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郝玲玲 ‖ 清河古镇建筑群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4期
清河古镇建筑群
郝玲玲
始建于秦汉时期的大竹县清河古镇,有一个极雅致的名字——清场雅镇。
如今,这四个行书大字镶在清河古镇的欧式门楼上,门楼旁还有福、禄、寿、禧等中国传统吉祥字符,粉白的西式墙体和东方式青瓦浑然一体,雍容气息的雅致带着岁月的痕迹扑面而来。
清河古镇南门(郝玲玲 供图)
古镇有一条中西合璧、造型独特的老街,几百根 古希腊式圆柱纵向延伸,支撑着左右两条380 米骑楼式通廊,形成一条前街后屋、景观奇特的商业街市。这是西南地区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中西混 搭建筑群,被誉为“国外没有、国内少有、四川仅有”。令人诧异的是,这条已有90 多年历史的老街,既不是出自洋人之手,也不是著名建筑师所为,而是由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范绍增修建。
提起范绍增,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但说起20 世纪90 年代一部诙谐川味电视剧《傻儿师长》中的男主角范哈儿(哈儿是四川方言傻瓜之意),相信很多人会对这个泼皮无赖,靠混迹于江湖、黑道起家的四川军阀有所印象。范哈儿的原型就是范绍增,一个旧时代左右逢源、亦正亦邪的草莽英雄。
范绍增,四川省大竹县清河镇人,绰号范哈儿,著名爱国抗日名将、国民党起义将领。范哈儿生性耿直,自幼对江湖豪侠、劫富济贫心向往之。13岁因伤人离家出走,进入“袍哥”,参加过起义讨袁,围剿过红军,抗击过日寇,与杜月笙拜过把子,在杨森、刘湘等军阀部队中先后担任过营长、团长、师长、军长和司令等职务。他在川军27集团军88 军任军长期间,屡次击败日军并获表彰,后被蒋介石任命为第 10集团军副总司令。解放时他弃暗投明,在渠县三汇镇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第50 军高参、河南省体委副主任等职务,1977 年在郑州病逝,终年83 岁。
范绍增夫妇合影(图片来源:重庆商报)
1931年,范绍增升任团长衣锦还乡,想为家乡百姓做点好事。因他当年被上海外滩西式建筑所倾倒,于是带回设计图纸,联合当地乡绅共同捐资,结合希腊建筑风格,建成这条中西合璧的长街。
古镇的整个建筑群仿西式,南曲北直,呈L 形布局,圆柱上下两层通廊砖木结构。L形布局有一个典故,据说街道最初建成时取直线,经常遭遇火灾, 风水先生说要建成“卧牛型”才利于防火,于是人们将街道南端(牛头处)向着河水,呈牛饮水之势,此后这里再也没发生过火灾。
镇街全长418米,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建筑群一楼一底两层楼房,通高9.40米、面阔5.14米,共150间。街道两旁均有上下2.25米宽的通廊,各有排列一致的108根仿希腊式砖砌花头圆柱。在底层和二层楼间隔处的圆柱中部,装饰浅浮雕开窗式《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名著人物,配走兽、花鸟鱼虫等图案,圆柱顶部饰有雕花。底层和二层弧形拱顶部,均饰有各种不同浅浮雕、镂空、堆塑、刻划技法的残枝花草、回连纹、云纹、几何纹、竹节纹等纹饰,品类繁多,手法多样,做工精细,栩栩如生。
这是一条女人街,二楼装有木栏和木窗,屋内以木墙和雕花木窗间隔,全为木板楼面。楼下长廊是男人们赶集的地方,楼上相同位置是女人的“话坊”。缠足的女人们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清规戒律下,有了专 门的场所,女人们的欢声笑语便透过这些窗棂与信鸽的瓴毛在天空飞翔开来。90年前的中国乡村,在男女有别的礼教之下,女人们有了专门赶集的场所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范哈儿把古希腊恢宏的建筑风格与传统的川东民宅拼接起来,形成西南独特的仿古建筑群,当地人俗称它为哈儿街。每逢集日,前来赶场购物休闲的人们络绎不绝。
乱世中,这一带难得的安宁。因为距哈儿街1公里处的哨楼湾,是范绍增的驻军地,相传也是建文帝的避难所。哨楼湾是存留在川东地区为数不多的老宅之一,典型的大户人家建筑式样,一楼一底,当地人习惯称其为“走马转个楼”。
哨楼湾哨楼 (郝玲玲 供图)
哨楼湾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文实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公开反叛,率军南下,号称“靖难”之师,史称“靖难之变”。相传,建文四年(1402),朱允文被朱棣所逐逃出皇宫经江浙入川,至大竹县清河镇哨楼湾处隐居近30载。他在此处修建房屋,形成3道山墙、3处石阶、3口古井,寓意“三三得九、九九归一”;屋墙、屋顶均饰有“龙凤呈祥”等宫廷图案,意欲重登皇位,再统大明江山。
后来,范绍增在此驻军,将哨楼湾宅院作为军事用地,在宅院右上方修建集放哨瞭望防御功能于一体的6层哨楼,并将建文帝“泪滴成泉”的3口古井分别命名为“天恩”“地福”“人寿”。
“文化大革命”期间哨楼被毁,后当地政府对山墙和院落进行恢复重建,并在哨楼内设置展厅,介绍当地文史。展厅共6 层,1楼恩泉商品展,2 楼民俗摄影展,3 楼文物资料展,4 楼书画作品展,5 楼休闲厅,6 楼观光。
哨楼湾风火墙 (郝玲玲 供图)
3楼的文物资料展中有一处叫“袍哥文化展厅”,主要讲述袍哥文化。袍哥文化是特定环境下的特殊产物。袍哥与青帮、洪帮是旧社会三大帮会组织之一,以“仁、义、礼、智、信”5字设立堂口以区分级别和辈分,有专门的行话与手势,上接成都下达重庆,都以 行话手势相识相交、论资排辈、拉帮结伙。袍哥的一系列接头语,不翻译绝对听不懂:比如“天棒”,是说某人不计后果鲁莽行事;“抽底火”是说揭人老底或背后袭击;“绷劲仗”指虚张声势;“捡脚子”指处理别人整得很复杂的事情;“扎起”指两肋插刀帮忙;“跑滩”指伤人或结仇后跑到外地躲灾避难……有的话语现在在四川重庆民间依然使用,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四川方言。当地人都会讲述范绍增奉命出川抗日的战前动员会,他说的话极为简单:“兄弟伙!蒋总裁来电,要我们上前线打鬼子,要给老子扎起,不要搞勾(丧命之意)了,明天就出发!”这里的很多事很多人都会带着这位传奇人物的身影,墙上的壁画和民众的故事会让你体会到一个军人风云与时代的硝烟。
哨楼湾的酒席叫作“袍哥宴”,也称为“江湖宴”。在大坝子里,露天摆上大桌子长椅子,所用碗具都是 土碗,每桌上菜九大碗。“袍哥宴”的宗旨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没有这个实力可不要轻易上桌。端茶送水的堂倌与婢女全是20世纪的装束,恍然如梦。
大竹是中国苎麻的主要产区之一,纺织苎麻的历史已有1000 多年,如今在哨楼湾,还可以看到这一手工传统工艺。每年端午节前,村民们把成熟的苎麻收割回来,经过传统工艺加工处理,纺制成各种生活用品。大竹的苎麻和竹子还可以做成纸,故宫博物院中韩滉的《五牛图》所用纸,就是这种纸。如果在端午节前来哨楼湾,你会看到收割回来的苎麻泡着水放在院坝里,妇人们用夹在拇指和食指上的铁夹,剥离苎麻的皮衣。麻瓤拴成一个花结,整齐地码放在竹编大簸箕里。周边散放出苎麻被水浸泡后浓烈而又清润的气息。老婆婆坐在坝子边缘慢条斯理地纺着麻线,院落里弥漫着薰蚊艾草的烟气。
哨楼湾坝子里打麻 (郝玲玲 供图)
站在哨楼湾,看着高高的山墙, 即使在阳光灿烂的正午,也能感受到它所沉积的沧桑。傍晚时分的宁静,让它显得越加悲悯。青石墙基风化,那是没法修复的时间,无声地层叠着过去;石头的斑驳和木头的腐朽,都透出时间本来的寒冷。对于旧物古迹,要保留它的温度和姿态,一直都很艰难。
独特仿古四合院的哨楼湾、威武矗立的哨楼与中西合璧的“哈儿街”,共同展示了清河古镇原有的历史风貌。
清河古镇曾经的辉煌,离不开范绍增奠定的基础,他本人也在关键历史时刻,做出了正确选择。1949年12月,原国防部川东挺进军总指挥范绍增,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感召下,率领其部队宣布起义,开始新的人生。
民国时期,位于成都、重庆等大城市的达官贵人公馆,多为“哈儿街” 风格建筑,但它们都在历史长河里慢慢湮没,有的在战火中被毁坏,有的默默消失于旧城改造中。清河古镇留存着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成为那个时代的孑遗!鉴于它较好地保存了川东民国时期建筑独特、中西合璧的商街样式,为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时代痕迹,2002 年12 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哈儿街”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古建筑保护群体,清河镇也被批准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古镇。
如今,清河古镇的作用虽远不像范哈儿时期那么重要,但它仍 不失为川东独特的古镇商街。街道两旁大多是茶馆,是人们悠闲享受闲适时光的大好去处。年过花甲的老人是茶馆常客,晒着暖阳, 看街上人来人往。每逢集日,附近村民们都各自携带不同的特色产 品前来买卖交易,各色小吃摆满街头。端午节前,用竹笋叶包的粽 子清香可口。
哈儿锅盔 (郝玲玲 供图)
行走于清河古镇,时间会过得很慢、很慢。在光影交汇中,恍然又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时光在清河古镇中镌刻下痕迹,让这座古镇见证着繁华与沧桑的往昔岁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郝玲玲(四川省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