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诗文唱和几十年,与苏辙感情十分深厚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7-03-07 21:09:00 浏览次数: 【字体:

【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至今在中国人的心灵回响。真挚的情谊,高贵的襟怀,浩然之气,一泻千里。

  但未必所有人都知道:这首千古绝唱是苏轼思念弟弟苏辙的作品。

  当我们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更多了一份对人间亲情的眷恋。

  亦师亦友的兄弟二人,创造了不朽的佳话。

  苏辙19岁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第。苏辙为人沉静简洁,正如苏洵在《名二子说》中提示的那样:与哥哥的豪放形成反差。但在大是大非的正义抉择面前,兄弟两人总是毅然决然地站在一起。

  苏轼苏辙俩兄弟的感情至深至情至性,苏辙说哥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称弟弟“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兄弟情谊,不仅源自血脉,更来自家国理想,千百年后,慷慨文辞,仍然令人动容。

  元祐四年(1089年),苏辙出使辽国,苏轼写诗送行。当时苏辙已到知天命之年,苏轼仍然一再叮嘱他不惧辛劳、不辱使命、不忘家国、不要自傲: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密州超然台,铭刻着苏氏兄弟的两篇文章:苏轼的《超然台记》和苏辙《超然台赋》。从走出“小我”的超然,可以窥见苏氏兄弟的精神境界。苏轼写道:“人之常乐者,盖游于物之外矣。”今天来看,“游于物外”既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智慧,更是一种浩然正气。这种正气,这种优美的人格与情操,并非从天而降,而是来自于自觉的陶冶,来自于家国情怀和忧民之心。

  这种情怀也传承给苏门子孙。苏轼有三个儿子,皆恪守做官先做人的道理,风骨卓然,没有辱没先人。苏轼曾在他的长子苏迈赴任时,赠予他一方砚台,并亲手刻上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为父对儿子的教诲,字字珠玑:爱民如子、勤政廉洁。

  眉山市民、全国文明家庭代表 李俊英:

  三苏的乐善好施、孝慈仁爱 非义不取,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我们眉山更是如此。在我看来,好的家风就是播啥种子结啥果,是爱的给予,是爱的付出。

  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苏氏家风家传,超越了一宗一脉的意义,已经载入中国人的口碑。抑扬顿挫的吟诵,大量的圣贤遗迹,至今仍然鲜活的传说,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文化,传扬着历代传承的道德精神。

  三苏魂魄在,万古大江流。从这些图影中,我们可感受到“大江东去”的豪迈节拍?

  【和声吟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http://www.ccdi.gov.cn/yw/201703/t20170306_95142.html

来源: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