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眉山古桥:醴泉河上的象耳桥

作者: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31 15:11:06 浏览次数:693 【字体:

眉山古桥:

醴泉河上的象耳桥

象耳桥因眉山市东坡区象耳镇的象耳山而得名,此桥原是一座石平桥,大致建于唐时,属古桥。它横卧在象耳山下的醴泉河上,古朴灿烂,极有神韵。

象耳山(图片来自网络)

象耳桥与眉山城相距约4里许,出西门沿金象大道过铁路洞子口,往左走约200米,就到了象耳桥。

此桥规模虽不大,但它却连通着醴泉河两岸人民的经济命脉,给两岸百姓的交流往来带来了极大方便。全桥长近10丈,宽6尺许,高近8尺。大致每隔1.5丈就有一个桥墩,全桥共7个桥墩,6个孔。每个桥墩高近7尺,长约8尺,宽约3尺,两端为梯形,均用长约3尺、宽厚近1尺的坚硬青黑色石条砌成。桥面亦用长约1.7丈,宽约2尺,厚近8寸的青黑色哑石铺砌而成。桥两端与路面平衡,没有坡度,以便行人往来方便。其结构坚固耐牢,形式优美。

民国初,此桥遇洪水,有损毁,拆后在原址建成了3拱石拱桥,至今还保持旧观。大致2009年,当地党委、政府为了适应东坡区经济发展,便在该桥旁边间隔近6尺处,新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浇铸的公路桥。此桥建成后,缓解了往日车多人挤的情况。象耳古桥虽也被新建的桥所代替,可仍具有她传奇迷人之处。

这古桥南端的象耳山上有所私塾,据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来此求学。可惜幼时的李白读书并不努力,偶尔还背着先生跑下山去河边玩。一天上午,先生因事便进城了。李白便偷偷跑下山,来到这跳蹬桥上玩石子,差点就掉进了河里。他想,要是这是座石板桥该多好啊!于是,他不再玩了,就在他正准备上山时,突然见一位老婆婆蹲在跳蹬桥头,不知在做什么?李白走近一看,原来婆婆手里拿着一根又粗又长的铁杵,正专心地在一块大石头上来回磨着。

李白好奇地问:“婆婆,这么大根铁杵,你磨它做什么?”“做针啊!”“婆婆,你哄我吧,那么大根铁杵,能磨成针吗?”“能成,只要坚持下决心去磨,我们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李白一听明白了许多,又问:“婆婆,那我读书能读成功吗?”“能,我的铁杵都能磨成针,只要你向我磨铁杵一样,坚持读下去,就一定会成!”

李白听后,便快步上山去了。当李白走不到几步时,婆婆又给他说:“孩子,好好读吧,如你读书有成就时,我们一定为你把这座桥重修过,你不是希望这些跳蹬能修成石板桥吗?”“知道了,婆婆,我一定会按你说的去做的!”当李白跑到半山坡,回过头来再看婆婆时,婆婆早就无踪无影了。李白一下见婆婆没了,便激动地向婆婆磨铁杵的地方跪拜谢恩,然后便上山读书去了。我们常说的“铁杵(棒)磨成针”这一成语,实际上就出自眉山市东坡区的这象耳桥。

后来李白读书果然功名成就,成了我国的大诗人。人们为了纪念李白,实现李白和婆婆的建桥愿望,于是象耳人民便筹募资金,拆除跳蹬,用最好的青黑色哑石来修了座石平桥。这桥,也就是前面提到雄卧在醴泉河上的那座古桥。

据传,此桥修建在最后合拢时,从很远的外地运回的12块桥梁石中要差一块,无论怎样都找不着。要说被人偷走,可又有谁那么缺德,况且,这桥梁石属青色哑石,少说也有2000斤,谁人能搬动。要重去买,又那么远,钱且不说,就是来回也得两三个月。换用本地黄码石,与其他桥梁石色彩又不一样,而且不耐牢。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突然有一天,民工们一到工地,就觉得奇了,不知从何处飞来一块桥梁石,早就把桥合拢安好了。这飞来的桥梁石的尺寸厚度都与其他桥梁石一样,只是稍深色一点。到底是从何处来的,至今也是个迷。大家都觉惊奇,都觉是天神在帮我们一样。于是,大家便把这块桥梁石叫做“飞来石”。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