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刁觉民 ‖ 金堂县五凤古镇关圣宫之谜

作者:刁觉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13 16:50:26 浏览次数: 【字体:

金堂县五凤古镇关圣宫之谜

刁觉民

众所周知,关圣宫是陕西人修建的会馆,馆内敬奉、祭祀的是义薄云天的关二爷关羽。然而,四川省金堂县五凤古镇的陕西会馆关圣宫则不尽然,它不仅是陕西人的会馆,也是“湖广”人的会馆。馆内不仅敬奉、祭祀关羽,也祭祀大禹王、崇拜孔子,还祈求观音,整个会馆儒、释、道皆有。

不仅如此,还有会馆门前石阶“左宽右窄”的设计、正殿的铁铸对联和“异形”的书写方式等等,如谜一样让人琢磨不透。而这些奇异现象一直让世人迷茫,有的似是而非,百思不得其解,还有的引起社会关注。

2004年秋天,因工作原因,我调到五凤古镇,正值中国乡土建筑研究著名学者、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季富政先生在五凤古镇深入考察期。在此其间,我及一些同仁有幸亲耳聆听季教授教诲,承蒙指导和答疑解惑,一些谜底被揭开。但是,仍有一些奇特现象还需还原历史,做进一步考证,给世人一个“说法”。

关圣宫

三百年前的关圣宫何人所建

新世纪之初,季富政教授为关圣宫有过这样的阐释:始建于清康熙(1662-1722)年间的五凤古镇陕西会馆关圣宫是迄今为止“西南地区保存最好最大的一个武庙。”而且,这种馆中有馆的会馆属“全国唯一”。

在此之前,关于关圣宫为谁人所建,却一直是一个谜,三百年来争论不休,各执一词:认为关圣宫是入五凤的陕西人所建的,是因全国多处关圣宫均为陕西会馆,《金堂县志》亦谓如此;认为是湖广人建的,是以关圣宫大门上的第一幅对联是原禹王宫的对联,即“神为万国九州主,人自三湘七泽来”,而落款有“楚省弟子述”及“禹王会”之碑文为证,因为楚、湘又代指旧时的湖南湖北,所以,关圣宫又疑为“湖广”人所建。

关圣宫究竟是谁人所建?不仅让世人疑惑,也曾一度让我们产生种种猜想。

关圣宫,俗称关帝庙,又叫陕西会馆,位于玉凤街尾,背倚玉凤山,面临黄水河,河对岸是南华宫。该庙占地约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方形二层石木结构,居高临下,高大雄伟、庄严肃穆。最北端的正殿供奉着关羽关平周仓等牌位,最南端中央为戏台,戏台下是正大门通道,过通道下是数拾级台阶即为气势恢弘的山门。戏台两端及东西厢房(耳楼)为二层设计,窗台、栏杆、樯体均为木质结构。整个庙宇布局,洋洋大观;正殿气派肃穆,廊柱粗壮威严,殿内宝顶映日,翘角企天;戏台藻井彩绘及台沿木雕制作精美,耳楼窗栏雕镂技艺精湛。

关圣宫内景

在关圣宫正殿西侧,有一处完整的四合院落,面积约200平方米,建筑制作及细部装饰极为精致,有独立大门,西面山墙疑似徽派风格的风火墙,气势逼人。据院内一通碑文记载,此院落应是湖南、湖北移民修建的湖广会馆禹王宫,馆内供奉着大禹王神位。

刚到五凤时,我也是一头雾水,心怀疑虑。在走访老人、访寻社会贤达后,得到的答案同样是模棱两可。这段时间,正遇季富政教授为古镇古建做规划,空余之时有幸与季教授交流并请教。由于季教授的课题研究要经常带学生来五凤,前后长达十余年,我也有机会经常随他考察,并不时地提出心中的疑问和听他亲自赐教。

关圣宫外景图

季教授说,明末清初,两湖两广的移民来到五凤,他们用辛劳建起了湖广会馆禹王宫,随之而来的陕西移民也大批涌入五凤。后来的陕西移民实力渐渐超过湖广商人,并垄断了井盐和白糖贸易。富裕后的陕西人四处选址修建自己的会馆,他们看中了禹王宫附近的空地,便与其商议,买下禹王宫周围的空地,进行规划、设计、修建,将禹王宫纳为陕西会馆关圣宫。双方商议,建成后的陕西会馆关圣宫门楼、戏楼、正殿为共有,湖广人用西面,陕西人用东面,大殿作为公用供奉各自的神灵:大禹王和关圣帝。而这种大会馆套小会馆的格局被季教授称为“会馆一奇”。

他说,“五凤关圣宫,是陕西人的骄傲,也是湖广人的骄傲,更是五凤人的骄傲,因为它充分体现了老祖宗们的智慧和和谐共处的胸怀。”(《一隅山江出五凤》,光明日报出版社)在五凤七大会馆中,陕西会馆关圣宫是一种独特现象,即成为陕西人和湖广人携手共建的会馆。这种合建现象,体现了当时五凤人的思想,把“异乡当故乡”,充分展现了“这方人”的旷达与包容,展示了“五凤人”生意场是对手,生活中是朋友的博大胸怀。

关圣宫戏台

山门石阶为何“左宽右窄”

“我们不能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在与季教授的接触和交流中,常常听到他这样说。考察古镇、考证古建,一定要走进历史,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来观察古代建筑、格局和表象,合建的陕西会馆是这样,山门的四十二级台阶也是这样。

季教授说,对于关圣宫山门那“左宽右窄”的梯步,那形似人字一撇的台阶,无论谁到此都会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偏向一边的台阶是原来就如此,还是后来为之?为何要这样设计?

这些疑问又一次引起我的注意。

左宽右窄的台阶

我常常独自徘徊于此,也经常与古镇的老人拾级而上,总想在惯常的思维中理出头绪,但终不得解。我也登上关圣宫的门楼,尚义广场、青凤街、南华宫、移民广场以及尚义廊桥尽收眼底。蜿蜒的黄水河环绕其间,溪水静静地在玉凤街、金凤街与青凤街之间流淌,缓缓东去,将古镇勾勒出一幅天然的阴阳太极图。

五凤溪是成都唯一的山地古镇,也是离成都最近的水陆码头,因水而生,因码头而兴。镇内的五座山岗在沱江与黄水河交汇处,形成了一处背山面水(“五山攒集,两水交汇”)的基本格局,正所谓“山来水回,富贵而财”的风水宝地。季教授认为,这是万物精华的“气”的凝结点,也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福地。因此,“湖广填四川”期间,继湖广、秦晋、闽赣等地移民相继来到五凤后,广东人也纷纷移居于此。他们同样也需谋划、修建会馆。

由于入凤较晚,广东人只能选择青凤街靠近黄水河的尾端谋划修建会馆。而在其坐向上就会权衡利弊,绞尽脑汁,修成后的会馆将与关圣宫隔河相望。如果南华宫也与关圣宫一样坐北朝南,那么南华宫就背对关圣宫,这样的选择是对关圣宫的“大不敬”;而坐南朝北大门相对,似乎又不合风水,存在“相冲”和分庭抗礼的顾虑;坐西向东又因青凤山东高西低,背临黄水河,不但财路受阻又遭“冷水洗背”,是其大忌;故而“求其次”坐东向西,既顺应了地势又符合“风水”理论,大门向东不仅吸收滚滚而来(涓涓的黄水河长流不息)的财源,还“聚气集财”。

于是,广东人在精心规划后也修起了会馆南华宫。南华宫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其格局与关圣宫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坐东向西和更加细腻、繁复的建筑风格,馆内祀奉南华老祖。由于南华宫滚滚的财源,不仅是旧时广东移民共叙乡愁的地方,也是商贾洽谈生意、大宗物资交易的场所,故有民谣“南华宫满地金银”之说。

在季教授讲解中,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关圣宫的台阶“左宽右窄”的设计,既符合聚气集财的功能,又避免两个会馆“对冲”的顾虑,还构建了一方社会的和谐共生。

这对于我在以后的古镇研究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这里的一切空间生成皆由地形定选址。季教授将它归纳在《一隅山江出五凤》一书之中:五凤溪“公私建筑纷纷以山以水为依据,全由地形主宰,似乎不遗余力追求风水相地,哪怕风水选址要素不甚周全,也要找个说法。”

关圣宫正殿

铁铸对联究竟写的啥字

除了追求风水、选址要素以及构思奇巧的设计,五凤先民更注重文化要素,不仅反映在建筑上,还体现在悬挂于古建内的牌匾和对联。

关圣宫正殿廊柱上保存着三副对联,最外的对联是楷书阴文书写,上款“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备尝未了平生事业”(圣帝降笔题),下款“志存一统佐熙朝降魔伏虏威灵丕振祗完当日精忠”(楚省弟子述)。中间一幅为阴文行书对联“神圣武文晋(留)浩气,君臣兄弟率(卒)天真”,此两幅对联,字迹清晰,辨识基本清楚。对联所表达的是讴歌关公赫赫战功,赞扬他仁、信、忠、勇的美德。而关键的一幅是正殿大门两边这幅对联,资料上记载、辨认的是“当蜀魏吴鼎峙□□□,历粤闽楚□□□□□”。(见图,□代表未辨识的字)此幅对联铁铸阳文镶嵌于石柱上,文字古朴,似篆非篆,而且,笔画精细不一,行笔无序。

上 联

每当来宾问及或解说至此联时,我们都非常尴尬。我也曾多次求助于文字工作者或来此参观的专家学者辨认,还广发英雄帖请人辨认,但均无人识得此联。2013年通过媒体发文求助,仍然未果。因此,对于这幅古联一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6年,金堂作家、楹联爱好者钟方林先生通过邮件并附对联照片致《人民日报》总编室,得到了杨立新老师的鼎力相助。

杨立新老师收到求助信,认真辨析古联后,很谦逊地说“试解此谜”。

他在《试解历史文化名镇五凤镇古谜联》一文中这样写到:看上联,前五字应为“当蜀魏吴鼎峙”正确,后二字为“公室”,当无疑义。其中“公室”意指国家政权。关键是第六字——存。此字下为“子”,上面像是一个“大”字。钟方林先生认为是个“孛”字,但杨老师看“孛”的篆书——,两边并不连接,且与联意不合。

因此,他判断可能是个“存”字。他说《说文解字》称:“存,恤问也。从子,才声。”其籀文为,由(才)和(子)构成。至于的右边为何拉长为圆弧,可能是书写者出于美观考量,也可能确有所本,恕本人孤陋寡闻,并未见过。

这样,上联即为:当蜀魏吴鼎峙存公室。是说关羽在三国鼎立的情况下,为保存蜀国政权而竭尽全力。

资料记载下联的内容辨识却只正确第一个字:“历”。杨立新老师在文中继续解析下联:下联难认字最多,有4个,但基本都可以破解。首字为“历”,第三字像是个“国”字,五、六、七字分别为“各”“宫”“享”。第二字即遇上“拦路虎”——朝。此字由三部分构成,上部为一横一竖(屮,小草),中间为“日”“月”,上部也是一横一竖(屮)——表示太阳刚刚升起、月亮尚未落下,是个“朝”字。书写者有意缩小“月”,与“日”组合成“明”,将左右结构的“朝”变成上中下结构。野,第四字,有人断为“楚”字,非也(“楚”篆书下为“足”)。此字上“林”下“土”,为“埜”。《玉篇·土部》:“埜,古文野。”我们看《六书通》收录的古篆字“野”:

八、九两字(“祀”和“禋”)均属改变汉字结构用法,故合而论之。第八字为“祀”,变左右结构为上下结构。在古代,一些左右结构的汉字通常可以写成上下结构。杨老师还举例很多(如:峰—峯、概—槩、胸—胷、期—朞等)变左右结构为上下结构的字来说明古人的用法。

第九字为“禋”(yīn),也是变左右结构为上下结构,因是篆书,故上面的“”成半包围之势。“禋”是指古代烧柴升烟以祭天的仪式,常与“祀”连用。如明皇甫汸诗《釐庙制》:“典礼成,四海谧。享祀禋,九庙翼。”

这样下联即为:历朝国野各宫享祀禋,是说关公神像遍及朝、国、野各宫,永享祭祀。

“朝国野”与上联“蜀魏吴”相对。“朝”指朝廷,“国”指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野”指距城百里以外之地,也就是说,不管朝廷、官府还是民间,都祭祀关公。杨老师还举例说,据朱启钤先生考证,北京中山公园(明清两代的社稷坛)曾有一座关帝庙,供神像6尊,关云长面西坐在中央,周仓站在近侧,下边侍立左右的是其部将关平、赵累、王莆、廖化。

最后,杨老师还就关圣宫古谜联,特别告诫今人说,古人书写者有爱写古文奇字、用字刻意追求深奥怪癖的心理特点,是否“与后人作文字猜谜游戏,有意考倒天下人”,故有“炫耀学问”之嫌。

下 联

“一曲阳春请君侧听,千秋古调独处传神。”(关圣宫戏台对联)无论是季教授的答疑解惑,还是杨老师的辨认古联,关圣宫确实如谜一般存在。正如季富政教授所说,那“是一部乡土大书,也是一部天书,有的可读懂,有的茫然,有的独出心裁,有的莫名其妙,有的霸道,有的谦逊……”关圣宫至今还流传“大刀显圣”的民谣和近年来发生“死而复生”和“无师自通”的现象,是否就是所谓的“莫名其妙”,我们期待当今有识之士前来揭谜。

庚子仲秋于金堂

作者简介

刁觉民,四川省金堂县人,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理事,成都市历史学会会员,金堂文史委特邀研究员,《天府边城·五凤溪》报执行主编。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现代艺术》《巴蜀史志》等报刊及四川省情网、方志四川等网站及新媒体。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刁觉民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