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汉晋绵竹城的前世今生

作者:任运成 胡凤斌 来源:《巴蜀史志》2017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8-03-16 16:58:00 浏览次数: 【字体:

          汉晋绵竹县,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在两汉(西汉、东汉)、两晋(西晋、东晋)时期建立和存在过的绵竹县。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分巴、蜀二郡置广汉郡,辖雒县、新都、绵竹、涪县、梓潼、葭萌、广汉、德阳、白水、郪县等13县,雒县为广汉郡治所在地。《华阳国志》称:“绵竹县,刘焉初所治。绵与雒,各出稻稼,亩收三十斛。汉时,任定祖以儒学教,号侔洙泗。有多士,秦、杜为首族也”。就是说,当时的雒县、绵竹县实际上正在逐渐形成广汉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单绵竹县,在两汉、蜀汉(即魏、蜀、吴三国)、两晋时就出了不少杰出人物。汉晋绵竹县籍知名人士有:先后任过成都、郫、郪、安汉等县令后升迁皺皹太守的刘宠;学识渊博在官府多次推荐才受拜侍中的董扶;东汉隐居,蜀汉时先后担任别驾中郎将、长水校尉、大司农,学识过人口才惊人的雄辩家秦宓;满腹经纶、培养了众多出类拔萃的学生而且始终不愿做官的任安;汉末晋初历任新繁县令、散骑侍郎、汉嘉太守的司马胜之。人才荟萃,不胜枚举。

   

c8fcfed5e89e4fa9af5acb9123bab260.JPG

西汉初期,绵竹县所辖区域为今天德阳市旌阳区、绵竹市的大部分地方和安县、罗江县的西部地区,汉晋时期在这里设县680余年。长达近七个世纪的时间,汉晋绵竹城由盛转衰,最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主观因素即历史的变革。二是客观因素即自然变化。

汉晋时期,绵竹县地处秦(今陕西)、蜀(今四川)交通要道,物产丰富,人文鼎盛,人民生活较为富庶,且离汉晋时期的中心益州(长期治所在今成都市)较近,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自西汉末年以来,这里几乎争伐不断,硝烟不息。

汉更始二年(24)四月,更始遣柱功侯李宝、益州刺史张忠征蜀,公孙述派他的弟弟公孙恢拒敌于绵竹。经过几番激战,公孙恢战胜李宝、张忠。之后不久,公孙述占领成都并称帝。

汉光武建武十二年(36)春,汉武帝遣吴汉进拔广都,破公孙述余党于武阳。秋,冯骏拔江州,俘获田戎;臧宫拔绵竹,破涪城,斩公孙恢。吴汉攻陷成都,诛延岑,公孙述自杀身亡。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凉州黄巾军马相、赵鄶等聚众绵竹县,杀县令李升,旋攻破雒城,杀刺史郄俭,连续攻克蜀郡、犍为郡。州从事贾龙率吏民反攻马相军,马相军失败。贾龙迎刘焉到益州任州牧,之后刘焉将益州治所迁到绵竹,在那里安抚接纳叛军,施行小恩小惠,笼络人心,刘焉造龙车千乘、龙服千件,准备称帝。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刘备率军据涪县(今绵阳市),益州牧刘璋(刘焉之子)退守绵竹。两军交战中,绵竹县令吴懿、李严、费观等先后弃城投降刘备。此后刘备的军队攻克雒城,围成都,刘璋率文武百官出城投降。

炎兴元年(263)冬,邓艾由阴平景谷入蜀汉境,后主刘禅遣诸葛瞻督军拒艾于涪。诸葛瞻犹疑不决,黄崇泣劝未果,瞻弃涪城退保绵竹。邓艾大军压境,以诸葛瞻为大将、其19岁儿子诸葛尚为先锋的蜀汉军队与魏军浴血奋战,经数十番恶战,魏军损兵折将,未占到丝毫便宜。魏营有人出谋划策,由邓艾亲自修书一封派人送至蜀营。书信中说:“我看历代的贤才,还无人能与你的父亲诸葛亮相比。当年刘备三顾茅庐,一言分三国,扫平荆、益成就霸业。后六出祁山未能达成北进中原的夙愿,不是其能力不够,的确是天意如此啊!今后主刘禅昏弱,王气已尽。我奉魏王之命以重兵伐蜀,已经夺得了蜀汉许多地方。如今成都危在旦夕,何不应天顺人,仗义来归?我当上表魏王,推荐你为琅琊王,以光耀祖宗,绝无虚言。”诸葛瞻看罢书信勃然大怒,立斩来使,令从者持信使首级回复魏营。邓艾大怒,欲与蜀军决战。魏营部属谏议智取,两军交战中,艾佯败,瞻追杀,蜀军掉入魏军的口袋阵。瞻率军奋力冲杀,在斩杀魏军数百人后,终因力竭被乱箭射中。他临死时大呼:“吾力竭唉,当以死报国!”遂拔剑自刎而死。诸葛尚见父亲战死,即孤身冲入敌阵,奋勇冲杀,终因寡不敌众,死于阵中。这场战争十分惨烈,除诸葛瞻父子外,尚书郎黄崇、羽林督李球、尚书张遵等一同战死,绵竹城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cb6c5c0b30ef4d5a9fcf850934ba2b54.JPG

汉晋绵竹城的消失,除了持续不断的战争破坏外,还与多发的自然灾害有关。近700年间,受龙门山断裂带较强地震的影响,绵竹及周围郡县城墙多次垮塌,塌了修,修了又塌。此外,绵竹县城还发生过多次火灾。最严重的一次火灾发生在汉献帝(刘协)兴平元年(194),绵竹县突遭雷击,发生大火灾,烈焰熊熊,不仅烧毁了城廓府弟、不少商铺和百姓的住房,而且把刘焉暗中准备当皇帝用于登基的龙车千乘、龙服千件烧得一干二净,迫使其将益州的治所从绵竹迁回成都。受此惊吓,加上他的两个儿子犯事在长安被杀,不久便病死于成都。

绵竹县城之北有条大河名叫绵水(后名绵阳河,今名绵远河)。据清同治《德阳县志》记载:此河“发源茂州之牛心山,逶迤蜿蜒,经百折而入平地。当冬春之间,泉涸源枯,沙平水浅,虽褰裳可涉泊乎,夏秋之交水势骤涨,狂澜怒发,惊涛骇浪,电掣云奔。眺望平原谷洼,弥漫恍乎,如游龙门,观砥柱而茫然莫测其津涯也。”

连年战争致百姓流离失所,战后爆发的瘟疫又使人口大量减少,加上地震、火灾等破坏,一座繁华的城市成为瓦砾遍地、残壁断垣的鬼城,由于河床改道经年复一年的冲刷被深埋于泥沙之下,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无论是常璩的《华阳国志》、陈寿的《三国志》,《汉州志》《绵州志》,还是清代各种版本的《德阳县志》都确认汉晋绵竹县治所在今天的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辖区内,但长时期都没有找到相应的遗址依据。直到1958年,在今黄许镇南街高氏祠旁发掘出一块墓碑,上刻“汉行都护卫诸葛瞻之墓”。这就从一个侧面透出了汉晋绵竹城很有可能就在这片土地。

1986年在文物普查时,在德阳市市中区袁家镇“土将台”(小地名)一带,发现一个厚约50厘米的文化层,在文化层内夹杂着大量的汉代砖、瓦、陶片,数量之多令人惊讶。这一文化层被命名为“土将台遗址”,1990年被德阳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此后,袁家、黄许两镇人民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砖厂取土、采沙等过程中陆续发现石提线鱼佣、石武土佣、石虎、石狮础、板瓦、铜朱雀等汉代遗物。特别是龙安砖厂工人在取土时挖出了一块有“绵竹城”三个字的铭文砖。1997年以后又陆续发现了数件“绵竹城”砖。这些砖不仅来自烧砖瓦取土,而且散落在河道水下,有人不识文物甚至用铭文砖来垫猪圈。可以初步认定“土将台”遗址就是汉晋绵竹城遗址。自那以后,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加强了对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宣传教育,使汉晋绵竹城遗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2004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旌阳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汉晋绵竹城”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了遗址的南北城墙,弄清了遗址的分布范围,为以后进一步发掘研究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科学依据。 

(作者:任运成   胡凤斌,原载《巴蜀史志》2017年第5期

来源: 《巴蜀史志》2017年第5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