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⑫:陕西凤翔:青神乡辈比包拯更有名(上)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0-05 16:56:31 浏览次数: 【字体: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

易旭东

青神乡辈比包拯更有名(上)

“中国十大清官”。

北宋,出现了三位不畏权贵、嫉恶如仇的“黑白青天”。

一位,开封知府、龙图阁大学士黑脸包拯,人称“包青天”;另一位,“一琴一鹤自随”的威震海内的“铁面御史”赵抃;还有一位,四川青神人陈希亮,被誉为“陈青天”。

五车典籍,锻造了忠君报国的壮志。

阅历丰富,磨练出冷静过人的才智。

清廉自守。在3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蔑视名利,正义果敢。

他,深知百姓疾苦,竭力为民解困苦、增福祉。对于恃权藐法的权贵,尽管“官卑职微”,仍毫不妥协畏惧,敢于秉直办事,与赵抃一样,同代清官模范。

包拯、赵抃与陈希亮,论起后世的名声,包拯、赵抃肯定更响亮。

还原历史。在北宋,陈希亮与赵抃一样,比包拯更有名。

正直、挚诚,每次任满离境时,百姓都洒泪相送。

路有颂声。比起“包弹”成天喷皇帝一脸唾沫星的“弹劾”,连篇累牍、不顾一切的赵抃的“上奏”,陈希亮面目冷峻,动作更加犀利,甚至让人惊悚:从来不动口,而是直接动手。

王公贵人对他,颇为忌惮。

正面形象。“乘雅恬退,颖不阿贵戚,有儒者之风。挚淳静而不矫,池质易而长厚,肃议法平恕,及、堂、夔清修自守,盖侍从之选也。”

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令王公贵人害怕。

任京东转运使,恰逢淮州(今江苏省淮安市)参军王康赴任。

王康父女路经山东博平,被当地称为“截道虎”的土豪殴打几死,县官不敢追问。得知后,派人急捕,速审速机为决,将犯人流放海岛。又弹劾县吏故纵为|虐,免职数人。

他,比苏轼大36岁。

“天资刚正”,军人出身。

与包拯、赵抃一样,北宋汲黯。

只是,身材矮小、清瘦,为人刚直,面目颜冷,两眼澄澈如水。

陈希亮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说话斩钉截铁,常常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不留情面,士大夫宴游间,但闻他到来,立刻阖座肃然,与笑寡味,饮酒不乐。

他,待下很严,威震旁郡,僚吏不敢仰视。不管是跟随多年的家人奴役,还是像苏轼这样潇洒倜傥的年轻下级,都一视同仁,从不厚此薄彼。

上任不久,就给苏轼一个“下马威”。

苏轼为签判,不单掌管文书,也要参与讼案。因在“制科”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中,被列入最高等级的第三等,几个案子之后,手下就有呼之为“苏贤良”。

轻蔑一笑,颇不以为然。

苏轼有些得意时,怒目而视:“一个签判,官衙尚未坐热,就称贤良,沽名钓誉,岂不乱人视听?”喝令将称呼“苏贤良”的胥吏抓来,痛打一顿。

大感不忿。知州初来乍到,又是父亲老友、乡邻前辈,不能伤了和气,苏轼禀道:“僚属称呼因我而起,改了即可,责罚就免了。知州还请息雷霆之怒,断不可因小事而动大刑。”

众官吏、衙役、差役、书吏一听,面有不平之色,

他,脸色更不好。

片刻,两只眼睛威严地扫了苏轼一眼,冷笑道:“法不严而信不立,何以服人?”

柔中带刚地反击:“下官当年考试,主题就是朝廷的法何以样赏、何以样罚才合理,即王法宽容与界限,还是比较明白,‘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是《春秋》之义,大人还请三思。”

绵里藏针,不卑不亢。

稍一迟疑。他,语气仍咄咄逼人:“你定要知,我等守卫的是大宋的边疆,我希望我的僚属也有军人的风范,这板子我还是要打。这事既然因你而起,当反躬自省才是。”

言毕,拂袖而去。

他,欣赏苏轼的才华,故意制造一些成长上的难题。

和而不同。都是儒家精英。

陈希亮为人内敛、低调,与开朗、豪放的苏轼,在性格和为人处事上,有些不同而已,在对个人道德操守的坚持上,并未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苏轼却敢于同他争论。

他,严格得不近人情,常对苏轼写的公文,“必涂墨改定,数往反”。

心意难平。令苏轼忍无可忍,每每与陈希亮争至面红耳赤。

北宋奇观。两人还时常对骂,一大一小,两个陕西地方官,用四川方言大开骂战。

眉山口音,苏轼只是书读得多,词汇丰富,西南官话就用得多。

四川方言中,最优雅古典的方言。

地道眉山方言难以流畅交流。

青神在乐山上游,青神话比较接近乐山口音。

青神话和眉山话,差异更大。

陈希亮带有“川普”的青神话,苏轼完全能听懂,母亲、妻子都是青神人。

一大风景。躲着围观的官吏,听得似懂非懂,云里雾里。

佯做不知。苏轼有事谒见,被拒于门外。

有一次等候接见,竟长达六个小时,弄得心中惶恐。

虽然苏轼狠狠得到一次教训,并没有就此“罢手”。

很快,又发现早上上班总是迟到。原来,平素就喜欢饮酒作赋,初为州府高官,晚上下班后,各种应酬自然很多。酒量不大,有劝就喝。晚上睡眠时间肯定不够,早上必然会迟到。

又加上中秋节,苏轼不过知州厅,就又被罚铜8斤,相当于4000文。

无可奈何。自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碰上不买账的“陈青天”。

(未完待续)

前期回顾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①:步入仕途的第一个驿站(上)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②:步入仕途的第一个驿站(下)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③:“东湖”比西湖早20年(上)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④:“东湖”比西湖早20年(下)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⑤: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上)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⑥: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下)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⑦:质朴的自然观看待天象(上)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⑧:质朴的自然观看待天象(下)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⑨:“默写并背诵全文天团”(上)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⑩:“默写并背诵全文天团”(中)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⑪:“默写并背诵全文天团”(下)

作者简介

易旭东,男,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曾在多家报纸任副总编,中央级报刊任部门负责人。发表近40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2012年辞职,从新闻“回归”到文学,闭门读史,跨文体、非虚构“纪实”历史。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