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四川人民是如何战胜疟疾的?
民国时期,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四川境内各种传染病交相暴发,并多次肆虐成灾。全川几乎年年有疫,其中又以疟疾流行最为猖獗。
1932年成都本地报纸《新新新闻》上刊载的“治疟神方”
在当时人的称呼中,疟疾又叫“打摆子”。它虽然致死率并不算高,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劳作与生活:
摆子即疟疾,又名寒热病,北方人叫做害疟子。病发时全身颤动打抖,感觉寒冷,皮肤起鸡皮疙瘩,渐渐冷得难受,上床盖两床被子,尤觉毫无温暖。待冷过一阵之后,又全身发烧,烧得皮肤烫手。亦属周期性病,年年发作,发病时期,或一天一次,或隔天一次,或三天一次,为时甚准。疟病病人,亦带面相,可看中十之五六。
在广大农村地区,一直流传着“上午打谷子、下午打摆子”的说法,讲的就是因为经常发生疟疾,田中稻子成熟但无人收割的景象。
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打摆子”的情节深入人心
即使疟疾长期侵扰,但在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动荡不安的年代,对这种疾病的流行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控制举措。每当疫灾到来,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普通民众大多只能依靠自身免疫力“硬扛”,或采取“躲摆子”“跑摆子”“丢摆子”“骇人法”等心理疗法。
乡间无专方可治,金鸡纳霜,奎宁丸等,有效有不效,效则幸运,不效照打。惟俗以心理治疗法,往往灵验。
其法一为忘记,叫做忘记摆子,比方病发之日,一时在心理上忘记有病,苦心焦虑于某事某物,病乃不药而愈。由此演化为躲避,叫做躲摆子。临发之日,旁人故意约患者远游,或作其他事体,变换其心理与环境,每能忽焉而愈。
因此又衍变出跑摆子,如果感觉摆子来了,放开脚步,大跑特跑,一面跑,一面骂,一面往身上抓,往地上摔,跑出一身汗时,好了。
又有丢摆子:当摆子发作时,如果旁边有人多嘴,患者气急败坏,往身上抓一把朝着多嘴丢去,口说丢给你去打,我不打了,说罢转快跑,竟能跑掉摆子。被丢之人,视心理镇定程度而论,若沉不着气,可能要打摆子。迷信治法,请道士端公昼符,折成小三角形,佩于患者衣襟上,勿令前知,前知不效。
因此又有骇人法,用足以惊人一跳之物,纳入患者袋中,如患者适于病发时发觉,骇得一跳,头上冒汗,心咚咚跳,可以骇落摆子。
直到1935年7月,四川省会公安局才把流感及疟疾加入到法定传染病报表所列11种传染病中,这说明疟疾得到政府初步的“关照”。而随着时疫医院以及专业医学人才的培养,公共卫生渐渐得到重视,疟疾的防控与治疗才初步展开。但真正意义上的“灭疟”之战,在建国后才最终打响。
民国时期的治疟药物广告
成都解放后,成都市各区、县都开展了疟疾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成都地区属于非稳定性间日疟流行区,其流行程度属于中等,以蒲江、邛崃、新津、双流、彭县、青白江区等丘陵地区较为严重。
成都各地曾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发生过3次疟疾大流行,以1962年的大暴发最为严重。当年全市有244186人发病,新都县石板滩乡、双流县、金牛区的龙潭、三圣、琉璃场3个乡的发病率极高,农业生产和民众正常生活都受到不小冲击。
疟疾病人无力地躺在田间
为消灭疟疾,时人采取了清除蚊蝇滋生场所及现症病人的治疗和预防服药两种办法。1956年,卫生部制订的《疟疾防治规则》下发后,成都把疟疾防治工作从重点防治推向全面防治,推行社会预防服药。广大卫生医务人员深入田间,送医送药上门,提壶送水,督促群众服药,以控制疟疾发病。
1959年,卫生部制订了《消灭疟疾标准》,四川省制订了《四川省消灭四大寄生虫病(血吸虫、钩虫、疟疾、丝虫)方案》,规定在全省推行春秋两季抗复发药物治疗。
抗疟药青蒿素来源于黄花蒿
1966年至1969年,成都市部分郊区防疫机构被撤销、合并后,防疫工作停滞下来,疟疾病人又很快回升,发病人数和发病率又几乎重回原来的水平。
1970年各级防疫机构恢复后,“疟防”工作重新提上议事日程。成都市于1974年至1982年,在3个郊区、两个县根治现症病人10478人;对有两年疟史的9578人进行了休止期治疗,开展全民性预防服药,并同时进行疫点灭蚊的工作。
防疟宣传画
1989年,全市疟疾发病率达到解放40年来发病最低的一年。全市17个区(市)县中,温江县、郫县、都江堰市、金牛区、龙泉驿区等11个区(市)县分别于1985年至1989年,经过四川省、成都市地方病办公室组织的基本消灭疟疾考核验收组考核认可,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回顾这段历史,成都市对疟疾采取防治措施,大体可概括为4个阶段:50年代为调查摸底,边查边治阶段;60年代为控制流行,减少发病阶段;70年代为巩固成果,防止回升阶段;80年代为加强疟疾后期管理,实现基本消灭疟疾阶段。那个“年年有疫”的时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了。
灭疟培训
自2009年后,四川省已经连续十年没有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2019年9月19日,四川省顺利通过国家消除疟疾终审评估。这标志着四川全省已经基本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
消灭疟疾宣传画
经近百年历史,我们才终于告别疟疾。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无法预测哪种传染病会再次不幸地降临到我们头上。但过往的教训及宝贵经验,会为我们指引方向。
来源:成都方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