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三:汶川起步最早“中国”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5-26 15:33:07 浏览次数: 【字体: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三

汶川起步最早“中国”

易旭东

中华文明史不断溯源向上。

会盟诸侯,“汶川之会”。

誓师治水。走出岷江前,大禹在“汶川”之滨的石纽,举行盟誓。

汶川县大禹祭坛,仿成都古代羊子山土台形式建造,上圆下方,祭台正中采用五色土铺装,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图片来自网络)

华夏文明奠基性发祥地。

古蜀文明跨出成都平原。

中国历史上,“川军”首次大规模出川,直接参与华夏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著名的治水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

古羌部落联盟数万人,从汶川出发,由西蜀向东,浩浩荡荡,迤迤逦逦……

人在多时,沿岷江河谷的“藏羌彝走廊”上,难以容人。

岷江河谷(图片来自网络)

不知当年数万先人,何以携家带口通过“松茂古道”?谷道宽不到两米,窄处只能侧身而过,绝壁处是凿空的甬道,得低头勾腰,有数十处处坡陡弯急,道路右下是悬崖,步步惊心。

纵横有序的古老石头,苍苍凉凉地盘山而上下,集秘境与情结于一身的人文宝地。有谁在繁华中,倾听远古的乐章?有多少血泪,在这方土地上洒过?又有有谁,目送嘶骑奔向远方?

宛如一根羊肠,从山下到山顶,再从山顶到山下。

一条古道有多少宽度,才能容得下世间万物?

前2284年,30岁的大禹带领古羌部落联盟,迁往中原。

大禹治水(图片来自网络)

在长期的水患和治理中,治水经验丰富、治水声誉崇高。

治水的方法,也引入到中原。联合共工一族与其他部落,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整体来治理,疏通、平整,扩及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取得民得陆处、九河归道、九州划定的丰功伟绩。

“汶川之会”,开启治水大业,证明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领导古羌族群与其他部族,共同开拓的成果。也佐证了西汉扬雄等人“禹生汶川”的观点,汶川是“大禹治水”的肇始地。

与治水功成后在会稽山,会盟诸侯计功正好首尾相应。

岷山,中国神仙文化的仙源圣山。

岷山(老史 摄,图片来自网络)

古蜀人的仙化圣地。古蜀国盛行对天庭、日月、神树、神鸟等自然神灵的崇拜。天庭位于四方形三层的圣山山顶,以古岷山主峰九顶山为圣山主峰并顶礼膜拜,与“昆仑”神话一致。

2004年,在三峡云阳县发现了一块东汉年间的《景云碑》。

碑文记述大禹第七代孙伯沇(伯杼)的一次会盟,“先人伯沇,匪志慷慨,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循大禹足迹,在“少康中兴”后,不忘祖地岷山岷水,以遵循大禹石纽、汶川之会的遗则,甲帐龟车,巡狩回蜀,从中原回家乡西蜀故里的汶川祭祖,举行重大治水仪式,“匪志慷慨、术禹石纽汶川之会”,结合大禹治水奠定夏王朝基业,誓志继承大禹事业德政。

《景云碑》,250年朐肕县(今重庆云阳)县令所立。

汉隶《景云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2004年3月出土于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坪遗址。图为《景云碑》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夏伯沇被后世公认,能遵循大禹治国之道的君主,受到尊重、祭祀。

“汶川之会”,夏王朝始兴的重大事件。

一脉相承。古蜀文化中的“江源文明”。

距“营盘山文化”1500年,“古成都人”创造的“宝墩文明”1000年。

治水救天下的英雄蜀王。无论长江黄河、岷江上游,还是长江下游。不仅代表4000多年前的伟人,象征那个时代救民于水火、克服自然灾害、带领人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英雄们的化身。

文明与蛮荒的分水岭。

最早的“中国”起步。

“北飘大军”。岷江上游的古羌人,自西向东迁徙,西兴东渐,形成三大版块,构成三大中心。初始,集中在岷江和汉江流域,形成最早的蜀汉版块。鼎盛,挺进中原,在今晋南、豫西、豫中地区,形成中原版块。衰亡,龟守荆楚江淮流域,形成荆楚版块。“景云碑”,衰亡时期产物,一个只能追忆先人辉煌的历史记忆、安慰。

汉隶《景云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2004年3月出土于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坪遗址。图为《景云碑》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南迁部队”。岷江上游的古羌人,进入成都平原,建立“历虞、夏、商、周”的古蜀国。

“留守羌人”。迟在夏代,也建立以冉、駹(尨)二大部落为核心的冉駹古国,历商周,直至西汉武帝,在岷江上游置汶山郡。

大禹世系与古蜀人同出一脉。

“夏”的文训之义,“中国之人”。

“中国”?现在多从地理“中原”、旌旗“中心”去理解。

“中”在汉语里,意为“上下通和”,并不定指某地域、某民族。

“中国之民,曰五方之民,咸有安居利味,咸有利器知道之俗,今之有量地度,居有城廓,地以度邑,邑以度民,以观安危……有君长正之者乎,公曰善哉”。中国,指已经进入“安居、熟食、农耕、有城市、有生产生活管理制度与各部落所共同的祭祀崇拜礼仪,有解决人民矛盾纠纷与困难的机构,有公平公正机制”的国度。

农业最早发生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山谷之中。

在夏代,四川为“梁州”,大禹开辟的农耕之地为“梁山”。

在四川语音中,“梁州”发音成“连州”“联州”;“梁山”发音成“连山”“联山”。

“连、联”,联合、连结之意。

既指岷江上游的连绵起伏的大山脉,也指岷江中下游联合的文明形态。

岷江(图片来自网络)

成都平原最早进入“中国”文明文化形态。

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载,有庸、蜀、羌、茂、徽、泸、彭、濮等不同的部落联合体,又各自称自己为尔戈、比尔干、立尔矛、矛其誓。现在的羌、藏、普米、纳西、彝等少数民族,生活的岷江、雅砻江、大渡河、湔江流域的中上游地区,大禹当年生长、活动之地。

现在的凉山州的彝族人,就称自己是“罗罗”,阿坝州的羌族人,称自己是“尔矛、冉駹(庸茂)”,至今,还留有介于藏族、羌族之间的一种独特民族“白马藏”(濮矛赞)。

白马藏族(图片来自网络)

农业在成都平原、四川盆地与中国东部地区平原得到高度发展,逐步变成以农业为主的“汉族”,而继续留在山区、高原地区半农半牧的人们,成为现在中国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

中国历史上,哪个地方最早进入稳定有序的农业、渔猎、放牧生产生活先进文明文化形态,那个地方与那里的人民,就是“中国”与“中国人”,与地域的中心位置,并无直接关系。

发式相同。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的居民辫发三根,与成都平原古蜀人辫发三根。

“大禹治水”,与继后的“鳖灵治水”。

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发达形式的水利农业。

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基础。

《华阳国志》记载,夏分九州,梁州包含夏之前存在的华阳、黑水和江汉三地区,现在的四川、陕西、甘肃一带。“华阳”,指梁州中心地区,巴蜀又是华阳之“中国”,梁州与巴蜀都是大禹治水之功所成。川人因为无翘舌音、后鼻音,阳(yang)应念为“雅(ya)”或“雁(yan)”,“华阳国”可念为“华雅国”“华雁国”。

《华阳国志》(图片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雅”“夏”同义,“华阳国”应是最早的“华夏国”。只是大禹不断扩展疆土,才有“人皇居中州而制辅八方”的“中州”说法,“中国”就转移到现在中国的“中原”一带去了。

夏人何以尚黑?只要到大禹生活的地区,牛羊成群的岷江上游、成都平原,看看土地的颜色,就会恍然大悟——中国最大的“黑土区”。十分肥沃,大禹的“六府三事九功”的中心。

夏禹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农耕与稳定放牧时代。

夏人尚黑,指进入农耕时代的夏人尚肥沃的黑土。

夏人称为“华夏人”?“华”“花”相通。

岷江上游的川西高原,4月到9月是放牧与农耕的黄金期,其余时间白雪恺恺,特别向往与珍惜农历中的夏天。“尼磨花”,判定夏天来临的象征,“太阳花”之意。白天,花心一直向着太阳,自旋转180度;夜晚,再次自旋转180度,将花心向着太阳即将升起的东方。

川西高原,《竹书纪年》《史记》《蜀王本纪》中,“禹出西羌”之地。“华夏”,表示充满生机的“夏花”之意,“华夏人”,生活在“夏花”之地的人,与“禹出西羌”不谋而合。

夏王族自称“太阳家族”,“禹都阳城”之名,“太阳之城”的简称。

名称由来,与“太阳家族”有关。

三星堆文化太阳崇拜特色鲜明。

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象征着中华民族追求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遨游太空,象征着实现千年飞天梦,人类早期朴素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太阳神鸟,古蜀人早期部落的图腾。

“神鸟绕日”,表达中华先民向往太阳、崇尚光明的飞天梦想。

2001年2月,在成都市区发现的金沙遗址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2900年)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图为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图片来源:金沙遗址博物馆网)

从古羌人到今羌乡各族儿女,4000年来始终守望着大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故园;守护着大禹初心,传习历代“术禹石纽、汶川之会”,生日回乡祭大禹的传统习俗,也已4000年。

“大禹禁地”。“禁地”方百里,不敢居牧,不敢放六畜,有罪的人逃入其中不能去追捕,三年后即可赦其罪。羌族的圣地,称为“天赦山”,绵虒镇草坡片区与耿达乡交界处。

大禹治水。改变以往的“堵水”,用“疏导引流”治水。

在《史记》里,司马迁为大禹画像:“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共疏导九条河流,将黄河疏导过龙门山,最后流入大海,将汉水向南疏导,注入长江,开通汶山疏导岷江,疏导沇水进黄河,疏导淮水入大海,渭水、洛河进黄河。

为准确的规划疏导路线,没日没夜的访遍山川地理,观察地理的高低,沿路测量好水流向的路线,召集当地百姓,按照费尽心血规划好的路线图,开山辟地,填洼筑堤,合力开拓。

风餐露宿。治理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山路治理好,开始理通水脉。

梁山北面,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大禹劈开龙门、伊阙,凿通积石山、青铜峡,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被疏导到梁山,被龙门山挡住。龙门太高,逆水而上的鱼,拼命地往上跳。

“鲤鱼跳龙门”。

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变成一条龙飞舞空中。

河水失去往日的凶恶,驯服、平缓地东流,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峥嵘,人民又能筑室而居,“丰水东注,唯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进入安居乐业的农耕文明时代。

推广“稷降播种,农殖嘉谷”。

自律精神。离家治水长达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只是遥遥的对妻儿挥挥手。

十分顾及常年一起治水的伙伴,多年在外,许多人或许连路过自己门口的机会都没有,若要众人臣服,自己必须带头做好榜样,坚持治水胜利之后,才返家与亲人团聚。

在婚后第四天,便离开心爱的妻子前去治水。离家前,涂山氏问怀孕生子你不再怎么办,不如先给孩子起个名字,生男孩就叫“启”,“治水启程”之意。

大禹治水期间,涂山氏在家天天期盼禹回来,盼望不到,又跑到山坡上去等候。望穿秋水,不禁长叹一声,吟咏一句:“候人兮,猗!”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首情诗。

涂山氏望夫(图片来自网络)

“候人兮”,等候我盼望的人,“猗”,古汉语的叹词,相当于“啊”。

“诗贵含蓄”。包含感情丰富复杂:想见到朝思暮想的爱人,望而不见的焦虑、彷徨与无可奈何的心情;一个人伫立山头,翘首远盼,塑造一个思念、希望丈夫早日归来的女子形象。

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录的“女文青”。

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国母。 

夏部族从黄帝时期开始,主管以观测云象为重点的天文历法,用云纹来代表部族人的名号。到了商代,就规范成甲骨文的“夏”字,看去“头上长发高竖”,与“蜀”字形近、意会。

商王朝把夏部族看作是专管云象的掌天文者。

禹碑岭村,绵虒镇15公里外的羊龙山腰,村中有一通石碑,被一棵大树包裹。

大禹画像(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之地。

终日在泥水之中,整顿水利的工程长达20年之久。

足迹遍布黄河、长江流域。

黄帝统一中华,大禹建立夏朝再造统一,秦始皇统一中国。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00余万字 ,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一:汉中平原类同成都平原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二:展现“天府之国”底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