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记忆】马国栋 ‖ 火爆一时的成都红庙子街自发的非上市股权交易市场

发布时间:2019-01-30 14:42:24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8年第6期



 1980年7月,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成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按面值向全民和集体企业发行蜀都股票,这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只企业股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至1991年下半年,第一批国企股份制改造进入高潮,四川的五通桥盐厂及金路、天歌、乐电、红光、长虹、长钢、广华化纤厂等企业先后股改,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另外还有很多非国有企业也进行股改,发行股权证,称内部定向募集。1991年底,成都市已组建各类股份制企业934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25家,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909家。在此期间,四川全省向社会定向募集法人股和企业内部职工个人股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也逐步增多。募股后均向股东出具证明所持股份资格的股权证书。

1992—1993年,以成都红庙子街为中心,形成了全国首个自发的规模最大的、影响最广的证券交易市场(人民银行成都分行 供图)

 四川省股份改制企业基本上以每股1元的价格,向内部职工和社会发行股票、股权证。至1991年底,成都公开募股金额达5600万元,定向募集达79361万元,加上四川省批准设立在成都地区的股份制企业,股票和股权证的发行金额超过10亿元。这些刚发行的大量股票、股权证和企业债券为个人拥有,既不能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也没有其他正规合法的交易场所进行交易。但其拥有者又具有迫切变现愿望,只有通过私下交易变现。这种私下交易处于一级、二级市场之间的灰色地带,通常称之为“一级半市场”,俗称“黑市”。

 红庙子街位于成都市中心区域,是一条长约200米、宽10米左右的中小街道,临街都是一些旧式铺面房,大多是居民住户,平时这条街较为清静。1991年12月26日,四川省、成都市体制改革部门和人民银行省、市分行联合建立的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在这条街上正式开业,进行国债、企业债券的交易。成都市一家钢管厂所属的工益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即在交易中心做柜台交易。自1989年1月27日即艰难发行的四川盐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川盐化)股票,也在此摆摊发售。

 受此影响,在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门前开始出现零星的股票、股权证自发交易活动。几个做转手交易的“倒爷”,在身前摆上纸板,写着拟收购股票、股权证的名称。他们最初收购的“股票”,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股票的原始凭证,大多是手写的白条票据,盖有单位公章,仅是认购交款凭单。后来才有按省体改委要求由印钞厂设计印刷有水印和防伪图案的股票、股权证。一般以千股为单位,称为“手”。

1992年的红庙子街股市(图片来自微成都)

 1992年春节前后,来此交易的人增多,股权证价格开始上涨。

 红庙子街的股权交易方式有以下几种:少量的企业债券由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挂牌委托交易过户;有的交易双方谈好价格,前往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的证券托管机构办理柜台转让过户;而绝大多数交易,是双方议定价格后,卖方以股票、股权证实物及身份证原件(简称硬件)或复印件(简称软件)与买方以人民币现金直接现货交易。自发证券交易市场交易价格的升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上海、深圳正规证券交易市场行情的影响。

 1992年春到1993年上半年,是红庙子街股市最为兴盛的时期。小街两旁摆满桌子,桌上放着成堆的人民币,上面拉电线、挂电灯,服务夜间交易。每天从上午十点左右到晚上九点过,都有手持各种股票、股权证的人们前来交易。买进卖出,一手给股票,一手数钞票,没有市场管理,也没有任何中介,纯粹是原始的自发交易。

成都红庙子市场最多时不少于5万人(图片来自微成都)

 鼎盛时,红庙子街一带人山人海,“散户”手拿几张原始股票在街上游走,高声讨价还价,如上菜市一般;“中户”租一张桌子沿街摆放,上面放各种股票,不急不躁地喝着茶,好似“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大户”在附近租一间门面或写字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暗地里操纵行情,兴风作浪。有的摊主还雇有人员,明确分工:有的打探行情,有的守在摊位前按指定价格买卖股票,有的在街上拉转让股票的,有的数钱。同时,还出现股票“串串”,就是自己只有一两手票的本金,在街口或街上的人群中穿来穿去,动用三寸不烂之舌,以低价收购那些不知行情者的股权证,叫“打兔”,然后再以稍高价格马上卖出去,不断买卖,吃差价。还有人专门帮大户收票,或把买家引来买大户的票,大户给予回扣。手头有股票的,赶到红庙子卖股票,手里没有股票的,就到处收购股票,形成一条收购、零售的股票交易链。从早到晚,这里都有人炒股,天黑仍不愿离开,聚在一起讨论或传递消息。周边的餐馆茶铺,每天也生意兴隆,有的茶铺还搞成“炒股沙龙”。当时,信息传递主要靠公用电话,几条街上的公用电话生意也异常地好。交易场地还扩大到附近几条街道。一时间,股票行情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为方便了解行情炒作,还有人编印《红庙子快报》,反映一周主要股票行情变化。重庆、乐山、德阳、绵阳、南充、涪陵、自贡等地的股票都现身红庙子市场,出现罕见的炒原始股盛况。最多时大概有250多只股票在红庙子流通,日交易量达数千万元之多,一度超过当时行情低迷的沪、深交易所交易金额(最低日交易额200万—300万元)。交易参与者只有疯狂,没有理性;只听消息,没有道理。无论是公众公司还是定向募集股份公司所发行的股权证、法人股,拟发行的认购证,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凭证、交款收据,本地的、外地的,红庙子一概都炒。什么公司的盈利能力、资产情况、发展趋势,什么市盈率、市净率、分红情况都不管,也都不懂,有钱赚就行。

从1992年底开始,成都红庙子形成自发证券交易市场。每天有数万人参与股票、股权证、债券交易,闻名全国(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在红庙子市场,先期入市者基本都是赢家。行情最“牛”时,从街道的一端买入股票,再挤到另一端卖出,即可获得丰厚利差。很多人在锣锅巷收一“手”股票,走到鼓楼街口就能赚几百上千元 。短时间致富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市场,尤以星期日和每天中午及下班后最多。参与和观望的人,最多时不少于5万人。参与自发交易的有企业职工、学生、教师、研究人员、金融系统从业人员、记者、编辑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其他行业人员,还有“职业黄牛”。 

 由于红庙子市场的示范作用,德阳、南充、绵阳等地也出现“小红庙”,加上乐山市早已存在的自发交易市场,“红庙子系”已俨然成为一个区域性的非上市股权交易大市场。国外媒体也对其进行报道。

 1993年初,上海、深圳证券市场行情上升,投资者对后市行情看好。四川以面值向内部职工和社会发行的股票、股票证,与上海、深圳证券交易市场交易的股票相比,价格相差大,一旦被审核批准上市,价格上升空间巨大。因此上海、深圳的证券投资大户也携巨款前来收购,红庙子街市场股票、股权证的交易价格随之抬高上涨。倒爷面前黑板上经常写的几十只股票,都不标价格,因为写不及,行情涨得太快。

 1993年4月26日,乐山电力股票正式在上交所A股市场上市。此时,每股面额1元的乐山电力股票在红庙子已经炒到13元,而上市当天,乐山电力开盘即创下37.01元的市价,盘中最高飙到50元,收盘价停在36.18元。这一支“强心剂”使红庙子市场的人气剧增。川内发行原始股票的企业也迅速增多,在邻近的太升南路,就有企业设点发行股票认购证,认购者排队长达一二百米。有条件的企业纷纷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没有条件的也要发股票,甚至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也发行了股权证。后来,有关部门指出事业单位不能发行股票。1993年3月19日,成都倍特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成都市政府有关部门指示,合并市三医院发行的“恩来公司”的股权和资产,将原“恩来公司”420万股内部职工股权证按1∶1比例转为倍特公司股权证。

 随着红庙子街自发证券交易升温,众多交易者源源不断入市,自发交易场地以红庙子街为中心,向四周延伸,以致与其相连的市中心两条干道交通堵塞。加之部分新闻媒体进行报道,使本已很热的市场更加火爆。个别大户趁机散布不实信息,拉抬或打压价格。个别不良分子涂改票据,进行欺诈活动。自发交易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红庙子股市交易市场(图片来源:金融投资报)

 红庙子街自发证券交易市场出现的问题,引起四川省、成都市领导和相关部门关注,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到现场考察。

 鉴于当时股票、股权证的自发交易价格已被炒高,参与者众多,如果采取行政手段硬行关闭市场,可能引起社会震荡。沪深证交所尚在发展初期,各地发行的股票不可能全部进入场内实现二级市场交易流通。即使以行政方式关闭红庙子市场,也难以完全杜绝社会上自发交易行为。因此,四川省和成都市采取六项措施:一是从1993年3月19日起,暂停审批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批准设立、尚未发行股权证的企业,立即停止发行;对未经批准擅自发行股权证的个别企业的直接责任者,追究其责任二是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等部门联合发文,禁止党政机关干部参与自发证券交易。三是对已发行的股票、股权证陆续进行托管,截住自发交易源头四是责成各单位进行清理,严禁用公款、小金库资金参与自发证券交易。五是加强新闻宣传引导,统一宣传口径,防止舆论误导。六是迁址。

 1993年3月22日,在政府相关部门协调下,红庙子自发证券交易市场迁址至成都市北面比较僻静封闭、便于集中管理的城北体育馆内。城北体育馆股票自发交易市场,一楼作为企业咨询点,搭建统一的简易摊位,并设临时管理办公室,负责场内秩序和治安。几条街道的露天场所内,由工商行政部门、派出所对其直接监管,设有几部传呼电话专门为市场服务。一百多个编号摊位均为敞开的售货亭,一块块大玻璃下压着各式有纸化股票、股权凭证。个别实力大户则在柜台下放着“大哥大”和成捆的钞票暗示交易对手,自己只做大宗生意。一批跑腿的“马仔”则从中穿针引线,拉客户接洽生意,生意成交后视每股单价高低,从中提取0.1—0.2元不等的佣金。场内每个摊位,每月向工商行政部门缴纳400—1000元管理费,收费具体数额根据生意的兴旺与萧条而随行就市。城北体育馆因有一“北”字,股民用其谐音,称为“白庙子”,以示其与红庙子的联系。

1993年成都城隍庙旁城北体育馆股市(图片来自网络)

 搬迁后,股票交易人气仍然旺盛。除编号摊位外,成华街等几条街道还有不少零星摊位。邻近的花圃路停满交易者的自行车、电瓶车。在这里炒股的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职业炒家,每天泡在那里,另一类则是占多数的“散户”,他们常去看看,适时下手。这段时间,股票品种日渐增多,股价也达到高峰。这种原始交易方式,现场流通的人民币现金数量甚为庞大。然而,不论红庙子,还是“白庙子”,居然都没有现金被偷、被抢事件发生。如1993年2月9日至3月9日期间,整个红庙子市场只发生两次治安纠纷,不过很快就被在场的群众自觉劝阻制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维护市场秩序的愿望。

“白庙子”股市每日有行情报表出售,罗列有四川省内相对较热门的大约50多家已发行但未上市的公司名称,以及当日交易的开市、收市、最高、最低价位。其中水分相当之大,完全是由大户们操纵的结果。而股票的排列顺序,则是由各品种的热络程度和市场传言其上市时间的远近而定。但客观而言,这种报表对外来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所帮助。

1993年成都红庙子股市(三十而坐 摄)

 为从根本上制止场外自发证券交易,四川省和成都市开始对股票、股权证集中托管“锁定”。集中托管分两批进行,第一批从1993年3月29日开始,到1993年底完成;第二批从1993年4月中旬开始,到1993年8月中旬完成。随着托管的公司越来越多,政府有关部门原则上不再批准组建定向募集公司,流入城北体育馆自发证券交易市场的股票、股权证数量逐渐减少,参与人数下降,自发交易进一步萎缩。至1993年底,只有少数人进入买卖股票、股权证持有卡、企业债券,日常参与人数已不过百人,交易场地被限制在城北体育馆较小区域。

 1994年1月3日,根据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的决定,成都市体改委、工商局、公安局、城管委联合发出通告,关闭取缔城北体育馆自发证券交易市场。至此,曾经引起中外媒体关注、报道的成都红庙子街自发证券交易市场,经历迁址、截源、引导后,平稳关闭。

 股票进入集中托管时代,一些人又聚集到冻青树综合市场进行交易,股民们称之为“青庙子”。这里邮票、股票混炒,人气不如从前,成交极少,股价也低了很多,成都地区证券自发交易基本停止。

 在红庙子市场流通过的公司股票,只有50多家企业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大量的股权证虽然托管,但只能沉淀在持有者手中,托管的大多数公司多年未分红,有的离奇破产,有的莫名其妙消失,给投资者带来沉重损失。而曾经参与炒作者,其中不少人则进入沪深证券交易市场进行证券投资。

 从红庙子至“青庙子”,成都的股票自发交易市场,尽管交易方式不规范,但是对成都市及四川省的企业股份制发展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对普及人们的股份制知识、增强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推动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成都红庙子这个当年中国最大的“一级半市场”,还是中国最早的“三板市场”,对于推动柜台交易纳入立法,以及此后的多层资本市场建设都有着深远影响。同时,还向世人展示了川人敢为天下先的可贵的首创精神。

(载《巴蜀史志》2018年第6期,总第220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