这一点却令人费解。

小亭在何方?这还得从《华阳国志》对江原县的记述细作考察:

江原县 郡西,渡大江,滨文井江,去郡一百二十里。有青城山,称江祠。安汉,上、下朱邑出好麻,黄润细布,有羌筒盛。小亭,有好稻田。东方,常氏为大姓。文井江上有常堤三十里,上有天马祠。

文中对小亭的记述是:“小亭,有好稻田。”对常氏的记述是:“东方,常氏为大姓。”但位于县北山地与平坝接壤处的怀远,既不具备“有好稻田”的地质条件,也不处于江原“东方”的地理位置,将其定为小亭故地、常氏故里,实在缺乏根据。

当今学界关于小亭的研究大体上有四种说法。

一为“三江”说

1985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祖国的四川”丛书之一《常璩与〈华阳国志〉》(刘重来著)第一部分“作者生平”中有载:“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县小亭乡(今四川崇庆县三江镇)人。”查1991年7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崇庆县志》人物篇之“断限前人物选介”中对常璩的介绍亦称:“常璩,字道将,东晋蜀郡江原小亭乡(今三江镇)人。”此系采用了刘重来先生之说,欠慎。

二为“江源”说

出于《清一统志》,谓小亭在今江源镇。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小亭,未详。但小亭有天马冢、天马祠,而祠在文井江边常氏堤上,则小亭亦当在今西河边上。《清一统志》谓在今崇庆东南二十里江源场,亦无所据。”可见刘琳对小亭在今江源之说是持否定态度的。

三为“西南”说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对“小亭”之注为:“小亭,亦乡名,即常璩故乡,故言之特详。‘有好稻田’,乡在县之西南方。”此“县”并非今人所称的“崇庆县”,而是指当时的“江原县”,他注释道:“江原县,汉分秦临邛县东境置。故《汉志》叙在青衣江下。大抵凡今金马河以西,崇庆县境南至新津,西至大邑,北至灌县外江之南,皆其故境。”在这么广阔的江原境域内,再结合“有好稻田”的条件考察,小亭大抵在其西南,这种定位更为可信。

四为“西南紫竹”说

乡贤王文才先生在《江原朱亭考》中有言:“小亭位在江原西南并包括今大邑东北之地。《清一统志》以小亭在州东南二十余里汉江源镇,非是。罗元黼《崇庆县志·丛谈》疑‘小亭当即朱亭’,尤谬。小亭故址似燎原乡近年发掘之古城,未知然否。常璩实录汉晋时江原为四邑,乃举其大者,北为上朱亭,西为朱亭,东为安汉亭,南为小亭,分布四境。”文才先生是从大处着眼看江原,推断出“南为小亭”,并以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成都平原6座史前遗址之一的紫竹村加以印证,与任乃强的“西南”说颇为契合。

以上诸说都远离怀远。其实小亭的方位常璩早有交代:“东方,常氏为大姓。”但曾有以东方为复姓而不是指方位者。对此,学术界也早有回答。刘琳《华阳国志校注》说:“东方,可理解为江原县之东方,亦可作为复姓(如汉有东方朔),似以前解为是。”任乃强的《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说得更为清楚:“‘东方常氏’亦可有二解……然全书无东方姓再见。”故加标点:“东方,常氏为大姓。”而不是“东方、常氏为大姓。”任先生疑东方是里名,“谓小亭乡之东方里,为常氏聚族所在”。故汪启明、赵静两位先生所著《华阳国志译注》采用任先生的见解,将此句与前一句连在一起用语体文翻译为:“小亭乡,有优质稻田。在小亭乡的东方里,常氏家族为大姓。”这虽有别于刘琳以东方为江原县的东方,但在以东方为方位这一点上,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

由上述几位学者对小亭的研究权衡,三江、江源之说均过于局限;将其定位于县之西南一带,包括滨临文井江之南的部分地区,紫竹遗址到晋代或曾设置为基层政权“亭”(小亭)的驻地,似有更大的可能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