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史志⑮医学进步启示录 | 口罩的诞生与发展:从纱布到N95,人类战疫第一武器
封面新闻记者 熊浩然
公元前430年,古希腊雅典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瘟疫。几近三年,脓疮与呕吐物的气味飘散在这座文明城邦中,尸体与施法念咒的巫师随处可见。30岁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冒着生命危险来到雅典,脸上除了浓密的胡子略作遮掩,几无防护。
时隔2500年,公元2019年,农历2020年庚子年春节前不久,中国湖北武汉爆发了一次疫情,一种不为人知的新型冠状病毒袭击了这个被称为“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型城市。不到1个月时间,病毒快速扩散,但这一次,古希腊的惨剧并未重演。疫情的有效控制,除了归功于希波克拉底后继者们的不懈努力外,一种名为口罩的东西成了遏制疫情蔓延的法宝。
服务帝王的御用装备
公元十三世纪,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千辛万苦来到了元大都,见到了正值壮年的忽必烈大汗。也许是与大汗意气相投相见恨晚,也许是东方文明的绚烂,让这个21岁的外国小伙流连忘返,在旅居中国17年后他才返回祖国,并写下了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在元朝宫殿里, 献食的人, 皆用绢布蒙口鼻, 俾其气息, 不触饮食之物。”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元代宫廷侍者使用的这种“蒙口鼻的绢布”,或许便是有史可查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批“口罩”。
不过在彼时,这种由“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可是非常人能使用的稀有器件,而功能与用途也仅仅是避免侍从们的唾沫星子与气息“污染”了尊贵帝王的食物。
黑死病阴影下的鸟嘴医生
就在马可波罗返回家乡后不久,黑暗中世纪降临欧洲。伴随着巫术、火刑和黑死病,在整整200多年的时间里,欧洲大陆的平均年龄几乎被拉低了20岁,人口锐减了近5成。在那个不知道意外和明天谁先到来的年代,活着就是命运最大的恩赐。而据说,最早一批并不依赖互联网的欧洲段子手也于此时诞生,毕竟,当时见面流行的打招呼方式是:“哎哟不错,好巧哦你也还活着啊!”
公元16世纪,黑死病的阴影依然笼罩在欧洲大陆上空,一种特殊的“口罩”被查尔斯·德洛姆发明了。为应对黑死病,这个生于法国的天才医生制造出了形似鸟嘴覆盖全脸的面具,以及配套的连体“防护服”。
△图片来自 IC Photo
为达到隔离效果,这一“装备”从上到下都用浸过蜡的油布制成,标志性的鸟嘴里填充樟脑,棉花,薄荷等物,以此来过滤空气,起到消毒作用。而另类的鸟嘴设计,大致是能让空气在这个长长的管道中进行有效净化。毕竟在当时有限的认知里,人们普遍认为黑死病是通过有毒的“瘟气”来传播的。
口罩与医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1876年,医学的进步已经让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外科手术医生们意识到,避免与病患的直接接触有多么重要,无菌外科因时而生。
无菌外科的规范虽然已包括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器械,外科医生得穿手术衣,帽和橡胶手套,但并没有被要求使用口罩。
这导致医生常把自己口鼻腔中的细菌传染给患者,从而引起伤口感染。不过,这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人能想到,“病从口出”。
而这次,德国人抢了法国人的风头,率先发现了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发现,一些经历了手术或者创伤待愈的患者,在经过医护人员照料后,反而病情出现了极速恶化。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想,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莱德奇通过比对观察发现,空气传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而他从医护人员的唾液中培养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从而推论人们讲话的带菌唾液也会导致伤口恶化。于是,他果断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和护理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果然,病人伤口感染率大幅减少。而这,也就成为了近代医学史上第一款医用口罩。不过,这口罩的功能并不是保护医务工作者,而是反向保护病患。
△口罩刚发明的时候还比较粗糙
中国“伍式”口罩的诞生
这边是欧洲跨越向前,而另一边,从元代到清末,鲜经瘟疫的中国在口罩革新方面一度落了下风。直到1910年,一场肺鼠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中国,并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4个月内波及5省6市,死亡达6万多人。
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受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的聘请,负责调查处理。
在东北疫情一线,伍连德发现这场瘟疫主要通过飞沫进行传播,于是他发明了一种简易口罩用于阻绝。这种口罩将外科纱布剪成3尺长,每条折成双层,中间放置一块棉花,再将纱布的每端剪成两条,使之成为两层状的纱布绷带。用时以中间有棉花处掩遮口鼻,两端的上、下尾分别缚结于脑后。这种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成为当时东北人民抵御疫情的必备法宝。
△“伍式”口罩物美价廉,同时挽救了数以万计百姓的生命
夺命西班牙流感与口罩大众化
中国东北肺鼠疫疫情平息后不到10年,黑暗中世纪的故事在欧洲重演。1918年,在一战的漫天炮火中,一场大流感在美国堪萨斯州爆发,通过战争流传到欧洲一战战场,随后席卷全球,感染了全世界30%的人口,超2000万人因此丧命。
△1918年,一场大流感在美国堪萨斯州爆发(图片来自网络)
在大部分参战国家封锁疫情消息的情况下,西班牙作为中立国放开了对疫情的新闻报道,而且数以百万计的西班牙人也在疫情中丧生,因此这场人类历史上惨烈程度排名前三的瘟疫,被后世称为“西班牙大流感”。
这次流感,在世界范围内,让原本专属于医务工作者的口罩全面走向了普罗大众。在很多国家,为了对抗疫情,不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普通老百姓,大家都被强制性要求配戴口罩,美国西雅图甚至出台明文规定,拒绝没有戴口罩的乘客上车。自此,口罩与疫情防治便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战友”关系,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科学细分的现代口罩标准
尽管样式在不断进化,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口罩的主要原材料一直是纱布。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无纺布的诞生,为口罩制造材料带来了“史诗级”的变革。这一次,美国人走到了最前面。
1970年,美国颁布了《职业安全卫生条例》,同时成立了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类工种健康的条例和标准相继出台,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口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口罩也因其制作标准和功能用途的不同逐步细分为:普通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颗粒物防护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具。
在2003年“非典”和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声名大噪的N95型口罩,便和NIOSH发布的9种颗粒物防护口罩技术标准密切相关。值得说明的是,N95不是特定的产品名称,只要符合N95标准,并且通过NIOSH审查的产品就可以称为“N95型口罩”。
△口罩现在已成为知名健康消费品
除了N95,其他8种颗粒防护口罩技术标准为N99、N100、R95、R99、R100、P95、P99、P100。这些防护级别都能够覆盖N95的防护范围。“N”表示不耐油(not resistant to oil),适合非油性颗粒物。“R”表示耐油(resistant to oil),适合油性或非油性颗粒物,若用于油性颗粒物的防护,使用时间不超过8小时。“P”表示防油(oil proof),适合油性或非油性颗粒物,若用于油性颗粒物,使用时间遵循制造商的建议。
“95”、“99”和“100”等数字是指用0.3微米颗粒进行测试时的过滤效率水平。“95”表示过滤效率在95%以上,“99”表示过滤效率在99%以上,“100”表示过滤效率在99.7%以上。
当然,中国也针对口罩出台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涵盖劳动防护、医用防护、民用防护等领域。
最后,说到口罩生产,就不得不提一家“传奇”公司——3M公司。1967年,3M公司便开始利用无纺布和静电纤维滤棉的热成型加工方法,生产防尘口罩。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世界最知名的口罩生产商之一。据说,中国2013年一年就卖出超过1亿美元3M生产的口罩。足以见得,口罩已成为医疗健康消费品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口罩演进折射人类与传染病斗争史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院感/预防保健科科长刘燕主任护师说,在同呼吸道疾病做斗争的历史进程中,呼吸防护装置起着重要的作用。14世纪鸟嘴医生的鸟嘴服和鸟嘴面具成为人类第一次与疾病斗争所佩戴的防护用品。此后从伍氏纱布口罩到无纺布口罩、到现在新冠肺炎防控中大家耳熟能详的防护手套、医用防护服、防护眼罩、医用防护口罩、全面罩呼吸器等个人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无一不是实现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防控手段。而口罩已从单纯的具有阻断呼吸道传播途径功能,发展到今天不仅具有阻断呼吸道传播途径同时还具备阻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途径的功能;从过去能有口罩使用,到现在的还需佩戴者做密合性检测确保效果;从单纯过滤式发展到隔绝式等不同种类.....知微见著,防护用品标准和种类的变迁反映出人类在和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着宝贵的经验并永不停歇探索的脚步。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健康与安全中心传染病学专家阿米什·阿达加认为:下一次全球灾难性生物风险事件的元凶,可能潜伏在看似最不可能的地方,甚至也许还没有被发现。所以我们需要全新的武器和截然不同的应对模式,个人防护装备的不断提升也将成为必然,此次面对COVID-19的战斗,仅仅是新世纪人类生存自救之战中的一场战斗,未来的道路依旧艰险而漫长。
参考文献:
1.叶芳:口罩发展简史[J].标准生活,2016(02):16-17
2.江南:《口罩发展史》
3.周斌:“伦敦战雾记”,《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第3期
4.王斌全,赵晓云:《口罩的发展及应用》,护理研究,2007
5.刘耘菲:《口罩与面具》,十五言社区
6.卫夕:《口罩简史:人类的呼吸防护是如何进化的?》
7.王卓铭:《“每只利润四五厘”,中国口罩产业17年沉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