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望江楼楹联赏析——吟诗楼楹联
成都望江楼,李可染作,纸本设色,50.5×43.5cm (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望江楼楹联赏析
吟诗楼楹联
吟诗楼,成都望江楼公园古建筑之一,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相传,薛涛晚年寓居成都城西碧鸡坊,为与友人赋诗而专门修建了吟诗楼,历经朝代更迭后,吟诗楼消失不存。清代,人们在崇丽阁附近复建吟诗楼,以此凭吊女诗人。
吟诗楼为砖木结构,玲珑秀巧,翘角飞檐,一楼三叠,四面敞轩,具有江南园林的风韵。楼阁依江而立,掩身于江边柳荫竹影里,风和日丽之时,波光云影相衬,颇具画意诗情。吟诗楼下层厅堂有一组雕塑,展现了薛涛与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人吟诗唱和的神交场景;东壁还有阴刻的陆文杰诗。
俯瞰吟诗楼(来源:成都望江楼公园官网)
吟诗楼曾吸引众多文人来此留下墨香,著名画家关山月曾为其作画,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成都“五老七贤”之一的林思进均为其题写楹联。
花笺茗盌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此联是晚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为吟诗楼所撰,后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女书法家黄稚荃补书。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人。他广通经史,精通文字、金石、碑版之学,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著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
咸丰二年至五年(1852—1855),何绍基任四川学政,整顿各州考试,力除弊窦。咸丰五年(1855),何绍基在“八月二十八日复偕同人茶憩于薛涛井之吟诗楼”,饮茶时有感而发遂题写此联。
吟诗楼二楼(来源:成都望江楼公园官网)
据张问陶诗“古井澄千尺,名笺艳一生。烹茶谈轶事,宛转辘轳声”以及伍肇龄诗“自昔名传女校书,浣花笺色艳寰区。至今井水供烹茗,留得甘香醒酒徒”可知,游访望江楼之时取薛涛井水烹茶之风气由来已久。上联中作者以“茗盌”指代饮茶,在饮茶之时联想到了薛涛笺。何绍基曾赋诗“旧井尚供千汲户,名笺染遍万吟流”赞誉薛涛笺与薛涛井,此联中更以“香”字关联笺与茶,使人读联如闻其香气。更由笺香、茗香联想到“香草美人”,联想到女诗人薛涛,盛赞吟诗楼因薛涛之“德馨”而流芳千古,久享盛名。联中虽无一字提到薛涛,其实字字皆写薛涛。
下联写作者登楼而临江远眺,在俯仰观览间,看锦江上云影飘浮,波光闪烁,翠竹叠楼,相映成趣,又化用朱熹诗中“天光云影共徘徊”,感慨锦江正是源自岷山雪岭的“活水”而清冽可鉴。作者用“活”字绾合上下文,进而赞叹蜀中山水以及薛涛的诗句使吟诗楼充满生机,引人入胜。
联文中“花笺”“茗盌”分别与“云影”“波光”相对,同时又是“自对”;“香”与“活”相对,“千载”也与“一楼”。此联字字相对,又严格遵循声律,平仄相谐,是为工对中的典范。
夕阳红到枇杷,阅古今过客词人,苔荒洪度千年井;
春水绿生杨柳,触多少离怀别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联为林思进为吟诗楼所撰,后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刘东父补书。
林思进(1874—1953),字山腴,晚年自号清寂翁,华阳县(今属成都市)人,清末民初成都“五老七贤”之一,一生致力于古诗文研究,著有《中国文学概要》《清寂堂诗录》等。
上联写作者来到望江楼公园中,走过幽静的枇杷门巷和千年薛涛井,想到古今诸多文人过客在此留下风流诗篇传诵千年,从而感慨万千;下联写园中多杨柳,联想到我国古代历来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望江楼又曾为古人送别之地,不觉离愁满怀。联中“夕阳红到枇杷”与“春水绿生杨柳”展现了色彩绚丽、蕴含生机的景象,并寓情于景,表达作者怀古伤今之情。全联声韵铿锵,琅琅上口,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望江楼、薛涛井历史悠久,以及傍临锦江的独特地理位置,赞叹薛涛以才情和人格为世人景仰,如锦江水流传不息。
驻足吟诗楼,观赏楼中名联佳对,不觉回想当年薛涛与友人笑谈酬唱的情景,在吟咏间感受流淌不尽的诗意文韵。
参考资料
1.成都望江楼公园官网。
2.《中国名园望江楼楹联选读》,张绍成、吴蕖蕊、舒泽宏编著。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