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志:山水相依④ | 沃野天府与雄浑山城 万余高等植物滋养巴蜀“聚宝盆”
封面新闻记者 李媛莉 罗田怡
冰川消融,夹着砾石泥沙而下,经百万年冲击,终成平原。岷江、沱江穿城而过,沃野千里,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
百川向东,汇于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一座半岛绕水而生,因江而兴。名城危踞山岭重丘,错落有致,是谓山城。
经历岁月变迁的沧海桑田,巍峨雄踞的山岭为四川盆地内的古老动植物提供了护佑,长时间的孕育、保护,使得12000种高等植物成为四川盆地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让珙桐、大熊猫等古老珍稀的动植物,得以穿越千万年时光与现代人类相见,也让成渝两地的美名传遍世界。
图据网络
一方水土
孕育川渝两样风情
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中心秘书长、研究员李晟之看来,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在成渝两地写下了更多和而不同的故事。
左右紧邻龙泉山和龙门山,两山夹一平原的成都,占据四川盆地自然条件最好的区域,推门一碧千里,远眺可抵市域内海拔超5000米的西岭雪峰。他表示,“北边的秦岭山脉,阻挡了寒流,而南方的山脉则是将印度洋暖流的余波尽收盆地。大环境之下,成都平原坐拥得天独厚的位置,有更优越的局部气候。”相比之下,重庆的局部气候,则“火辣”更多。“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和江水绕城的双重环境,使得重庆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多急雨,也多雾,是典型的‘火炉’城市,也是有名的‘雾都’。”
重庆一棵树观景台远眺半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曾总结,成都好似润泽天府的河水,是温和的。而重庆更像勇往直前的两江,是率直的。李晟之说,“像水一样具有包容性,是两个地方的共同特征。”
“人的气质性格的形成,在于参加了某种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具体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才会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决定论”,为理解成渝两地的差异提供了思路:在一个地理环境下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会影响这个地区的人民性格。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心主任段渝称,晋代巴蜀史家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有概括:“巴有将,蜀有相”。“顾名思义,重庆民风好武,多出将帅,如巴蔓子、甘宁、秦良玉等人;蜀地文风兴盛,多出相才等文人雅士,如司马相如、苏东坡、扬雄等人,这些都不是偶然。”
苏东坡
水润千里,家园蓄积饶多,沃野天府之国;江水绕城,盘踞山地丘陵,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
基于各自的自然资源特征,李晟之认为巴蜀两地的互补性很强,是“竞合”发展的关键领域。“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就是打破行政区划,川渝两地共同守护生态资源,休戚与共的事业。”
对于巴蜀两地资源禀赋的利用,他认为是需要双城合谋书写的文章。“川西高原是紧邻四川盆地的一处植物资源‘富矿。”
印开蒲表示,针对植物的研究越充分,越有机会筛选出更多有价值的结果。在此,他提到了青蒿素对疟疾有治疗效果的研究。公开资料显示,当年国家科委与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牵头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时,发现重庆酉阳的野生青蒿中,青蒿素含量全国最高。
成都平原,重庆山城,同出盆地、长江一源,两地共享物华天宝;锦绣天府一碧千里,雄浑两江鳞次栉比,巴山蜀水各自美丽。无论共性与个性,相似与不同,都有一份共同的责任——守护大自然的馈赠。
沧海变陆盆
成就巴蜀世界独一无二的动植物王国
封面专访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印开蒲
封面新闻:植物资源的价值主要是什么?对于一个地方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印开蒲:首先是生态价值,这个是最重要的价值。当然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从原始社会就开始利用植物资源了,首先是食用,后来又药用。近百年来认识有了飞跃,它不仅可以作为食物和药材,还可以做各种工业原料。而植物最大的用途,应该是它的生态价值,例如由各类植物的陆地生态系统,给地球制造了很多氧气,还有对自然灾害的防护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那么植物的作用就更大了。
1981年,四川曾爆发了一次洪灾, 1998年长江流域又爆发了一次洪灾,从这两次受灾情况可以看出,在森林植被保护好的地方,受灾程度较低;如果是森林被砍伐较多,植被破坏较厉害的地方,受灾的程度就严重得多。
封面新闻:四川盆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特点呢?
印开蒲:从植物资源方面上讲,特点非常明显。四川盆地刚好位于中国日本植物区系和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也就是过渡地带,所以这里就具有两个植物体系的特点,植物种类非常丰富。
上面曾提到过四川盆地形成的地质历史,是2亿多年前从大海中随着地壳运动形成了如今的盆地地理构造,在此过程中,植物慢慢演化、生长,并由低等植物向高等植物进化。所以在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内,有很多古老的植物种类。同时,盆地周边的山脉,阻拦了距今250万年以来的第四纪冰川的入侵,在四川盆地内侧,气候依旧温暖,许多种珍稀的植物得以保存下来,如珙桐、红豆杉、银杉,崖柏、金钱松、荷叶铁线蕨、等珍稀植物。也包括很多古老的动物种类,如大熊猫、金丝猴等。
封面新闻:成都素来有锦绣天府之称,这与自然资源有关系吗?
印开蒲:肯定有关系。李冰治水,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有了天府之国的美名,是因为治水后成都平原的水系护佑作物种植,利于各种植物的人工栽培、驯化。
当然,成都平原西靠横断山脉,5000米以上的极高山、3500-5000米的高山占总面积的70%以上,高山上产生巨大的冰川。冰川消融、雨水冲刷形成河流,流向成都平原,这里水系十分丰富。
如果说没有那么好的自然条件,这些植物就不可能在成都平原能够生长得那么好。水系发达了,自然条件优越,所以在成都平原才有那么富饶的一个农耕区。
封面新闻:老话有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提出,对“这方水土”上的人们将带来哪些影响和改变?
印开蒲:中央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说法,我觉得很好,从行政上说,两地是分开的,但实际上很多方面两地是分不开。从文化渊源上来说分不开,巴蜀文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另外,前面已谈到,再从地质历史、地形地貌上来说,四川盆地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四周群山围绕,成都和重庆位于盆地底部。就生物多样性而言,成都和重庆同属于一个区系。所以当我们谈到“成渝一体化”时,在自然资源方面,已经不需要再单独强调,两地本为一体。
四川有极其丰富的资源在川西高原,也就是成都背靠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这既可以是成都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也可以成为重庆的机遇。
依托川西丰富的自然资源,两强结合,对双方都有利。
举一个例子,重庆正在大力发展的生物制药行业,其中重要的原材料就是中药材,而四川尤其是川西地域的中药材资源是最丰富的。前几年我为成都植物园青少年科普馆写过一篇四川植物的介绍,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内容中没有提到重庆的珍稀植物,但从完整的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来考虑,就应该放在一起。
封面新闻:如果说“自然资源不分家”,巴蜀两地在同一个盆地坐拥相似的资源,您觉得应该如何保护与利用资源?
印开蒲:应该说最近30年来,无论在盆地底部或边缘山地,国家的保护力度比较大了,不仅建了很多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还建立了大量的药用、工业用、生态景观用、苗木花卉植物的栽培基地,植物资源的利用已经发展到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我个人认为,在四川盆地周边山地的植物,不排除在一些药用植物的筛选上,可能还可以筛选到一些特殊的植物。比如说青蒿素,就是来自植物。当年有多名重庆专家参与了对青蒿素提纯,重庆酉阳的野生青蒿,青蒿素含量最高。
所以说,也不排除随着人们对植物的研究越多越多,越多越深入,对植物的利用取得更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成果。
从生态的角度来说,那价值就更大了。不管是成都平原周边的山脉,还是是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如果不是山地的森林植物、灌丛植物、草本植物的护佑,各处山谷、丘陵地带的水土流失可能非常严重。
所以说,从生态的角度,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比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及保持土壤、支持人类生命的自然环境条件等,都必须要对植物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封面新闻:针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否有具体的建议?
印开蒲:我还是从植物资源的利用说吧。无论是成都还是重庆,都应该重视川西这片地区。
不仅是从四川盆地来看,从全国来说,青藏高原地区都是我们国家的一个资源宝地,最富集的地区,那是一座自然界的宝库。
2017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现在先进的手段,可能会从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一大批很有价值的植物。
从植物种类来说,全世界有30多万种高等植物,中国最新统计大约35000多种,川渝两地就占了大约12000种,云南的总数比四川要多一些,他们有一部分是热带植物,而温带植物和亚热带植物,还是四川最丰富,中国特有植物最多的地区就是四川。
今后,我们可以从这些特有植物中筛选出对人类生态和生命安全起重要作用的植物。
越过山丘
温婉成都渐变火辣重庆
封面专访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心主任段渝
封面新闻:同处四川盆地底部,一个是成都平原,一个是重庆山城,自然地理资源对这两座城市的性格,是否有影响?
段渝:当然有,而且非常重要。成都地处平原,物产丰富,所以古时候当地人们有更多闲暇时间来思考哲学、文学和历史等问题,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成都人的性情比较温和。而四川盆地东部包含重庆在内,当地多为方山丘陵地貌,这样的地理条件很容易将人群分割开来,结果就是不容易形成人口的聚集,而形成一个个的小坝子,这样的坝子就更加容易形成坝子文化。同时,川东地区的高山峻岭和大江大河,容易培养当地人勇猛刚烈的性格。
巴蜀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晋代巴蜀史家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有概括:“巴有将,蜀有相”,顾名思义,重庆民风好武,多出将帅,如巴蔓子、甘宁、秦良玉等人;蜀地文风兴盛,多出相才等文人雅士,如司马相如、苏东坡、扬雄等人,这些都不是偶然。从这方面就能看出,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生态等资源都对人类性格形成有很大影响。
封面新闻:谈到自然资源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巴蜀两地有哪些共同点和差异?
段渝:两地是有很多共同点的。古时候蜀国和巴国紧相毗邻,巴文化和蜀文化融为一体,叫做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比如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爱好,比如说喜欢吃辣椒、喜欢摆龙门阵、喜欢喝盖碗茶。
但两者也有差异的地方,比如说两地人民都拥有“突破”的精神。但重庆是山城,是为了突破险恶的环境,争取美好生活的向往;成都是平原,周围则全部是高山,所以它的突破是为了突破高山对自己的束缚,勇于和外界进行交往,迎接世界文化冲击的突破精神。
封面新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您认为“水土”对巴蜀人民的性格培养起到了什么作用?比如说基于食材,川渝口味重麻辣。例如花椒、辣椒这样的植物,发扬光大在川渝,是否有属于它们的故事呢?
段渝:之前说到,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容易出“相才”,也有“君子精敏”一说。受大山、大水等环境的影响,重庆人性格直率,这也是自然地理赋予两座城市不同的性格。
花椒则是四川的本土特产,而辣椒则一般认为是从明末年间传入中国,再从江浙、两广等地传入四川,最终得到发扬光大。从饮食角度来说,川渝都喜欢吃辣椒和花椒,这是共通点,但重庆偏辣,成都爱麻,这从两地的特色菜就能看出,像重庆的辣子鸡、成都的麻婆豆腐等。
为什么重庆更喜欢吃辣椒?其中一方面来源于重庆的码头文化。重庆水码头众多,当地的码头工人在一天忙碌劳累的工作后,喜欢通过吃辣椒来缓解疲劳,这样的码头文化十分鲜明。所以从饮食的角度,两地也各有侧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