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杜甫在成都(五)万里桥畔一“狂夫”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08 21:04:57 浏览次数: 【字体:

杜甫在成都(五)

万里桥畔一“狂夫”

万里桥,位于成都市老南门,横跨锦江,势如饮虹,连城南通衢,又名老南门大桥。秦昭王年间(公元前256—前251年),蜀郡守李冰于二江(郫江、检江)之上应天上七星建七桥,合称“七星桥”。七桥之首名“长星桥”,长十余丈,高三丈,宽一丈五尺,为七孔石板桥。因桥下有一眼笃泉,故亦名“笃泉桥”。三国时期,蜀国费祎出使东吴,蜀相诸葛亮为其饯行于此,费祎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后“长星桥”改名为“万里桥”。

20世纪40年代的万里桥(建川博物馆提供)

杜甫客居成都时,曾在《狂夫》一诗中提到离草堂不远的万里桥:

万里桥西一草堂,

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

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

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

自笑狂夫老更狂。

此诗名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却先从居住环境写起。过万里桥不远为百花潭,这一带景致优美,杜甫在此处营建草堂。饱经战乱漂泊后有了暂且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随之舒展且旷放。

旧时的万里桥(图片来自:华西都市报)

诗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四个地名次第展现,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从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

颔联结撰极为精心,所写光景别饶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有小心爱护意味,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尽显轻柔,雨之细不言而喻。写微风细雨全从境界见出。

颔联还充分体现了作者“晚节渐于诗律细”的创作特点。两句分咏风雨,使诗句有凝练精警的“互文”之妙。第三句风中有雨,这从“净”字可以体味(雨后翠案如洗,方“净”);第四句雨中有风,这从“香”字可以会心(没有微风,是嗅不到细香的),两句中各有三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好貌)、“净”;“红”“冉冉”(渐进貌,这里指香一阵一阵地飘来)、“香”,却安置妥帖,无堆砌之感;“冉冉”“娟娟”为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

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然而与此相对的是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但故人音书断绝后,诗人一家陷入了“恒饥稚子色凄凉”的境地。

颈联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禄”“恒饥”置于句首,从声律要求看是为了粘对,从诗意看则强调“恒饥”的贫困处境,使尾联“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致有失实之感。

尾联“填沟壑”,指倒毙路旁无人收葬,意犹饿死。然而诗人却“欲填沟壑惟疏放”,虽饱经患难,但他从未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面对现实。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非但没有随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强。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杜甫还兴致勃勃地赞美“翠筿”“红蕖”等自然风光。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自己的狂放。

在杜诗中,原不乏歌咏优美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潦倒穷愁中开愁遣的名篇。而《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则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一面是“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都由“狂夫”的形象而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便会失去其为“狂夫”之所。

(参考:《唐诗鉴赏辞典·狂夫》,上海辞书出版社,作者:周啸天,文章有删改)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方志武侯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