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回忆录】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是“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

作者:秦万祥 来源:四川党史微信号 发布时间:2019-04-24 17:38:08 浏览次数: 【字体:

我1966年赴攀枝花,2002年组织安排调成都工作。在攀期间,先后任冶金部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攀枝花市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2009年退休之后也常住攀枝花,可以说我在攀枝花生活工作了48年。亲身经历了开发建设之初的艰难创业历程。亲自参与了攀枝花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开发建设全过程,自然对攀枝花这个国家战略大后方基地建设的过程、成就、作用、意义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认识。

一、为什么说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是我国大“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

(一)建设速度是快的

1965年开始小批量集结施工队伍,1966年大批量集结施工队伍,十多万人依山傍水安营扎寨。1967年底攀钢主厂区开始土石方场平,1968年土建工程开始施工,1969年开始设备安装。1970年7月1日,攀钢一号高炉正式出铁。1974年8月16日,具有年产110万吨轧材能力的轨梁厂投产。这标志着攀钢从矿石—铁—钢—钢坯—钢材综合生产能力已经形成。同时也标志着攀钢一期工程基本建成。从出铁到成材,只用了四年时间,在深山峡谷中,这种建设速度是没有过的。正如乔石委员长视察时所说:“攀钢的建设速度在全国同类钢铁企业中是最快的”。

(二)建设质量是好的

投产数十年,从煤炭矿山到冶金矿山,没有一条井巷出现垮塌,没有一个采场、采区出现过因矿产资源不实而荒废,没有一个矿井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攀钢冶金主厂区,没有一个主体生产厂因工程质量而影响达产能力;攀钢焦化厂大容积焦炉二十年无大修,仍被评为全国红旗焦炉;电力系统三座火电厂,共11台发电机组,没有一台因工程质量而影响生产能力的发挥。攀枝花整个工业基地处在地质灾害多发的深山峡谷,几十年来,没有一座主体厂矿出现因灾难性的地质灾害而搬迁、重建。

(三)建设投资是省的

以攀钢主体生产厂区为例,到1974年底,攀钢一期工程初具规模,形成150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投资用了14.8亿元,1吨钢投资不到1000元。以电力系统最早建成投运的“五〇一”电厂为例,三台机组总装机3.6万千瓦,再加两台2000千瓦机组,总共装机4万千瓦,投资3935万元,每千瓦投资900多元。

(四)投入产出的效益是显著的

到八十年代末期,国家对攀枝花的投资已全部收回。按照投入与实现税利的投入产出比,攀枝花为1:0.75,是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1.5倍。

(五)攀枝花基地作用的发挥是连续、稳定、持久的

攀枝花工业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每年钢铁产品、煤炭产品、化工产品、钒钛产品和各类矿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攀钢已成为我国位列宝钢、鞍钢、武钢、包钢、首钢之后的大钢铁联合企业,在我国尚处于“短缺经济”钢材紧缺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主要作用。

1986年攀钢二期工程恢复建设,投资近100亿元,铁、钢、钢材生产能力分别增加,新建了多项工程,使攀钢的产品结构、产品质量得到大大提升。攀枝花的各类工业产品远销世界35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挣得大量外汇。

从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攀枝花向全国各地输送各类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近十万人。实现了六十年代“全国支援攀枝花”到“攀枝花支援全国”的重大历史转变。

(六)依靠科技,对资源进行综合、深度开发、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始于1978年到1987年的十年“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科技联合攻关”。使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进入一个新阶段。攀枝花钒钛磁铁共生矿探明储量98.5亿吨,然而在1978年前,钒的回收率只有10%,钛的回收利用率几乎为“零”,白白流入金沙江中。周总理,李先念副主席批评这种做法是“吃了豆腐渣,丢了豆腐”。“是端着金饭碗讨饭吃”。“是典型的败家子”。可通过资源综合利用攻关,使我国由钒的进口国,一跃成为钒的出口国。钛由七十年代前只能用于军事装配工业上,到在军用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我国主要钢材及装备的性能大大提升。目前,攀西地区钒渣产量已达5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

通过综合利用,促进了攀枝花水电资源的开发建设。总装机330万千瓦的二滩水电站的建成,成为上个世纪中国最大水电站,年发电量170亿度。除满足四川、重庆用电外,电流还源源不断层地输往华东地区,实现了我国“西电东送”的战略目标。使攀枝花真正成为我国主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

(七)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边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由于大工业文明的作用影响,使这里的社会进步一下子向前推进了五十年。列宁所说的,大工业和交通大动脉是开发边远落后地区的强大手段和有效措施,这在中国得到充分验证。

(八)有效地改变了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力布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幅员广大的西南、西北地区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比例不到10%,通过“大三线”建设,随着攀钢、酒钢、水钢等一批大中型钢厂的建成投产,西南西北地区的钢产量逐步占到25%左右。

(九)创造出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

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科技与生产的深度结合,先后攻克了诸如“普通大型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钒钛资源的深度综合利用”、“新材料的生产与应用”、“在山区进行大规模建设,征服地质灾害”等许多重大世界性课题的科技成果,仅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一次就荣获18项重大技术进步奖和发明奖。同时,锻炼造就了一批地质、勘察、设计、施工、科研、生产领域的各类精英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和各类人才的造就其意义不亚于当时实体工程建设的意义。

(十)通过开发建设,形成了一个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攀枝花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叶大西南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为上个世纪末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了坚实的人才、技术、管理、资金基础,攀枝花城市及经济的辐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攀枝花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孕育出了:“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科学求实、敢于担当”为主要内涵的攀枝花精神。

二、攀枝花工业基地成功开发建设的主要原因

(一)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

根据六十年代国际政治形势,基于“国家安危”、“生产力布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三个方面的综合考虑,国家决定开发建设攀枝花这个战略大后方。并把它作为大“三线”建设的龙头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毛主席当年讲到加快“三线”建设,实现我国工业的纵深配置时,有十多次讲到攀枝花,其中有四次讲到攀枝花建设不好,他睡不着觉、睡不好觉。

时任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1965年11月30至12月2日亲临攀枝花审定工业区总体建设规划,盛赞“这里得天独厚”。当即明确表示,把建设审查的权利下放特区指挥部。并于12月上旬在昆明会议上,绘制出到二十世纪末,西南地区钢产量达到1000万吨的宏伟蓝图。

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彭真、李富春、薄一波、贺龙、彭德怀、郭沫若、余秋里、李井泉、程子华、吕正操等在六十年代中期陆续到攀枝花视察指导。

特殊的历史条件、特殊的战略地位、特殊的开发建设任务,决定了攀枝花开发建设工作成为当时全国的重中之重。这是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实行特殊的领导、管理体制

196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西南局“关于成立攀枝花工业区人民政府的请示”同意成立特区人民委员会,决定“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仿效大庆形式,实行政企合一,受冶金部和四川省双重领导,有关企业工作以冶金部为主,有关党务工作和政治工作以冶金部为主,四川省为辅。”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成立攀枝花特区党委和工地指挥部的决定》,明确特区党委和工地指挥部受冶金部领导,统一指挥工业区规划建设。

冶金部、煤炭部、交通部、电力部、建材部、林业部、粮食部、邮电部等10个部各派一位副部长常住攀枝花,有关问题现场解决。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经济建设特区。

1965年8月,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对攀枝花基建计划管理体制作出规定,确定“攀枝花工业特区作为国家重大综合建设项目”,并明确特区内各项建设都按统一领导与分工负责原则进行管理。

对攀枝花实行“综合项目、计划单列”。计划、投资、物资均由国家计委直接下达特区总指挥部,实行“直供直达”,畅通无阻、高效运作。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计划单列”“综合集团项目”。这种管理体制在开发建设中起到了特殊作用。

(三)倾举国之力,各方支援、通力协作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建设攀枝花,全国各行各业积极响应,立说立行,鼎力支持。一声令下,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枪给枪,要炮给炮。全国除了西藏、台湾之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参加和支持了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无论是生产物资或是生活物资几乎是有求必应。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既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

为解决铁路不通的运输问题,1965年7月,交通部直属汽车运输总公司在北京成立,由北京、辽宁、河南、山东、安徽五大车队组成,担负成都——攀枝花北线6吨以下小件运输。1969年7月,直属汽车运输总公司又成立了“大型汽车运输车队”,负责南线昆明——攀枝花重、高、大、长件运输,解决了铁路不通,特大型机械、设备的运输难题。从1964的至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前,共运送生产、生活物资近千万吨。

1970年为确保“七·一”出铁,冶金部一冶(武汉)、三冶(鞍山)、四冶(甘肃)、五冶(成都)、十三冶(太原)、十四冶(昆明)抽调精干施工力量与主力十九冶集中大会战。这是攀枝花开发建设成功的关键。

(四)实行“以老带新,对口包建”

1966年5月,冶金部作出决定,调整攀钢“对口帮建”单位,原定武钢、重钢对口支援攀钢任务,改由鞍钢全部承担。要求鞍钢按照“三老带三新”原则对攀钢组织筹建、生产准备一包到底,完全负责。鞍钢矿山、本钢矿山、大冶矿山对口帮包建攀枝花冶金部矿山。

煤炭部决定辽宁阜新、抚顺矿物局等为主“对口帮”建攀枝花宝鼎矿务局;华北电业,北京石景山电厂、华东电业“对口帮”包建攀枝花电厂,唐山、重庆、哈尔滨“对口帮”包建攀枝花建材渡口水泥厂,伊春、吉林“对口帮”包建攀枝花林业。上海兴达汽车修理厂成建制内迁攀枝花,承担特区汽车修理任务。成都、重庆、昆明“对口帮”建设攀枝花商贸服务业;上海包攀枝花商品供应,上海红十字医院、四川卫生系统“对口帮”建攀枝花医院;天津城市公交公司“对口帮”组建攀枝花公交公司。

“对口帮”体制,有的是成建制,有的是抽调技术骨干组成新建制开到攀枝花。这样做,组织健全、业务技术熟悉,在攀枝花开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有一支政治素养高、技术过硬的勘察、设计、施工及科研、生产队伍

冶金部决定由当时技术实力最强的重庆钢铁设计院担任设计总承包院,负责钢铁厂主体设计,长沙矿山设计院,鞍山焦耐设计院负责相应专业设计,由冶金建设王牌军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承担冶金主厂区建设实施工总承包。煤炭、电力、建材、交通、林业、城市规划都是从全国挑选能征善战的一流设计、施工队伍参与攀枝花工业区建设。这是工业基地建设速度快、质量好的主要因素。

(六)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

具体可以概括“五个先行”“两个保证”:

1.思想工作先行

凡是参加攀枝花建设的每一个人,在出发前都进行充分的思想动员。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1966年6月,我向党组织写的请战书上的一段话:“亲爱的党啊:请你相信我吧,让我到大西南去,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头一天批准,第二天准备,第三天就背着行李卷,手持“干革命一心向党,搞建设四海为家”的标语牌,一路好事一路歌,踏上前往大“三线”攀枝花的征途。开进攀枝花的十多万建设大军,为了国家的安危,为了开发大西南,他们离开优越的城市生活,撇下妻儿老小,毅然决然的来到了攀枝花。每个人都始终精神饱满,斗志昂扬,肩负着祖国的使命,忘我地投入到艰苦的创业之中。这是建设大军能够在艰苦环境之中,战天斗地,开拓前行的思想保证和重要的精神支撑。这种思想和精神,越是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之时,显示得越加充分。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敢于为国担当的精神永远不能丢。

2.设计、设备先行

为抢速度争时间,当时所有承担设计任务的设计院,均组织设计人员到攀枝花建设工地上的帐篷、席棚里现场作设计。而且还严格按照“初步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的“三段设计”程序进行。

为抢建设速度,并严格按基建程序充分准备,攀钢主体生产车间的主要工艺设备,提前进行预订货。1965年6月13日,冶金部、一机部在北京香山召开“攀钢设备订货会”。沈阳重机厂、上海冶机厂、齐齐哈尔第一重机厂、大连工矿车辆厂、太原重机厂、武汉锅炉厂等100多个厂家出席。并组织联合设计攻关,确保攀钢设备制造质量。一次分交订货10多万吨,为确保攀钢1970年7月1日出铁,奠定了物资和技术基础。

为争时间抢速度,提高施工效率,当时,国家在外汇报极度困难情况下,特批拨出2000多万美元,从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进口一批大型专业施工机械装备。在工业基地,建设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3.交通、电力先行

攀枝花工业基地是在铁路不通的情况下,开始大规模建设的。公路交通如何先行。关乎建设成败。

交通方面。首先抓成都一昆明南北大通道建设;其次抓横贯攀枝花厂区的东西大通道——石华路;三是抓川、云公路南段到攀枝花厂区公路——平大路(平地——大渡口)改造;四是抓川、云公路北段到攀枝花厂区公路——甸雅路(甸沙关——雅砻江出口)改造;五是抓从成昆铁路正线,成昆铁路于1970年7月1日全线通车,确保了攀钢一号高炉出铁的运输需要;六是抓横跨金沙江、雅砻江大桥建设,从1964年起,共建成大渡口临时吊桥、雅砻江吊桥、渡口大桥、密地大桥、陶家渡吊桥、新庄大桥、荷花池大桥等。之后又在金沙江、雅砻江上新架十多座桥梁,把两江两岸连成一线。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

电力方面。渡口火电厂是全工业区最早建设的一座电厂,人称“功勋电厂”,1966的6月建成发电;河门口火电厂,1968年12月首台机组发电,这两个先期建成的电厂,为攀枝花基地建设和攀钢投产提供了电力保证。新庄火电厂,1975年4月首台机组发电,1977年4月全部建成。

4.建材、矿山先行

建材方面。为保证攀枝花工业基地大规模施工需要,集中力量抢建了两座水泥厂。金沙水泥厂,从德阳拆装一套旧立窑运达渡口。1965年12月建成投产,年产水泥3.2万吨;渡口水泥厂,1966年12月建成投产,年产能力28万吨,均在工业基地主体工程大规模施工之前生产出合格产品,保证了建设之需。

煤矿山方面。矿务局龙洞煤矿,年产气肥煤21万吨,1970年5月建成投产,保证了出铁的需要;矿务局花山煤矿,年产60万吨,于1970年10月建成投产,为攀钢后序投产项目提供了煤炭保证;巴关河洗煤厂,1970年5月建成投产,年洗精煤180万吨,确保了攀钢焦炉、高炉生产用煤。

铁矿山方面。攀枝花冶金矿山,兰尖铁矿采场,1970年2月建成出矿石,年产设计能力650万吨;攀矿选矿厂的一、二系列也于1970年3月建成投产,先于攀钢1号高炉出铁前生产出铁精矿,使“七一”出铁有了可靠的原料保证。

5.科学实验先行

1959年4月,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样316箱,计16.5吨,经当时苏联专家马林万夫斯基和维什涅夫斯基鉴定起运发往苏联境内进行综合科学试验,5月正式提出报告,结论是:“不能冶炼”。因此,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被判为“呆矿”。

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建设攀枝花,建设战略大后方。攀枝花储量近百亿吨的钒钛磁铁矿“不能冶炼”的技术难关,成为重中之重。1964年8月,冶金部和国家科委制订了冶炼试验分三步走的方案,先在河北承德作模拟试验;在模拟试验基础上回到西昌利用原矿进行验证试验;验证试验成功之后,到昆明(后改为首钢)改用大高炉进行工业试验。

1964年12月5日,冶金部“攀枝花铁矿冶炼试验组”在北京成立。由西南钢铁研究院,长沙矿冶所、东北工学院、重庆大学、包钢、鞍钢、邯钢等单位专家、教授、干部、工人108人组成(人称108将)。1965年8月,钒钛磁铁冶炼模拟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7月2日,攀枝花铁矿工业流程试验,在北京首钢516?中型高炉实验成功,证实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工业利用完全可行。1970年6月,用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作原料,炼出第一炉铁水。之后又经过完善技术,优化操作,炉况顺行,技术、经济指标不断提高,攻破了“不能冶炼”的神话。

6.资源条件保证

攀枝花基地选址条件优越,资源富集,得天独厚。以攀钢主厂区弄弄坪为园心,在半径不到50公里范围内:有攀枝花铁矿山、宝鼎煤矿区,有冶金辅助原料石灰石,白云石.粘土,可谓“天造地设”“天成匹配”待我用。金沙江,雅砻江两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钢铁基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条件。这样的建厂条件,中国没有,世界少见。

7.区域综合平衡条件的保证

区域配套,综合平衡条件始终得到保证,六十年代国家在规划攀枝花基地发展中与贵州六盘水工业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整体考虑。通过成昆铁路把攀枝花铁矿石运到水城钢厂,把盘江煤炭运到攀枝花,邓小平当年在规划时指出:攀枝花的矿,水城的煤可以实现“钟摆”运输,最为经济合理,两点一线集大成。

三、创造奇迹,不辱使命

概括为“七大奇迹”:

(一)攀枝花大型钢铁基地是在远离大城市、没有任何城市依托的深山峡谷中进行开发建设的,这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二)攀枝花大型钢铁工业基地建设前期是在铁路不通,完全靠汽车运输的情况下建设起来的。这不仅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而且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也是没有过的奇迹。

(三)攀枝花工业基地完全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进行建设的。1975年6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率领的各民主党派领袖及爱国人士参观团一行41人到攀枝花视察,在视察中不少老人声泪俱下的说:没想到啊,没想到,十年文化大革命,有多少人被关牛棚,有多少人被批被斗,多少地方武斗不止,派仗不休。攀枝花十几万建设大军却在这大山沟里建设起来这么一座钢铁基地,钦佩之至,钦佩之至啊!

(四)设计人员在弄弄坪主厂区不到2.5平方公里用地上,规划设计(三大台地,二十三个台阶)出年产250万吨钢的大型钢铁厂,吨钢用地不到一平方米。中外专家盛赞这是“象牙微雕钢城”。这又是中外工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充分显示了攀枝花建设者的聪慧才智。

(五)成都一昆明长达1150公里的交通大动脉成昆铁路,区间地质情况极为复杂,途经地震断裂带、地质破碎带,地下暗河众多、地下水甚为发育。五十年代被外国专家定为“铁路禁区”。铁道部第二设计院、铁道部第二工程局、铁道兵及沿线民工凭借自己的智慧在手工加半机械化施工条件下,战胜难以想象的困难,修通了大西南穿越深山峻岭的第一条大铁路,在世界被誉为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六)在冶金主体工艺国产设备制造上,创造了“十个第一”。第一台国产最大130㎡烧结机;第一座国产最大焦炉炭化室;第一台国产最大120吨氧气顶吹转炉;第一台国产最大1150m/m初轧开坯机;第一台国产最大950 m/m、850 m/m、800 m/m轨梁轧机机组;第一座利用1000 ?大型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成功;第一台国产120吨全国绝无仅有的雾化提钒炉;第一台国产钢轨全长淬火生产线;第一台国产最大12000 ?/小时烧结厂抽烟机;第一台国产最大10000?制氧机。攀钢主体生产工艺设备,98%完全由我们自己制造。通过攀钢建设,使我国冶金工业的装备制造水平大大提高,在当时被视为壮举奇迹。

(七)单项工程建设速度上的奇迹

年产3.6万吨生产能力的金江水泥厂、1965年2月从德阳拆运设备,当年12月建成投产;年产21万吨气肥煤的龙洞煤矿,经75天会战建成。投产出煤。120天全部建成;1971年5月21日,朱家包包铁矿狮子山万吨大爆破成功,创造了中国、世界矿山建设史上的先河!

(作者:秦万祥,系攀枝花市原市委书记)

来源: 四川党史微信号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