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川北重镇阆中历代治所爬疏

来源:阆中市地方志办 发布时间:2018-04-03 10:55:00 浏览次数: 【字体:

阆中历来是川北政治、军事重镇,郡、州、府、道及军镇治所,军政大员驻节、兵家攻守必争之地。上古时期,阆中为华胥居地,并孕育伏羲于此。春秋战国后期为巴国国都。蜀汉司隶校尉西乡侯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五代唐天成四年(929),于阆州置保宁军。北宋时置安德军。南宋理宗时,以杨大渊为总兵,驻守阆中,理宗淳祜三年(1243)移州军治于苍溪大获山。理宗宝祜六年(1258),元宪宗亲率大军围攻阆中县城,历40日始下。明代,川北分守道、分巡道、兵备道均设于阆中。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夺保宁。顺治四年十二月,南明大将赵荣贵击退清军后驻守保宁。顺治八年春,清平西王吴三桂率军与赵荣贵决战于保宁。后设川北镇总兵署于保宁。民国以来,阆中驻军繁多。

华胥居地,孕育伏羲 《路史》卷十载:太昊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尝暨叔嫟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跧之,意有动,虹且遶之。因孕十有二岁,以十月四日降神。”《路史》注释说:“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阆中俞水地也。”《集解》引郭璞曰:“巴西阆中有俞水,獠人居其上。”《华阳国志》亦载:“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华胥于古阆中孕人祖伏羲,因此阆中被称为人类文化发祥之地。俞水,即渝水,今阆中之嘉陵江。文献对伏羲出生之地记载有异,但其母所都之国在四川阆中却无可争议。

巴国国都 周武王时,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为巴子国,都江州。春秋战国时期,巴国为楚国所逼,累迁都城。阆中为巴国后期的国都。《华阳国志》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又载:“周显王时,楚国衰弱,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蜀王弟苴私亲于巴,巴、蜀世战争。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至此,巴国后期都于阆而没于阆,自秦始行郡县制,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阆中为三十一县之一县。

巴郡  巴郡初治阆中,在公元前316年置,此时为秦朝以郡县制的初始阶段,其境域史籍无完整记载。当时楚国仍占领垫江(今合川)以南原巴国大片领土,故巴郡初期境域应限于阆中县和周边地区。公元前280年,司马错攻取楚黔中。3年后,蜀守张若又攻取楚巫郡夺回鱼复。这时,巴郡境域始扩大到阆中、江州、宕渠、垫江、鱼复、朐忍、枳、江阳、符、夜郎、鳖、且兰12县。约在公元前227年左右巴郡郡治迁往江州。《四川通史•秦巴蜀辖县简表》阆中县载:“最初当为巴郡治所。”《大事年表》还载:“公元前277年秦昭王三十年,蜀守张若率兵攻打‘楚黔中、巫郡’之地,收回部分被楚国占领的巴地,巴郡治所由阆中迁江州,筑江州城。”据此,阆中为巴郡郡治至少有37年。

巴西郡 约在公元201年即汉献帝建安六年,刘璋分巴郡置巴西郡和巴东郡,巴西郡治阆中,时以在巴郡之西而名。东汉时的巴西郡,辖阆中、安汉、垫江、宕渠、宣汉、汉昌、南充国、西充国等8县;三国蜀汉时辖阆中、南充国、西充国、安汉等4县;西晋时辖阆中、苍溪、歧惬、汉昌、宣汉、宕渠、平州、安汉、南充国、西充国等10县;成汉时辖阆中、苍溪、歧惬、平州、安汉、汉昌、南充国、西充国等8县。

北巴西郡 北巴西郡约在东晋永和三年(347)移巴西郡别置,原郡地改置北巴西郡,治所在阆中,时辖阆中、苍溪2县。南朝宋辖阆中、汉昌、安汉、南国(系南充国县改名)、西国(系西充国县改名)、平周等6县。

隆州 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改南梁北巴州为隆州,辖盘龙、新安、南宕渠、金迁、白马、隆城6郡。隋设隆州,辖阆内、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西水、晋城、南充、相如10县。唐武德元年(618),隆州辖阆中、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南充、相如、西水、晋城、新井、思恭12县;武德四年,西充、相如入果州,仪陇、大寅入蓬州,又置新政;武德七年,撤思恭入阆中县,隆州辖8县。

盘龙郡 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改南梁北巴州为隆州的同时置盘龙郡,州、郡同治阆中,时盘龙郡辖阆中、汉昌、胡原3县。西魏所置盘龙郡,辖阆中、汉昌、胡原三县。后隆州改为阆州,约在713年裁撤盘龙郡。

阆州 唐开元元年(713)改隆州为阆州(避讳,李隆基,而改),辖阆中、南部、苍溪、西水、新井、晋安、新政、奉国、歧平等9县。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撤晋安县入西水县,撤歧平县入奉国县,阆州辖7县。

阆中 郡初在唐天宝元年(742),改阆州为阆中郡。唐乾元元年(758),复改阆中郡为阆州。其后到元至元十三年(1276),阆中一直为阆州治所。约在公元748年即唐天宝七年置阆中郡,辖阆中、南部、苍溪、西水、新井、晋安、新政、奉国、歧平等9县。

南梁北巴州 约在公元509年置,治地在阆中。据《梁书》武帝纪载:“天监八年夏四月,以北巴西郡置南梁州。”在南朝梁天监初,魏陷梁州,于阆中置南梁州、北巴州,合称南梁北巴州。因梁州历为重州大府,多由亲王出任刺史并持节都督诸州军事,南迁后仍为亲王所督之州,故《梁书》多称南梁北巴州为南梁州。其后,史家或称南梁州,或称北巴州,亦称南梁北巴州。南梁所置南梁北巴州,辖北巴西、南部、木兰、金迁、掌天、白马义阳等6郡。北巴西郡辖阆中、汉昌、胡原等3县。

保宁军、安德军 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各地拥兵自雄,互相兼并。其中武力最强者,在唐亡后建号称帝,先后有梁、唐、晋、汉、周五代;其余割据一方,立国改元,称为十国。《旧五代史》卷四十明宗纪:“后唐天成四年……辛亥,升阆州为保宁军。壬子,以内客省使、左卫大将军李仁矩为阆州节度使。”《十国春秋》后蜀本纪:“四年……冬十月辛亥,割阆、果二州置保宁军,以李仁矩为节度使。”《新五代史》卷二十四安重诲传:“孟知祥镇西川,董璋镇东川,二人皆有异志,重诲每事裁抑,务欲制其奸心,凡两川守将更代,多用己所亲信,必以精兵从之,渐令分戍诸州,以虞缓急。二人觉之,以为图己,益不自安。既而遣李严为西川监军,知祥大怒,斩严;又分阆州为保宁军,以李仁矩为节度使以制璋,且削其地,璋以兵攻杀仁矩。二人遂皆反。唐兵戍蜀者,积三万人,其后知祥杀璋,兼据两川,而唐之精兵皆陷蜀。”《新五代史》卷二十六李仁矩传:“仁矩素为安重诲所亲信,自璋(董璋)有异志,重诲思有以制之,乃分东川之阆州为保宁军,以仁矩为节度使,遣姚洪将兵戍之。”长兴元年(930)九月,董璋反唐,攻破阆州,擒杀了李仁矩。接着,孟知祥也举兵反唐。《十国春秋》后蜀本纪: “长兴三年(932)“五月……(孟知祥)复以阆州为保宁军,益以果、蓬、渠、开四州,往镇之。”后蜀列传元珏传:“广政二十三年(960),元珏领保宁军节度使,久之,加检校太傅。”后蜀本纪:“广政二十八年(965)春正月……十九日,全斌大军至成都,帝具礼纳降。”从上,保宁军的设置始于五代唐天成四年(929),长兴三年(932)孟知祥复置,后蜀广政二十八年(965)后蜀降宋。又据宋《元丰九域志》卷八:“阆州阆中郡,安德军节度。后唐保宁军节度,皇朝乾德四年改安德军,治阆中县。”《宋史》地理志利州路:“阆州,上,阆中郡。乾德四年,改安德军节度。绍兴十四年,隶东路。端平三年,兵乱。淳祐三年,移治大获山。”据以上所述,从北宋乾德四年(966)阆州改为安德军的11年后,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移治大获山。宝祐六年(1258),蒙军破大获城,南宋阆州安德军自然消失。

东川元帅府 南宋宝佑六年(1258)十一月,蒙古第四任大汗蒙哥率军围攻阆州大获城。南宋利州西路安抚使、阆州总兵杨大渊归降后,置东川元帅府,以杨大渊驻守阆州大获城,行元帅府事。后升为东川都元帅,再改为保宁府。

保宁府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设保宁府,治阆中。元代辖阆中、苍溪、南部3县;明代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阁、梓潼、巴州、通江、南江等2州8县;清代辖县减少梓潼。

保宁路 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改东川元帅府为保宁路,不久仍复为元帅府,后撤。保宁路,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阆中、苍溪、南部等市县。

川北道(分巡道、分守道、后备道) 明洪武四年(1371)于阆中设川北分巡道、川北分守道(行署)和安绵兵备道(行辕)。约辖保宁府、顺天府、龙安府和潼川州共31州县。

四川省会 《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四川巡按张所志揭贴》云:“职奉命西巡,入境之时,三川未附,入我版图者,惟川北一隅,而保宁即为省会之区。”又云:“而广元为秦蜀接壤,阆中为省会要区,首当其冲。”《四川通史》卷六《清朝四川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载:顺治十七年,四川巡抚“佟凤彩到任后,见成都孔庙茂林丰草,已成狐兔藏身之所。于是‘疏请修筑成都府城’,修孔庙大成殿、启圣宫、明伦堂等。成都城市建设开始恢复。”又载:“康熙四年(1665)二月,李国英关于‘下东底定,藩司应自保宁移驻成都’的奏疏获得批准,原设保宁的四川政权机构全部迁往成都。”同年,四川总督李国英撰写阆中《普贤寺碑记》,记叙他在阆中亲历之事。从顺治三年到康熙四年(1646~1665),阆中为四川省会20年。清初的清顺治三年(1646),清靖远大将军、肃亲王豪格统军入川,首先攻占保宁阆中。朝廷任命王遵坦为清四川首任巡抚、柯臣为清保宁首任知府。此后,清军以阆中为据点,同大西军和南明武装在四川反复争夺攻战,四川总督、巡抚、巡按御史均驻节阆中。顺治六年(1649),任命傅一骥为清阆中首任知县。顺治九年(1652)补辛卯科起,在阆中举行了四川乡试五科,至丙午科始移闱成都。

分巡川北兵备道、川北镇总兵署 清顺治八年(1651)起,于阆中设分巡川北分守道和川北镇总兵署,大致代辖保宁府、顺天府、潼川州共25州县。民国元年仍复川北道。

川北宣慰使署 民国元年(1912年),在阆中复为川北道时,同时设置川北宣慰使署,治阆中。民国二年(1913)川北观察使署,民国三年(1914)改为嘉陵道,民国五年(1916)始移道治于南充。民国初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阁、通江、南江、巴中、仪陇、营山、蓬安、邻水、岳池、广安、南充、西充、三台、射洪、中江、盐亭、遂宁、蓬溪、安县、乐至、潼南共26县。其后辖境多变,未有定数。

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 民国28年(1939)1月,潘文华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祝绍周为副主任,绥署设阆中县城内东街(今电信公司)。任务是:巴山设防(防御日军),绥靖地方(清剿红军留下的游击队和共产党的地下组织)。绥靖公署下辖二十三和五十六两个军,设有参谋、军务、军法、军需、副官、秘书、电务7个处和政治部。民国34年,绥署撤销,潘文华部整编后调离阆中。

巴山警备司令部 民国28年(1939)6月,阆中成立巴山警备司令部,归属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司令为潘清洲(潘文华之子)。司令部设公园路药王庙(今县农场),下辖第七、第八两个团和1个谍查大队。七团和谍查大队驻阆中,八团驻南部。民国30年,巴山警备司令部改名为“阆中警备司令部”。民国34年,警备司令部与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同时撤销。

苏维埃政权  1933~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九军、三十军和四军、三十一军之一部相继转战阆中3年,阆中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阆南县、阆中县、忠发市等苏维埃政权。阆南县苏维埃1933年9月6日,在阆中水观音场召开阆中、南部、仪陇、蓬安解放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阆南县苏维埃。苏维埃设水观音场胡家院子。办事机构有:军区指挥部、财政委员会、交通局、保卫局、革命法庭、土地委员会、劳动委员会、粮食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内务委员会、经济合作总社、工农银行。阆南县苏维埃辖15个区:阆中境内设水观、玉台、金垭、洪山、扶农、二龙、千佛、鹤峰8区;南部境内设3个区;仪陇、蓬安境内各设2个区。阆中县苏维埃1935年3月31日,红军攻占阆中县城,建立阆中县苏维埃,辖天鞍、双龙、凤鸣3区。苏维埃设城厢镇南街贺麟洲院(今南街38号),下设县军区指挥部、保卫局、革命法庭、没收委员会、合作总社、工农银行。忠发市苏维埃1935年3月31日,红军占领阆中县城后,建立忠发市苏维埃。苏维埃设净圣庵街34号李家院子。1933~1935年,今老观、西山、龙坪、石滩、土垭、清泉、柏山属苍溪县苏维埃(1935年3月,苍溪县苏维埃曾移至老观场);今思依、木兰、北门、枣碧属德丰县苏维埃;今河楼、桥楼属苍溪县苏维埃东溪区。

阆中县 《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慎王五年(前316),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阆中为三十一县之一。《华阳国志•蜀志》又载:“周赧王元年(前314),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置巴郡”。秦制郡、县并行,阆中建县应为公元前314年。隋开皇三年(583),为避隋文帝父杨忠讳,改阆中县为阆内县。唐武德元年(618),复改为阆中县。除上述25年外,阆中历代县名未变。至1991年撤县建市。

阆中市 1991年1月12日,国家民政部民行批〔1991〕2号《关于四川省设立阆中市的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阆中县,设立阆中市(县级),以原阆中县的行政区域为阆中市的行政区域,不增加机构和编制。”5月1日,阆中举行建市庆祝大会和庆祝游行活动。1992年,国务院批准阆中为对外开放城市。1993年8月,国务院批准阆中为四川省直辖市,由南充市代管。

(阆中市地方志办)

来源: 阆中市地方志办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