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22):天府文化注入周秦文化(上)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
易旭东
十一
天府文化注入周秦文化(上)
内心苦闷。处处觉得不自在。
知州陈希亮对苏轼要求特别严格。
苏轼的终生好友。
陈季常,本名陈慥,号方山子,自号龙邱居士。
北宋隐士。他,轻财好义,乐于助人,一个有侠义精神的剑士,也是历史上最经典的怕老婆的人,苏轼幽默地把他妻子柳月娥的美妙声音,称为“河东狮吼”。
陈季常的父亲陈希亮作为苏轼的前辈、乡邻,对苏轼真心爱护,虽然“平生不假人以色”,但确实是“爱人以德”,面冷心热;而作为一代能吏,对苏轼则产生良好而深刻的影响。
宋仁宗崩驾后,凤翔府应付山陵修建的伐木任务繁重,工期紧张;遭遇秋季大旱,人心惶惶;朝廷催促各地,清理农户历年欠款,苏轼负责催促工作。目睹百姓涂炭生活,却无能为力。
兄弟俩写了许多有关政治的唱和诗,表达为官之道,排遣内心抑郁。
写《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对苏辙辞官致兄弟不能相见惋惜,苏辙赴商州须经过凤翔,“旅雁何时更著行”;有对弟弟辞官的赞同“著书多暇真良计,从宦无功谩去乡”;也饱含对弟弟的劝慰之情,“万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
目的明确,读书、求道、养心。
“我今废学如寒芋,久不吹之涩欲无”。
然而,各种各样的事务,使得溪堂读书事一推再推。
牢骚满腹。“人生百年寄鬓须,富贵何啻葭中莩”“下视官爵如泥淤,嗟我何为久踟蹰”。
愤懑与徘徊。“穷年弄笔衫袖乌,古人有之我愿如。终朝危坐学僧趺,闭门不出间履凫。”南溪读书,要解决出世与处世,归隐与出仕的矛盾。
心力劳瘁。第一次萌生了退隐之心。
急需休息调整,到太平宫读书的需求强烈。
三次去终南“上清太平宫”参道读经,潜心就读《道藏》。
由衷赞叹。公事之余,游览了几个属县境内的山川名胜。
游历所见。山林泉石,美不胜收,写成一首长诗,寄给苏辙。
嘉佑八年(1063年)九月,秋高气爽,景色宜人。
去年,在太平宫拜谒道士张守杲后,对道教的热情高涨。终南镇北面南溪旁的太平宫,珍藏一套御赐善本《道藏》,倾心已久,向陈希亮告假,收拾停当,便向太平宫进发。
太平宫,又名上清太平宫,唐太宗时期所建。
李世民晚年,对佛道二教发生兴趣,下诏在终南修筑宫院。整整花了三年时间。道观,屋宇巍峨,气势宏伟,唐太宗亲自题“上清太平宫”。自己也偶尔驻跸,修心养性。还御赐《道藏》一部。困为御驾亲临过的缘故,太平宫名声很大,入宋以来,当地府衙加以特殊关照,更由于那套御赐《道藏》,附近的好道人士经常来这里读书,一饱眼福。
南溪,又名田溪,今终南镇西的田峪河。
南溪,又名田溪,今终南镇西的田峪河(图片来自网络)
山溪清幽,水源出自终南山,两岸竹林茂密,风景幽奇。
来到南溪河边,行走之间,忽然发现一根竹子上刻有文字,仔细辩认原来是两首小诗。
湖上萧萧疏雨过,山头霭霭暮云横。
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
谁谓洪湖居,而为虎豹宅?
焚山岂不能,爱此千竿碧。
竹子上的字,苏轼的笔迹,又惊又喜。
感叹不已。去年九月,去太平宫读书时,暑热已尽,附近的水塘里荷花已败,荷叶凋零,顺手在竹子上题写《题南溪竹上》。一年过去,故地重游,随着竹子的生长,字迹变大了。
闭门危坐,精心阅读道家典籍后,解开心里的谜团。
“早晚期卜筑,终以卧斯侧”句,想将家安在南溪,终生与溪堂为邻。
潜心于《道藏》,收获颇多。
作有一首读《道藏》诗。
前半部分,描写《道藏》的精美,以见十分珍贵;后半部分,自己阅读的体会。
他,并非醇儒,只读儒家经典,不及其余。
对照道藏,虚心检查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心闲反自照,皎皎如芙蕖。”在官场上奔波了两年多,还能守身如莲,出污泥而不染,道家的修炼,得道升天等,想长寿不切实际。
摒除杂念。用宁寂虚无的意境去感知世界,才能应对宇宙万物,得到真谛。
提醒自己。道家养心,当如未开的莲花,注重的是内心的休养,归隐就要保持自身纯洁,出世则要兼济天下,一切均需提高个人修养。悟出了涵养心斋对于悟道的重要性。
南溪读书,奠定了思想和道德的根基。
(未完待续)
前期回顾
作者简介
易旭东,男,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曾在多家报纸任副总编,中央级报刊任部门负责人。发表近40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2012年辞职,从新闻“回归”到文学,闭门读史,跨文体、非虚构“纪实”历史。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