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忘 川 杨君伟 ‖ 恩阳——巴山深处的“小上海”
巴山之明珠
蜀川之鎖鑰
恩阳地理位置图
【恩陽,源出大溪,文系古奉。水陸空川北樞紐,成渝陝三地中心。因水而興,聚商而旺,千年古鎮,百物琳琅。老街青石,簷角斜陽。茶中說唱,劇中鏗鏘。老棧留百里之客,寶地迎愛民之軍。巴山之明珠,蜀川之鎖鑰。】
局部
巴山深处的“小上海”
文/忘川 书法/杨君伟
“通江河,南江河,好耍不过恩阳河。买不到的买得到,卖不脱的卖得脱。一四七,赶场天,帽儿鞋子都挤落。茶坊酒馆打涌堂,闹到天黑才煞角。”
这是巴山地区一首流传甚广的童谣。或许只是小孩子跳房子时的游戏之语,但它却真实记录了一座古城的繁华和热闹。
恩阳古镇地图
童谣传唱的正是被誉为四川十大古镇之一的恩阳古镇。这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镇,历来有“小上海”之称。恩阳河从大巴山深处流来,在此处形成了一个川东北重要的码头。这里上临南江通江,或可连接陕北西安;下接阆中仪陇,亦可通达成都重庆。在过去,自陕西而来的货物须得从恩阳集散;从通南巴平而来的山货需要自恩阳转运,各地的牛贩、盐贩都在此地停歇。遇着涨水的时节,上游的伐木工将木头扎成筏子,便从恩阳码头外浮水而过。除了四方转运的货物,恩阳区本身也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等10多种粮食作物和蚕丝、柑桔、烟叶、生姜等500种经济作物,也产桔梗、沙参等200多种名贵中药材。水运承载起无数人的生活,也塑造了这座城的血肉与灵魂。
恩阳古镇全景(巴中市恩阳区史志档案局 供图)
伴着声声童谣,恩阳河的傍晚会沐浴上金黄的天光。从起凤桥上走过,会看到一片蓬船在桨影中交错。古镇的边上人影尚稀,城镇中鼎沸的人声却早已传了出来。
城的街道是不太宽的,房屋也颇为低矮。一走进去彷如走进一条五六尺宽的小巷。屋檐是错落的,一抬头,阁楼上几扇洞开的窗棂,那夕阳便擦过瓦缝间的青苔,静谧地落入了饰满蝠纹的窗格中。
沿街而行,人便会逐渐地多起来。时而从街角转出几个贩柴的,肩上挑着用竹篾捆起来的“把儿柴”,高声叫卖。一阵风过,吹动了檐角一排灯笼,那声音也穿透了人群,飘得很远。街道两旁都是些骑门的柜台,门面不大,人们争相涌着,一直绵延到正街深处。尽头的迴龙场是全镇最热闹的集市。那里有成片的卤菜店,店门处燃一盏微灯,从斜阳未尽处便已开始。人们大啖谈笑,说书人拍响了他的惊堂木,于是有了短暂的宁静,只片刻后,又被一旁的茶社夺去了势头。
恩阳古镇(陈于毅 摄)
而这也只是恩阳古镇的寻常时候,若是入了冬,河水消退了去,便会露出一大片平坦的河滩。无数商贩在这里摆摊售卖,一大清早,卖猪肉的扛着半扇猪前往铺子,码头处的渔家早已靠好了船,一条条大鱼在篓子里翻腾。各地的农民背抗着各式水果和蔬菜,穿过小吃店一缕缕腾起的热气,一溜在河道两边排开。河道已经变得很窄,人们在极窄处搭起了浮桥,人们从河对面集群走来,有的奔着城里的提糖麻饼而去,有的去买早点,包子、馒头、麻花、炸糕一应俱全,有的拦下了挑担行走的小贩,买了一碗方便美味的担担面,有的则停在了酒肆前,这里售卖当地花从垭有名的高梁酒,店主揭开了酒瓮的坛封,霎时间,浓郁的酒香钻出了店门,透进地底和天光,充盈每一个热闹的街角。
建于南宋的恩阳古镇起凤桥,桥长110米、宽16米,由32块巨大的青石搭建而成。该桥被中国古建筑规划专家称为“中国平板石桥第二”(潘认若 摄)
这样的热闹会一直持续到夕阳西下,仿佛是一个轮回。古镇似乎永远都不会疲倦,永远迎接着八方来客。
在灯火与夕阳之间,是来来往往客商的寒暄,也是无数高声的吆喝。而这一切将会在大栈房前止住,这间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客栈是恩阳古镇上最大的歇脚地。这里雕栏画栋,古香盈门。一入大门,便仿佛入了一个世家,一切都有着世家的气派与雄奇,同时也有着世家的礼法和规矩。客栈中有一方形的天井,一旦下了雨,雨丝便从墨绿的屋檐处挂下,织成一张精美的水帘。而抬头望着天光,古镇愈发变得清丽,一尘不染。
恩阳古镇保存完好的石梯路(图片来自网络)
这样的日子最适合安静地闲着,登上小楼,望着恩阳河畔撑伞的行人,虽只隔了一道大门,却仿佛隔去了一个世界。如此等到天色放晴,等到明月初升,那静谧变得愈发撩人。只有某些时候,不远处的万寿宫中突然传出了一片喝彩,细听处,隐隐地似乎有婉转的川剧入耳,悠悠扬扬,逐渐远离了这片繁华的镇店,一直奔着那轮照耀古今的明月而去。
恩阳河 (图片来自网络 )
恩阳之所以繁华,有其繁华的历史底蕴。它的历史或可追溯至距今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在武王伐纣之后,巴中一带兴起了一个氐羌族的侯国,其名为“奉”,而这便是恩阳的文脉根源。
南北朝北魏时期,以附近的义阳山为名设置了义阳郡,其管辖范围大过了巴中。而后隋朝一统山河,义阳改名恩阳,这个名字在一千四百多年里便再也没有变过。而这改名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当年义阳县有一个不孝孙在街上殴打年迈的祖母,地方官员见了认为这是缺少人伦,失了伦常,遂改义阳县为恩阳县,也有人说是隋朝初立,改名是为了让当地人记住浩荡的皇恩。
恩阳义阳山(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明清,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水码头。在水运占据主导的古代一度成为米仓道上最繁华的镇店,各地商客往来不绝。如今的古镇仍然存有28条古街,数百座明清古建筑。精美的花饰,不厌其烦的画栋,直让人眼花缭乱。古建筑专家朱仕轩曾说:“恩阳古镇在中国的古建筑建造上、规划建设上、民俗民风文化上、近代革命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恩阳古镇红军经理处旧址
之所以在近代革命史上也有一席之地,是因为恩阳也是红色胜地。1933年5月,红四方面军粉碎了田颂尧发动的“三路围剿”,6月16日解放了巴中境内恩阳河以西地区,8月设立了恩阳县。红军部队在恩阳驻扎了两年,留下了大量印记。古镇之上设立的革命法庭,如今已是法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巴中市恩阳区恩阳县革命法庭旧址(陈于毅 摄)
恩阳作为一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自然也有其丰富的人文。最为引人注目便是其几乎每月都有的盛会。正月龙灯会,二月文昌会,三月清明会,四月佛祖会,榨油业有华光会,打铁业有老君会,百货业有皮头会。百业汇集,无比繁华。
虽然恩阳水路通畅,毕竟却还是在大巴山深处,这里的人们大都信佛,即便不笃信的也有着佛理一般的生活教条,平日里也会前往古镇后山的文昌阁,去灵宫殿中烧上几炷香。也因为这种教条,恩阳人素来讲究做善事积阴德。在没有手电筒的年代,过往行人走夜路不便,恩阳人便会上山剥下柏树皮,晒干之后做成火把,放在镇外路口处供行人使用。恩阳大街上的药铺大都会挂几捆草鞋,供过往客商免费取用。他们乐善好施,态度温和,许多人家虽然不富裕,人们却心甘情愿地周济比自己更穷困的人。佛家在这里没有太多教条的束缚,更多的是熏染着他们的内心,极大地保留着他们的淳朴与善良。
恩阳古镇(图片来源:恩阳区人民政府网)
这样的环境自然也诞生人才,发明了“太平浑仪”的北宋天文学家张思训便出生于恩阳。还有开国将军冯丕成,著名抗日将军杨伯昌,著名书法家刘健公,著名爱国华侨陈开泗等。他们如浩瀚的群星,见证着恩阳的发展,他们本身的经历也成为恩阳历史的一部分。
古镇昔繁华,这是大山深处的商业奇迹,也是四川风韵的真实留存。时过境迁,恩阳秉承了过去的交通枢纽作用,十条高速公路全部经过恩阳,里程长达300公里,恩阳机场也建在这里,从前水路的优势被再度拓宽。从前的交通枢纽变成了新枢纽。如今再度走入古城,或许难再寻到过去那种市井和喧嚣,但这同时也是恩阳在进步、在发展的另一面。
恩阳古镇游客中心北入口(巴中市恩阳区史志档案局 供图)
七律·恩阳
七律·恩阳
古镇迎客四方来,商运兴成蜀山开。
青瓦织雨作墨韵,碧水环城曳飞白。
琼楼雕栏剥旧色,老街玉栈起新苔。
恩阳粼波今犹在,几人悠思几人回。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文化远近
文:忘 川
书法:杨君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