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走开拓创新路子 做“地方历史文化菜”

作者:孙学元(四川省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21 21:29:31 浏览次数: 【字体:

走开拓创新路子 做“地方历史文化菜”

——从《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图志》说起

孙学元

经凉山州新闻出版部门批准,2020年3月,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的《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图志》一书,内部出版发行。

《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图志》一书,由彝族毕摩文化概述和图片、毕摩经书、毕摩法器、毕摩造型艺术、毕摩绘画、毕摩仪式、毕摩表演、毕摩文化研究等部分构成,其中图片部分,采用160多张图片,真实、全面、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现状特点、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等。

《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图志》

美姑县位于大凉山腹心地带,四周高山环绕,层峦叠嶂,分别被马边、峨边、雷波、昭觉、越西、甘洛彝族聚居县包围,彝族人口占98%以上。封闭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单一的民族成分,落后的经济和社会事业,使得外来文化对这里的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和冲击相对微弱,至今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独特、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有名的“熊猫之乡”“南红玛瑙之乡”“会盟之都”“美女之乡”“摔跤之乡”“毕典之乡”“毕摩文化之乡”“毕典之乡”和“毕圣故里”。特别是这里的彝族毕摩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亮点独特,魅力非凡,引人瞩目。据了解,这儿是毕摩人数最多、毕摩法具最齐、毕摩经书最丰富、毕摩作法水平最高的地方,素有“毕摩源头在硕诺”的说法,是彝学界公认的“毕摩文化之乡”。2004年6月,美姑县被凉山州文化局授予“彝族毕摩文化之乡”称号。2010年3月,美姑县彝族“毕摩文献”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4年12月,美姑县彝族“毕摩音乐”“毕摩绘画”“尼木措毕祭祀”成功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晨雾中美丽的美姑县城(李焰川摄)

彝族毕摩文化作为开启彝族传统文化的“金钥匙”,倍受各地有识之士青睐,由于它的“活态性”,常常被人们誉为是“彝族传统民间文化的宝库”,是“史前文化活基因库”。尽管美姑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传承、发展彝族毕摩文化,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外来文化强烈冲击,毕摩这一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毕摩文化自然也面临着巨大冲击。我曾和洁松同志作过调查,并撰写过资政报告《传承彝族毕摩文化 打造彝族文化大县——试谈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及发展》。目前全县彝族毕摩文化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彝族毕摩传承人数量急剧锐减。老一代毕摩的不断辞世使毕摩数量减少,新一代毕摩传承人中部分人主动放弃毕摩身份,使毕摩群体缺少补充而在总量上呈现锐减趋势。二是彝族毕摩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实实在在地存在部分毕摩不顾传统毕摩规范,违反毕摩职业道德规范现象。有毕摩拖延约请的,有毕摩炫耀报酬的,有毕摩嫌报酬过低在作法时简化程序和内容的。三是彝族毕摩文献与毕仪的缺失。毕摩文献在民主改革时期和“文化大革命”中大量被毁。近年来,不断有县外、州外、省外甚至国外的收藏家、学者前来高价收购珍贵的毕摩文献及稀有的毕摩文物,也直接造成毕摩文献、文物的大量流失。加之,由于天长地久,民间保管不善,部分存在于民间的毕摩文献破损严重,难以修复。文献的缺失直接导致毕仪的缺失。

美姑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复合的灵魂,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经籍则不但是研究古代彝族政治、经济、哲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伦理、天文、地理、历算、医学、农学等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也是民族学、民俗学、古文化学、古文字学、宗教学、神话学等极其宝贵的资料。如何进一步传承、保护和发展彝族毕摩文化,不仅是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一家的职责,而且更应是包括宣传、政研、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教育、卫生、史志、档案、文联、文物等部门在内的职责。因此,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和广大史志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彝族毕摩文化的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论述了包括“文化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史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四川省《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以及《美姑县地方史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2018年起,美姑县史志办经两年时间,通过美姑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李焰川、美姑县委党校副校长、县摄影家协会主席阿牛史日和县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吉尔拉格等的共同努力,编纂、审定完成了《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图志》。

该《图志》的出版发行,对于保护、传承、研究、发展和开发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文化大县,增强地方民族文化自信,都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图志》目录

作为该《图志》主编,在编纂过程中有两点体会。

第一,史志工作者要具有创新精神,史志工作必须走开拓创新之路。

近年来,美姑县地方史志工作围绕全县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和服从于全县脱贫攻坚等大局,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我体会,史志工作者一定要具有创新精神,史志工作也必须走开拓创新之路,打破常规思维,积极主动作为,方能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2012年以来,美姑县史志办在做好史志常规工作的前提下,先后组织编纂出版了《美姑县志(1991—2009)》《美姑县军事志》《美姑县教育志》《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管理志》《美姑大风顶图志》《中国共产党美姑县代表大会文献选编》《美姑县人民代表大会文献〈政府工作报告〉选编》《中国共产党美姑县历史大事记》、地情文集《青青美姑河》、地方经济社会研究文集《美姑县域经济发展探索》、地情散文随笔文集《苦干的大旗呼啦啦》和地方民族文化图志《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图志》。

同时,克服地域封闭,开门编史修志。美姑县史志办与乐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乐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对接,联合编纂出版发行记录乐山市对口帮扶美姑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同行•乐山市对口帮扶美姑县图鉴》。

第二,史志工作要打好“地方历史文化牌”,做活“地方历史文化菜”。

这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为实践所证实。因为这些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全国史志工作走在前列的先进县市,无一不是在打“地方历史文化牌”、做“地方历史文化菜”上下功夫的。如前所述,美姑县的“地方历史文化牌”就是“熊猫”“南红玛瑙”“会盟”“美女”“摔跤”“毕典”“毕摩文化”等。美姑县史志工作只有下硬功夫、下深功夫探索、创新,在量、形、色、香、味上把这些“地方历史文化菜”做实、做活、做细,才能不断打造地方史志工作的亮点、看点,不断推动地方史志工作走上新台阶。

近年来,美姑县史志办在打好“地方历史文化牌”、做活“地方历史文化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比如,在组织编纂《美姑年鉴(2018)》时,就有意识地在彩图中设置了“特农产品”专版,使用10张精美的特色农产品图片,组成一大板块。在文字方面,在“农业农村工作”中,专门设置“特农产品”“中药材”条目,全面记述美姑县荞麦、核桃等16种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产地、种植方法、营养价值等和贝母、天麻、党参等13种地方中药材的产地、产量、药用价值等。

又如,笔者下功夫采访、研究、撰写的地方民族文化散文《彝风浩荡——美姑县城见闻》《》《美姑彝族洒具》《》《探访美姑最后的瓦板房:秘境家园四吉季》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有关的通讯《》《》等先后在《美姑宣传》《凉山日报》及“方志四川”等媒体发表。笔者还与美姑县档案局副局长彭杰合作采访、撰写了地方民族文化特稿《》《》,先后在《凉山日报》《巴蜀史志》杂志和“方志四川”等媒体发表。这些“地方历史文化菜”,由于做得及时、鲜活、生动、有味,成功推出后,很快就被其他媒体转载。这对于宣传、保护、传承、发展地方民族历史文化,产生了极为良好的社会效果。

当然,笔者深知这些工作与发达地区史志部门的工作相比,显然还存有很大差距,因此更应奋起直追,砥砺前行。

美姑县史志办组织职工在依果觉乡古拖村调研、收集传统历史文化资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孙学元(四川省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