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颜友 ‖ 梓潼:县名沿用两千多年,五度为郡治

作者:颜友 来源:《绵阳晚报》 发布时间:2018-09-29 16:24:00 浏览次数: 【字体:

梓潼因树因江而得名。《太平寰宇记》载:“因县城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名梓潼”。梓潼“地联秦关,路当扼蜀”,北扼剑门,南控涪江,号称“扼控三巴,益州衿领”,是古蜀国北部门户,古蜀道金牛道北南横贯其中,石牛粪金、明皇闻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点缀着梓潼千年面容;司马相如、李商隐、谢无量、贺敬之等古今文化名人为梓潼留墨添彩;文昌祭祀、洞经音乐、梓潼年画、大新花灯、美食三绝等地域文化异彩纷呈。

鸟瞰七曲山


晨曦中的梓潼县城



五度为郡治:县名沿用两千多年

秦昭襄王六年(前301年),秦国在蜀地置巴、蜀二郡,各辖县若干,此为四川地区建置郡县之始。早期设县多少,难以考证。据《汉书/高帝纪》,“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但目前有据可考者仅十九县。从梓潼所处地理位置、巴蜀早期县治地分布特点,并结合一些传说故事来看,梓潼极有可能在四十一县之列,是巴蜀地区第一批设县之地。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广汉郡,领十三县,梓潼始赫然见于记载,此为有据可考梓潼置县之始。另据新版《梓潼县志》载,梓潼县始置于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

梓潼卧龙山千佛岩摩崖造像


古蜀道


梓潼曾经五度为郡治所。一是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分巴郡、割蜀郡之地,在梓潼设广汉郡,史称“分巴割蜀以置广汉”。下辖梓潼、什邡、涪、绵竹、葭萌、郪、新都、白水、甸氐道、刚氐道、阴平道等13县道。二是初始元年(9年)王莽篡汉,为避“汉”字,将广汉郡改名子同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公孙述据蜀,建“大成国”,将子同郡改名就都郡,梓潼县仍置,为就都郡治地。三是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分广汉郡之地,在梓潼置梓潼郡,分辖梓潼、剑阁、汉德、涪县、汉寿、昭欢、白水等县。四是梁天监四年(505年),北魏尚书刑峦入蜀,夺得南梁之梁、益二州十四郡之地,在梓潼设梓潼郡,隶属东益州。五是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大将军尉迟回伐蜀,在梓潼置潼州郡(又名潼川郡、东川郡),隶属益州大都督始州。梓潼置县至今,县名一直沿用,仅王莽篡汉时,一度改名子同——没准儿是王莽的拼音输入法出了问题;西魏废帝二年(553年)至隋大业三年(607)期间,曾易名安寿。此外,虽迁移并析不定,但县名再无变更。

唐明皇幸蜀闻铃处


辖地当要冲:隶属关系变更频繁

古人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定蜀即得天下,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多次上演。梓潼“陂去平来”,为北路入蜀必经之地,过此无险,故其得失对于四川的大局,具有公告牌的作用。

七曲山南山门夜色


由于历朝历代建制的变化,梓潼县隶属关系也随之发生频繁变化。

梓潼七曲山


秦属蜀郡;西汉属广汉郡;东汉属就都郡、广汉郡;三国至魏晋南北朝属梓潼郡;南北朝末期至隋,属潼州郡,又名潼川郡、东川郡;唐至北宋属利州、剑州;南宋属普安军、隆庆府;元属剑州、保宁府;明属剑州;清属剑州、绵州;民初为川军六旅刘军、川军二十一师田颂尧防区;后属四川省府;民国24年(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攻占梓潼,在县境内设置梓潼、百顷、重华3个县级苏维埃政府,隶属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红军撤离后,隶属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查区(治绵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绵阳专区;1985年,梓潼隶属改制后的绵阳市。

梓潼圣境


梓潼圣境



文化接“天气”:文昌祭祀香火不衰

梓潼,自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始置县至今2200余年,见证了中国政治沉浮、经济变迁、军事动荡、文化蕴积等社会发展进程。经过漫长的历史选择,梓潼成为文昌祖庭,绝非偶然。

七曲山大庙


《明史·吉礼四》称,“(梓潼)神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没,人为立庙。唐、宋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景泰中,因京师旧庙辟而新之,岁以二月三日生辰,遣祭。”由此约略可见,梓潼神由英雄而神祇,文昌星由天星而帝号的封神过程。文昌崇拜的成型、定型过程反映了战乱时期人心趋和、和平时期人心向学的美好愿景。

七曲山望水亭


位于南山门的梓潼博物馆


明代一度以“梓潼显灵于蜀,庙食其地为宜,文昌六星与之无涉,宜敕罢免”为由,废除文昌祭祀。清代乾嘉以下,政权渐趋巩固,为笼络人心,遵从并引导汉人的“泛神崇拜”,文昌崇拜即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得以恢复,并重新扩散至全国。自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始,文昌帝君每年享春秋两祭;咸丰六年(1856),文昌祭祀“升入中祀,添设舞佾”,纳入国家礼部祭典。文昌祭祀,一步步进入鼎盛时期。

文昌祭祀大典


文昌出巡


随着唐宋以迄明清,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备,读书提高素质,科举改变人生,成为中国社会公认的价值观。文昌,以文化、人文精神为内核,以宗教仪式为载体,至今香火不衰。

七曲山晋柏穿云



美食接地气:独特的梓潼“三绝”

梓潼饮食文化的特点,在于接地气。酥饼、镶碗、片粉,有“梓潼三绝”之称。

物产丰富的梓潼大地


酥饼以面粉、化猪油、菜油、砂糖、芝麻为主要原料。头道面粉做发酵面,与干面混和拌匀,不再发酵;二道面与花生油和面,加入糖或食盐、花椒粉揉制成饼胚,烘烤至发脆。烤后加压、冷却、摊开、搌平,即为成品。饼色黄亮,酥脆化渣且耐久贮,以制作精细,风味独特而驰名。

梓潼三绝之酥饼


梓潼民间有玄宗幸蜀选酥饼为贡品的传说,其实酥饼兼具秦人的实惠和蜀人的精细,恰是唐宋以来,秦人不断南迁入蜀的移民史的活证。其别称“薄脆子”,颇有唐宋遗风。

潼三绝之镶碗


镶碗以鸡蛋、淀粉、豆腐、精肉和羹料木耳、黄花、时令蔬菜等制成,蛋清、蛋黄、肉末分层搭配,置于大碗,黄白可爱,色、香、味兼具,营养可口,有淡雅风韵而无骄娇之气,可谓“田席”大菜。据梓潼学者考证,镶碗产生于驿道“接官”传统。这道菜纯用普通菜品,做出了适宜外来游宦者的口味,丰富了川菜品类,体现了梓潼地方文化的包容性。

梓潼三绝之片粉


片粉以优质绿豆、豌豆、红苕淀粉为主料,取菜汁等自然色素与淀粉稀释成浆,粉浆凝结,切作长条,薄滑透明,故称片粉。片粉冷热两宜。味道以麻辣为主,食之有麻、辣、冲之味。有人说,梓潼片粉,像梓潼的民风一样,淳味朴实,刚柔相济。

(《绵阳晚报》“读古今”专稿,原载2018年8月18日《绵阳晚报》第8版,2018年9月20日“方志绵阳”公众号转载


来源: 《绵阳晚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