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⑧:质朴的自然观看待天象(下)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9-25 13:54:21 浏览次数: 【字体: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

易旭东

质朴的自然观看待天象(下)

喜雨甘霖,护佑民生。

写《喜雨亭记》刻在亭上。

幸福也许只是一个角度,一份情怀,或是一种只属于你的秘密。

情愫契合在其位谋其政,悲民之所悲,乐民之所乐的感情。

在喜雨亭,宴请文朋诗友、上司同僚,自当少不了贩夫走卒。

“家家扶得醉人归”。

在欢笑歌声里,西凤酒“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

他,也醉了,饱满昂扬的醉,豪放不羁的醉,与民同乐的醉。

《喜雨亭记》,记述因春旱下了透雨,官民相庆,便以“喜雨”命名官舍的凉亭。

文末,提出涉及自然观的问题:“一雨三日,繄(义为“是”)谁之力?”

师法自然。民众说是知州,知州不认可;归功于皇帝,皇帝说不是;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不居功,归功于太空;太空高渺幽远,不可得知其名。知州、皇帝不是造雨者,造雨者是不知其名的“太空”。否定造物主是万物的创造者,肯定“太空”创造了万物。

“太空”,传统自然观中的“太极”。

相互包容。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太极阴阳五行,万事万物的根本。“太极”,人类认识宇宙和事物运动的思维极顶,一切事物的运动、思想观念与理论,都是太极思维的衍生。

古人智慧。通天彻地,通太极阴阳。

“无极而太极”。人文性质、伦理型的自然观。

经营一个诗意的生活空间。

在“雪泥”上,留点“趾爪”,安顿青春有些躁动的灵魂。

在喜雨亭前,凿一口池塘,后面搭一座亭台,除花草点缀之外,还多种了几百杆翠竹。风回小院,花开美酒,看不醉,也喝不醉。心倦,有稚子环绕膝前:灯黯,有娇妻添香侍读。

徜徉此间,一时忘却烦扰,不知今夕何夕。

他,以为“乞封”之想,与太白神相通,并感太白山神护佑、滋润之恩,在知州宋选委托下,向朝廷上《代宋选奏乞封太白山神状》。奏请封赏太白山神,以彰显护佑生民之功。

朝廷依奏,封太白山神为“明应公”。

怀感恩之情,前往清湫太白山神庙,书写祝文《告封太白山明应公祝文》。

随后,还主持重修了太白山神庙。

太白山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一场雨,究竟是谁的功劳呢?

谁的也不是,谁也不要迷信。

天地万物,各有其理,切不可贪天之功,占尽美名。

坚持以质朴的自然观,看待天气突变或奇异现象,无所畏惧地破除凡俗迷信。

苏轼当年求雨的地方,今被称为“拜仙台”。

凤翔祷雨,也为以后在杭州、密州、徐州、颍州、扬州、定州祷雨、祈晴等活动进行,打下良好基础,也与日后主持朝廷大典与后来出任礼部郎中、户部尚书,提供了相应的条件。

太白山拜仙台(图片来自网络)

血气方刚,无法安静。

初任凤翔判官,公务并不繁重,有闲暇遨游名山,登太白山,游黑水谷寺院,访周文王故里。初涉官场,已觉厌烦无味,难免寂寞无聊,只有月下独酌时,心情舒畅。

妻子王弗在力务实际、明晓利害方面,更胜一筹。

大事聪明,小事糊涂,满眼好人,真让王弗担心。

政务繁忙时还好,抵消了对亲人长长的思念。

逢年过节,看别人一家团聚,内心难免凄凉。

茫茫大雪中,迎来了新年。

思念满怀。怀念故乡的春节风俗,写了“馈岁”“别岁”“守岁”三首诗,赠与苏辙。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与歧下,岁暮思归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爆竹声中,怀念的是眉山的风味,除夕夜与弟弟达旦不眠,剧饮畅聊的守岁情形。而人在他乡,“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新年,没有喜悦,只有思念与寂寞。

苏轼与王弗(图片来自网络)

非常怀念。“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不谓郡城东,数步见湖潭。入门便清奥,怳如梦西南”。

少有情趣。做官不比做诗,不能率性而为。

签署公文、披阅卷宗,初尝案牍劳形的滋味,再加上第一次长时间远别亲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漂泊感,常常让心灵感到寂寞,一种空漠之感,油然生起。

变化不已。整个世界生生灭灭,没有常性。

人生有生、老、病、死的变化,也无常性。

仿佛看到:茫茫雪原上,一只飞鸿疾速掠过,偶一起落之中,留下一星半点的痕迹。鸿飞千里,早已不知去向,雪花,却依然在纷纷飘落。一会,雪地上的痕迹,悄然泯灭,苍茫一片……

充满偶然性、变幻莫测的人生?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男,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曾在多家报纸任副总编,中央级报刊任部门负责人。发表近40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2012年辞职,从新闻“回归”到文学,闭门读史,跨文体、非虚构“纪实”历史。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