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林赶秋 ‖ 范成大与陆游的成都花事(一)

作者:林赶秋 来源: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 发布时间:2020-05-03 15:58:53 浏览次数: 【字体:

两宋之时,成都不仅“以名都乐国闻天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而且虽无花城之名却早就有了花城之实。此前的诗意广告——“花重锦官城”,依然在起着不可低估的效应。

若论成都最多、最好、最著名的花,则非海棠莫属。

北宋词人、诗人、史学家宋祁,就是千古名句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作者,嘉祐元年(1056)八月至三年(1058)十月曾出任成都知府。去世之后,成都士民哭于其祠者达数千人之多。在蜀地期间,除了继续修撰《新唐书》之外,宋祁还模仿晋人郭璞的《山海经图赞》写了一部《益部方物略记》,以赞(四言诗)配图加注的形式记录了剑南地区的植物、药物与动物,共六十五种。图虽然已经佚去,古雅的赞和注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其中“重叶海棠”条的注云: “蜀之海棠,诚为天下之奇艳”。

宋祁卸任,过了117年,敷文阁直学士范成大来知成都府,并代理“四川制置使”一职。当他见识了成都海棠的繁盛之后,甚至宣称: “止为海棠,也合来西蜀”(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引“范石湖词云”)。这个“西蜀”,与前面的“蜀”一样,指的还是成都。范成大的幕僚陆游,对成都海棠更是爱得发了狂。其《成都行》一诗即云: “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这毫不夸张,且与官方的口径高度一致。《太平寰宇记》载: “成都海棠树尤多繁艳。”可见成都海棠果真是名不虚传。

但我们这次并不准备细讲成都海棠之盛丽,因为尚有两朵奇葩,值得进行更多的梳理与关注。它们不单跟宋祁、范成大、陆游诸位闻人密切相关,而且都享受过“国花”级别的待遇。

从青城山说起

“蜀于天下居正西,而灌县又蜀西重镇。昔人谓:‘东方,物之始生;西方,物之成熟。’此西山物产之蕃所以甲他郡也。”东方是日出的方向,所以象征物的初生;西方是日落的方向,所以象征物的成熟。光绪《灌县乡土志》借这个《史记》之前就已存在的观念来说明西山物产比其他地方丰富的原因,今天没必要拿现代科技去证实或证伪,只需明白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作为西山的一部分,位于灌县(今都江堰市)西南的、大名鼎鼎的青城山确乎从来就是各类物产之渊薮。

自古相传, “蜀都元基青城山上,今之成都,大海之地”(释道世《法苑珠林》)。杜甫赋诗亦云: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在距今几亿年前的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初期,峨峨青城还只是淼淼海底的沟壑而已。除了麻姑那样能亲眼看见沧桑巨变的神仙,还有青城山出土的石炭纪网络长身贝化石、二迭纪至白垩纪的侧羽叶化石、晚更新世的剑齿象化石等等,都见证了那场碧海枯、青山出的壮丽全过程。时光荏苒,岁月流转,到了华夏文明登峰造极的唐宋时期,犹如海中翠浪的青城山已有了八大洞、三十六峰、七十二小洞、一百零八景,而且无一不附丽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更有多姿多彩、林林总总的物产点缀其间,于是又平添了若干的神秘与奇妙。

“茶圣”陆羽《茶经》里的丈人山“散茶、末茶”,“红杏尚书”宋祁《益部方物略记》里的“天师栗”“金星草”,范成大《书樊子南游西山二记后》里如锦盖的“十丈牡丹”,诸如此类的青城山特产,近人彭袭明《青城近记》、王文才《青城山志》均已有专章专节加以著录、描述,且不去管它,我们单来表一表范成大、陆游所目睹的红栀子花和天平花。

未完待续……

来源:文化远近

者: 林赶秋(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