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⑬:青神乡辈比包拯更有名(下)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
易旭东
六
青神乡辈比包拯更有名(下)
挫折教育。陈希亮有意磨砺苏轼的性子,不仅安排不少公务,还时常查岗,让苏轼没有时间去“寻欢作乐”。可惜,没有领会世交长辈的良苦用心,常常郁郁不乐。
回到家里,王弗喜盈盈地从后堂出来。
他,连头也没有抬。
知书达理,料事如神,苏轼事无大小都要说讲,王弗都能拿出很好的办法。
“你觉得自己的行为有失检点之处吗?”
点了点头:“果然不差。”
“就是嘛,那天晚上我催你去,你却贪杯赏月,大概以为你目无尊长。”
贤内助。妻子王弗厮守,支持、关心。
只要有陪伴,就能盛放出美丽花海。
她,聪明、沉静的女人,有文化,他,读书,就陪着“终日不去”;他,偶有遗忘,她,能从旁提醒;他,问其他书,她,也“略皆知之”。一直陪伴。
对丈夫的关心、体贴,无微不至。
苏轼与王弗(图片来自网络)
下午,为了给丈夫解闷,王弗陪他出了角门,朝南走。
荒芜的原野。一渠清水。
两人沿着清溪,向郊外走去。
凤翔原上的春天,微尘扑扑,桃李争艳于墙隅,农夫耕作于田间,在一片葱绿的麦苗中,抹了几道金黄的菜花,蜂蝶乱舞,一派生机。
夫妻俩信步于古帝王之都的土地上。
向西望去,显赫一时的秦穆公长眠于田野的荒冢之中,峥嵘的开元寺殿宇宏伟,檐牙高啄,气象森森。遥望前面,连绵起伏的秦岭,遮住了视线,望不见山青水秀的家乡眉山、青神。
随处可见的秦砖汉瓦,朗诵不尽的诗歌华章。
苏轼与王弗(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天,凤翔府还发生了一件人人称颂陈希亮的大事。
于阗国使臣,入朝路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招待,而使者骄横无理,住了一个多月,把驿馆东西毁坏无数,无人敢说。而且,上街抢东西吃,如进入无人之境,百姓叫苦连天。
于阗国,西域古王国名,即今新疆区和田市。
“西北走廊”上。
迷雾中的美玉之邦,特产以玉石最有名。
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立都西城(今和田市巴格其乡境内的约特干遗址)。位居北方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节点,通往中亚贸易商旅的集散地,东西文化的要冲,繁荣一时。西域诸国中最早获得中原养蚕技术的国家,手工纺织发达。
古代中国内地与印度的中转站。
11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并陆续皈依了伊斯兰教。
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
使臣未到凤翔,人们就纷纷传扬,甚至,恐惶不安。
岂敢无法无天?陈希亮听后十分气愤。
使臣到了凤翔。他,给府里的官吏说:“我曾作契丹使臣的馆伴,使臣的随从也是横暴。翻译官唆使所致。将翻译官绳之以法,翻译官害怕了,使臣的随从,也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命令官吏手持府衙文书,到馆驿给于阗国使臣说:“进入我国境内,就要遵守我国的法规法令,有秋毫不如法者,陈知州定斩不饶!”
使者久闻“陈青天”的威严,亲自来府上参拜。
他,接见之后,安排在两廊下用餐,然后,派人护送出府境,无一人敢大声说一句话。
苏轼知道后,对陈希亮生出一种敬意。
电视剧《苏东坡》中,陈希亮在公堂审案(图片来自网络)
八年后的熙宁五年(1071年),在杭州通判任上,强势处理一批高丽的朝贡使者、担任押伴的使臣到杭州,乘势作威作福,提供了借鉴的“标本”。
不得不服。陈希亮的果断“出手”。
大旱饥荒,准备用官仓粮食赈灾。
一面,百姓菜色羸容,流民遍地;一面,官仓陈粮堆积如山。
凤翔的国家仓储粮可支配12年,仓官却怕朝廷怪罪,疑虑重重。
陈希亮以官职担保,开仓放粮,将12万石粮食全部借贷给百姓,百姓由此度过饥荒。
秋天,粮食丰收,百姓感激陈希亮的信任,络绎不绝地来偿还粮食。
用新粮还陈谷。官仓储粮实现以新易旧,避免了霉变风险,百姓官府两受益。
(未完待续)
前期回顾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①:步入仕途的第一个驿站(上)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②:步入仕途的第一个驿站(下)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③:“东湖”比西湖早20年(上)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④:“东湖”比西湖早20年(下)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⑤: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上)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⑥: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下)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⑦:质朴的自然观看待天象(上)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⑧:质朴的自然观看待天象(下)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⑨:“默写并背诵全文天团”(上)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⑩:“默写并背诵全文天团”(中)
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⑪:“默写并背诵全文天团”(下)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⑫:陕西凤翔:青神乡辈比包拯更有名(上)
作者简介
易旭东,男,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曾在多家报纸任副总编,中央级报刊任部门负责人。发表近40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2012年辞职,从新闻“回归”到文学,闭门读史,跨文体、非虚构“纪实”历史。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