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记忆】陈辉 ‖ 川藏公路:美国人说不可复制的奇迹——人民解放军建设川藏公路回眸(二)

作者:陈 辉 来源:晨晖军事 发布时间:2020-04-07 15:02:23 浏览次数: 【字体:

《大揭秘》修筑川藏公路(下集)(视频来源:湖北卫视)

川藏公路:美国人说不可复制的奇迹

—— 人民解放军建设川藏公路回眸(二)

陈 辉

编 者 按

今年4月是人民解放军修建川藏公路70周年。川藏路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震惊世界的公路,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公路,最险的公路,最难修建的公路,3000多名官兵和民工为修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九死一生的老兵,在枪林弹雨中迎来了新中国,但他们未能享受打天下的成果,又在建设新中国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修建川藏公路70年过去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我们要缅怀他们,回顾他们的丰功伟绩!

有人说,川藏路风景绝美,山伟岸雄奇、水清澈纯净、雪洁白诱人,吸引着众多旅游者。但陌生人并不知道,这条路充满杀机,车辆往往被泥石流、滑坡、雪崩等灾害吞没得无影无踪,行人会被高原反应折磨得痛不欲生,当年筑路大军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自晚清至民国,历届政府都曾酝酿过修筑一条打通康藏交通的通途,但面对险恶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望而却步,百姓盼望已久的“天路”始终未能建成。难怪80年代美国筑路专家考察川藏路后,称其为不可复制的奇迹。

中国最难修建的公路当属川藏公路,全长2412公里,它要穿越14座海拔高达4000米的雪山,沿途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十几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跨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十几条大河,加之线路所经地区冰雪期长,地震频发,岩层断裂,风化严重,常常发生塌方和泥石流,工程建设十分艰巨。还要跨过众多沟壑峡谷,全程共有99拐。

当年的筑路部队司令陈明义将军的儿子陈亦军在文章中这样描述了修路、建路之难:川藏路向西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雪齐拉、达马拉、甲皮拉、卡集拉、安久拉、色霁拉、矮拉山、米拉山等海拔4800米以上14座巍巍雪山;跨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卡达河、易贡河、东久河、尼洋河、雅鲁藏布江上游拉萨河等众多江河;数百条溪涧、飞瀑水网地带;穿过遮天蔽日的波密、通麦、林芝、安鸠拉原始森林;涉过甘孜、江达、帮达、八宿、然乌、鲁朗数百公里草原、戈壁、沼泽。

当年的筑路大军在施工中

在筑路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困难,其中有些是特殊的困难。首先是在踏勘和测绘线路时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必须从千山万水中为青藏高原找出一条合理的路线;其次是公路横穿祖国西南横断山脉的龙门山、炉霍、甘孜、青泥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通麦8条地质断裂带;地层破碎,地震频繁,地震烈度高,地质条件极其复杂。这种自然环境,这些地理因素和气象原因,造成川藏线沿途泥石流、塌方、碎落、雪崩、水毁频繁出现。另外,川藏公路东面的起点四川盆地海拔只有499米,向西延伸,海拔快速爬升,进入青藏高原公路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河谷与山脊相对高差1000—2000米,地形狭窄陡峻,沟壑纵横,线路起伏非常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曲折崎岖的川藏路

再有,青藏高原气候多变,气候条件极其恶劣。路线穿越不同的气候垂直分布带,高海拔路段的雨、雪、冰、雾、风、尘等恶劣气候影响时间长。地形地质、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贯穿始终。这些情况,都给工程建设带来了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

在冰川和流沙地段施工时,困难就更多了,修出的路基有时被流沙掩埋;有些地区,在雨季中常发生严重的坍方现象;特别是冰川暴发的时候,雪水夹着泥沙、大石头,常常冲毁路基和桥梁,还有很多路线要在连藏羚羊都不能立足的悬崖峭壁上通过。

18军官兵修筑川藏路

当年18军的工程师余炯带领踏勘队为寻找昌都到拉萨间捷径,跋涉于北路、中路、小北路和拉萨至则拉宗之间,行程约9000公里。由于山高、路险、林密、又无通讯工具,他们和筑路司令部失掉联络近4个月。

为了勘察一条合理的、理想的路线,他们要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人迹罕至的悬崖绝壁,蹚过冰冷的激流湍涧。冬季在摄氏零下30多度的山顶上,冰雪漫天、寒风刺骨;夏季在多雨的通麦、林芝原始森林,踩着腐烂的树叶,提防着老虎、棕熊、雪豹等野兽的突然袭击,忍受着蚂蟥、蚊虫的叮咬,坚持踏勘。他们稍有不慎,就有冻僵在山顶或滑坡坠落深渊的危险。踏勘人员,有时靠在石崖下或躺在没膝的雪地里渡过漫长的寒夜;有时白天累得疲惫不堪,晚上还得站岗放哨。

余炯带领踏勘队完成任务回到司令部时,一个个衣衫破烂,满头长发,胡须满腮,面黄肌瘦。筑路部队司令员陈明义收下他们的踏勘报告,紧紧握着他们的手,凝视着他们历尽艰辛的面容,这位南征北战的将领忍不住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川藏公路全长两千多公里,越过14座高山。可是,为了找出合理科学的筑路路线,余炯带领踏勘队员竟跋涉了1.5万多公里,翻越了空气稀薄的高山200多座,这才初步揭开了川藏公路沿线地理的真面目。

当年参加川藏路建设的18军亲历者回忆说:“前一天修的路,第二天就没有了——山倒了!前一天趟过的河,第二天就没有了——变成堰塞湖了!”这是时任18军文工团干事李俊琛感受。

“一个排的战士,拴上绳子坠到半山腰的一块巨石上打炮眼。忽然一块巨石从山顶滚落,整个排的战士,连着那块巨石直接滚到帕龙江里了。”时任康藏公路西线四工段指挥长吴晨回忆说。

“海拔5000米,气温-30℃,开水沸点70℃,我们的士气100℃!”时任53师宣传干事杜琳回忆说。

“我们虽然离开西藏了,但我们的战友们还在西藏,一路都有他们,每一公里都有他们。我们永远忘不了西藏。”时任54师155团卫生员鲍鹏庚回忆说。

川藏路险到什么程度?难到什么程度?后来的我军运输兵这样描述:王登平说我当汽车兵的时候,在川藏公路二郎山老路上,整整跑了10年,为西藏运送物资。因为路窄弯急、常年积雪,再加上道路坍塌、高崖落石,每次出车,对他们来说,都如同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川藏路上的汽车兵

原成都军区联勤部所属的川藏兵站部官兵自川藏公路通车时组建至今,累计行程30多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七圈半。69年来,647名官兵牺牲,2000多名官兵受伤致残。先后涌现出被国防部和原成都军区授予荣誉称号的“川藏线上十英雄”“川藏线上的英雄汽车兵”“川藏线上钢铁运输班”“高原模范兵站”“川藏线上模范汽车连”等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

别说修路、筑路了,在这条路上开车就有600多名官兵献出了生命,可见川藏路之险、之难、之苦,令人叹为观止。

本作品版权归“晨晖军事”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上期回顾

来源:晨晖军事

作者:陈 辉(新华社高级记者)

来源: 晨晖军事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