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杜甫在成都(三)锦官城外寻丞相

作者:方志武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04 15:02:39 浏览次数: 【字体:

杜甫在成都(三)

锦官城外寻丞相

唐 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杜甫在成都万里桥边、百花潭北营建的草堂落成。一直漂泊流离的一家终于有了一处栖身之所,杜甫迎来自己一生中难得的安稳时光,便时常游览成都风物。 他游览武侯祠时,创作了感人肺腑的咏史怀古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曰“蜀相”而非“武侯祠”,可知诗人之意在人不在祠。

首联以问答起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形成了浓重的感情氛围。“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历史记载,诸葛亮颇受民众爱戴,尤其在成都地区,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诗人用一个“寻”字,巧妙刻画出其追慕先贤、虔诚造谒的执著感情。“柏森森”生动描绘出位于成都郊外的武侯祠柏树成荫、静谧肃穆的画面;同时,通过柏树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高风亮节,不禁肃然起敬。

颔联写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数只黄莺,在林叶之间飞跳穿行,发出婉转清脆的叫声。一幅色彩鲜明、音韵清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的自然画像,无限美妙地勾勒出春意盎然的武侯祠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国家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 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惆怅不已,因此 以“自春色”“空好音”借景传情,反映出 其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成都武侯祠内诸葛亮殿(来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官网)

颈联区区十四字,字字千钧重,尽诉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其出山之前,在隆中为三顾茅庐的刘备谋定统一国家之策;下句写其出山之后,辅佐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治理国家。十四个字,将人们的思绪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期,刻画出一个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一腔敬仰钦慕之情。回想当下,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四分五裂,百姓不得安居乐业,诗人忧心如焚,渴望也能有一位像诸葛亮一样的忠臣贤相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 诗人怀古伤今,在缅怀诸葛亮的同时,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忧思。

尾联惋惜诸葛亮功业未成就病死军中的历史不幸,但他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诗人不禁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诸葛亮的精神境界在此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情景交融;在内容陈述上,蕴藉深厚,叙议结合。这首诗使人余味不绝,将名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典型代表。后世的人们每每吟诵此诗,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特别是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参考: 《唐诗鉴赏辞典·蜀相》,上海辞书出版社,作者:周汝昌,文章有删改)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杜甫在成都(一) 初入成都诉悲喜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杜甫在成都(二)背郭堂成荫白茅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方志武侯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