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杜甫在成都(四)人间锦城几回闻

作者:方志武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05 15:14:38 浏览次数: 【字体:

人间锦城几回闻

杜甫初到成都时,就写下《成都府》,赞美这个城市:“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后写下《赠花卿》,称颂成都的音乐为天上才有,人间罕闻。

花卿,即唐朝武将花敬定,曾是西川节度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卿,是唐代对地位或年辈较低之人的一种客气称呼。上元二年(761年),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刺史段子章谋反,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袭击东川节度使李奂,自称梁王。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花敬定斩杀段子章,平定叛乱收复东川。在花敬定举行的一次宴会上,杜甫写下了《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此处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噌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有异曲同工之妙。“半入江风半入云”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面对如此美妙的乐曲,诗人不禁慨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奏乐漫画(来源:网络)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四川大学教授周啸天认为,将杜甫这首《赠花卿》作为赞美成都音乐的诗句来读,表明成都在唐代就是音乐之都。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祁和晖认为,杜甫的这首诗生动描绘出了唐代成都音乐繁盛、歌舞升平的景象。

然而,对于这首绝句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除了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之美妙,并无弦外之音的,还有人认为它是一首委婉的讽刺诗文。明杨慎《升庵诗话》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分析,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乐制度极为严格,对音乐的使用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史料记载,平定绵州叛乱,花敬定功不可没,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滥杀无辜,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引起百姓诸多怨愤;并且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以此来看,这首诗的主旨其实不是要描写宴会上的曲调多么优美,而是在委婉指出这位骄恣不法的武将在家宴上演奏的音乐,乃“天上之音”,是朝廷的庙堂之音,只有天子才能享受,以此讽刺花敬定僭越天子礼乐的行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其弦外之音意味深长。

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看出端倪,二词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诗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此时,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寓讽与谀,忠言不逆耳。正如清代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

(参考:《唐诗鉴赏辞典·蜀相》, 上海辞书出版社,作者:周汝昌,文章有删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方志武侯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