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袁征 ‖ 千佛崖的回声

作者:袁 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0-04 16:09:19 浏览次数: 【字体:

千佛崖的回声

袁 征

九月的金风徐徐吹过,给巴蜀大地送来一片清爽。我与亲朋好友驱车从成都出发,驰骋约280公里来到广元。

广元风光(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广元别名利州,是四川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四川北部边缘山地向盆地过渡地带。这里北与甘肃、陕西交界,南与南充为邻,西与绵阳相连,东与巴中接壤。在夏代,广元为胤国治地。在周代,广元为苴国治地。苴国在当时与巴国(治地重庆)、蜀国(治地成都)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广元风光(图片来自网路)

广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先秦古栈道文化和中国蜀道文化的集中展现地、三国历史文化核心走廊、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出生地,而且是川陕苏区核心区域、红四方面军后期首府地、西部战争主战场和长征出发地,璀璨的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相传。

千年蜀道(图片来源:广元文广旅)

下了G5京昆高速公路,我们来到距广元市城北约5公里嘉陵江东岸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千佛崖摩崖造像。这是四川境内规模最为宏大的石窟群,早在1961年4月就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袁征 摄)

千佛崖(袁征 摄)

据载,千佛崖摩崖造像最早开凿于北魏晚期,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正月。北魏正始二年(505年),驻守汉中的司马道迁降于北魏。魏遣尚书邢峦为镇西将军,都督征梁汉诸军事。其统军王足将兵入剑阁,所至皆捷。梁州十四郡,地东西七百里,南北千里,皆入于魏,北魏于此置西益州。此后三十年里,先后有北魏大将傅竖眼、皇室元法僧等人在此担任益州刺史。他们在此驻守的同时,也带来了北魏皇室在云冈、龙门开凿石窟的传统和崇佛风气。加之南北朝时期金牛道开始逐渐改走嘉陵江而行,嘉陵江东岸的千佛崖有适合开凿石窟的大块崖壁。因此,千佛崖的第一座寺院柏堂寺开始修建,开窟造像也就活跃起来。

千佛崖摩崖造像(袁征 摄)

千佛崖摩崖造像(袁征 摄)

随着唐王朝经济繁荣,千佛崖开窟造像步入兴盛时期。这里的大多数龛窟体量虽小,但内容颇丰,题材多样。有庄严肃穆的释迦佛、三世佛、弥勒佛、阿弥陀佛、多宝佛,有雍容华贵的菩萨,虔诚追随佛祖的弟子,形态各异的人形化天龙八部,自由翱翔的飞天,威风凛凛的力士,虔诚礼佛的供养人等。雕刻家们以娴熟的雕刻刀法,纤细柔和的线条造型,结合自己的审美理念,精心雕琢出一尊尊相貌生动、体态优美的佛教艺术作品,突显“雍容华贵”“健壮丰腴”的时代精神风貌,令人叹为观止。

千佛崖摩崖造像(罗梅 摄)

千佛崖摩崖造像历经千年沉淀,以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精湛的艺术、丰富的人文闻名于世。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四川石窟艺术独步称盛,这与千佛崖沟通南北、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紧密相连的。其规模布局、雕琢水平、题材内容、洞窟形制堪与国内其他著名石窟相媲美,是剑门古蜀道上一颗闪亮的明珠,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

千佛崖摩崖造像(袁征 摄)

历经了近1500年之后,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千佛崖摩崖造像依然雄奇壮观。只见在高45米、南北长200多米的峭壁上布满了造像龛窟,重重叠叠13层,密如蜂房,令人目不暇接。广元市文物管理部门在这里搭建了崖壁楼阁走道,游人可通过阶梯到达各龛窟参观。

千佛崖崖壁楼阁走道(袁征 摄)

千佛崖全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南段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阁、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神龙大佛、如意轮观音、单身佛窟等;北段龛窟有三世佛龛、无忧花树窟、弥勒佛龛、三身佛龛、节行僧龛、菩提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王龛、力士龛、卢舍那佛龛、十一面观音像、阿弥陀佛龛、飞天窟、清代藏佛洞等。

千佛崖大云古洞(袁征 摄)

大云洞居于千佛崖中心位置,规模最大,共计造像234尊,左右两壁雕有148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据说,该尊弥勒佛是武则天的化身像。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时,白马寺法明和尚薛怀义等12名和尚为迎合武则天当皇帝的需要,撰写《大云经》呈武则天。《大云经》中称武则天是弥勒佛降生,应代替李唐做皇帝。武则天看后大喜,亲笔作序,颁布于天下,且令各州要营造大云寺,以珍藏《大云经》。因武则天生于利州,当地百姓就在千佛崖造大云洞,并且刻了这尊弥勒佛立像和后壁龛中二圣——高宗李治、武则天。按中国传统应男左女右,而该二圣的排列是女左男右,佛龛男高女低,体现出设计者的巧妙构思。

千佛崖大云洞(罗梅 摄)

站在一尊尊栩栩如生、历史悠久、雕刻技艺精湛的摩崖造像面前,我们不由联想到了一条连接我国西北和西南的重要通道——川陕公路。

川陕公路(图片来自网络)

在古时,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陕交界处的广元,北有分隔南北气候的秦岭,南有雄奇险峻的大巴山,可谓“穷地之险,极路之峻”。数千年来,人员马匹只能借助栈道在此通行。秦惠王五丁开关,汉高祖暗渡陈仓,三国演义魏蜀征战,使这一带成为著名的古战场。李白的《蜀道难》更是一曲千古传唱:“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刻于秦蜀古道交界处第一雄关七盘关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勤劳勇敢的蜀地民众从未放弃过贯通蜀道的梦想。沿着历史的脉络,古蜀道的修建一直就没有停下来。上世纪30年代初,民国政府为了打通四川与外界的交通,开始大规模修建川陕公路。1937年2月,四川和陕西两省主席在广元剑门关共同主持了全长800余公里的川陕公路通车典礼。由此,蜀道迎来了史上最辉煌的全线贯通,完成了由古代驿站交通向现代公路交通的转变。抗战时期,川陕公路作为连接前线和后方的一条大动脉,在抗击外地入侵、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直到今日,它在碾过近一个世纪的车辙之后,依旧担负着重要的交通运输任务,足以让人们感怀不已。

民国修川陕公路石碑刻(图片来自网络)

遗憾的是,由于近百年前缺乏大型筑路机械,加之当局者采取文物保护措施不到位,使千佛崖这个始凿于南北朝的著名佛教石窟群遭到一次巨大破坏。按清咸丰四年(1854年)碑文记载,千佛崖全崖造像达“一万七千有奇”。可惜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有一半以上的造像被炸毁,现仅存有窟龛地段200余米,窟龛400多个,大小造像7000余尊。

千佛崖大佛窟(袁征 摄)

明代千佛崖建有罗汉寺,民国初年,寺庙建筑被毁。庙内石雕罗汉像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集中掩埋。2010年4月,经考古发掘出土,现存20余尊。

考古发掘出土的石雕罗汉像(袁征 摄)

随着一阵阵秋风吹来,一个个龛窟发出“嗡嗡”回声。它仿佛在向人们大声疾呼,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不可再生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千万要加强保护和利用呀!

千佛崖(袁征 摄)

令我们感到欣喜的是,近年来,广元市坚持把文物事业作为精神家园建设的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形成了“公路铁路为文物让路”的全国经验,全面完成了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千佛崖景区灾后重建工程竣工纪念塔(袁征 摄)

据广元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披露,2019年10月10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正式公布。继之前的六处“国保”单位(皇泽寺摩崖石窟造像、千佛崖摩崖石刻造像、觉苑寺、剑门蜀道遗址、青川郝家坪战国墓群、剑阁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之后,广元市的中子铺遗址(位于朝天区中子镇,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和木门会议旧址名列其中。至此,广元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八处。

广元皇泽寺(图片来源:中国图库)

(写于2020年9月14日)

袁征,男,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阆中,现居成都。曾在共青团、国有企业、公安、政府、法院、检察院系统工作,退休前为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巡视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战友报、河北日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四川日报、澎湃政务、封面新闻、四川机关党建网、晚霞杂志、四川省情网、方志四川、四川审判、四川检察等媒体。帮助父亲袁学邦(老红军)整理的《岁月的追思》一书于2004年3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撰写的个人回忆录《我的军旅生活》于2019年1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袁 征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