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记忆】三线建设 无数人志在四方奉献青春与热血

发布时间:2019-03-13 10:36:19 浏览次数: 【字体:

“三线建设”,一个当下年轻人听起来十分陌生的词语。

 你不知道三线建设,但是你也许知道成昆铁路、攀枝花钢铁集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城、葛洲坝水电站……这些中国响当当的名字,它们都是三线建设直接或间接的产物。

三线建设者们来自全国各地

 你不知道三线建设,但你也许知道宜宾八一二厂、三江机械厂、八九九厂等,他们就是三线建设者们在宜宾挥洒青春热血和家国情怀的记忆。

 你不知道三线建设,但是你也许看过电影《青红》《山楂树之恋》《二十四城记》。这三部电影的背景,就是三线建设。

 那究竟什么是“三线”?三线建设因何而起呢?

 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区进行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工业和交通建设,即“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迁移过程,是新中国处在各种强大外来势力包围下,举全国之力进行的一场盛大的自强运动。

三线建设时期的宣传画

 所谓“三线”,是按战略地位把全国地域划分为前线、中间和后方,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三线”。“三线”区位于中国腹地,该区域离海岸线最近点也在700公里以上,距西面国土边界约上千公里。“三线”地区四周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的山脉作为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三线”地区是理想的战略大后方。

 为什么要建设“三线”?还要从上世纪60年代初说起。

三线建设示意图

 当时,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我国周边形势异常严峻。由于当时我国的工业、铁路等过于集中在沿海城市,一旦发生战争,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这种工业布局非常脆弱。

 1964年秋,“三线”建设拉开帷幕,众多与国防相关的工程纷纷启动。

四川“三线”建设头三年最重要的项目就是“两基一线”建设。“两基”就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和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为战时军工生产的核心。“一线”就是修建成昆铁路干线。它的建设,对于改善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建立机动灵活的战略大后方,开发西南地区资源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在当时国际形势下,甚至被提升为关系到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

与国防相关的工程纷纷启动

“三线”建设从1964年至1980年,历时16年,其核心间段为1964年至1972年,横贯了“三个五年计划”。在“三线”建设中,国家在主要的13个省、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涉及600多家企事业单位重建、搬迁、合并,整个工程规模空前。

 “三线”建设实现了国家建设的重点由东部向西部的迁移,建成了巩固的战略后方。“三线”建设期间,合计新修8000多公里铁路线, 完成上千个建设项目,十堰、六盘水、攀枝花等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平地而起,超过400万人迁移到了三线,涉及了数百万家庭。三线建设者从上海、沈阳等工业重镇向西部偏僻深山里转移,支援“三线”发展,在穷乡僻壤之地扎下了根。他们风餐露宿、肩挑背扛,将自己的热血青春献给了祖国的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在荒山野岭

 当时,交通部队从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市,抽调了1500多辆汽车、几千名驾驶员,同四川、云南的运输队伍一起,组成“钢铁运输线”,将数十万吨建设物资及时运到工地,保证了攀钢一号高炉按时出铁。

钢厂车间

 在四川、湖北、河南等省,40多万建设者夜以继日奋战在荒山野岭,架起一个又一个钻探井,打出一口又一口产气井,找到了江汉、南阳两大油田。 

“三线建设”中,许多军工企业迁到宜宾,如三江机械厂、中核化工厂、八九九厂等。这些企业汇聚了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的精华,改变了宜宾工业极其薄弱的状况,促进了宜宾经济、科技和文化等事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为宜宾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江厂80年代圆织机试制成功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三线建设”在当时是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字眼,直到上世纪80年代建设结束才公开见诸报端,让更多人知晓。

 80年代后,“三线”企业由于位置过于分散、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部分企业经过“军转民,以民养军”的调整改造实现了凤凰涅槃,有些成为了新一代大国重器的摇篮。而有些“三线”企业或搬迁、合并,或破产、重组,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三线建设是一段无数人的拼搏岁月

 “三线建设”,它绝不仅仅是一段尘封的历史,那是一段无数人的拼搏岁月,是默默奉献的家国情怀!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