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25):仕途的第一个“导师”(下)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23 15:28:38 浏览次数: 【字体: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

易旭东

十二

仕途的第一个“导师”(下)

心仪已久。父亲苏洵十分倾慕文同的画德人品,常常向苏轼、苏辙赞扬文同的高风亮节,家中更是珍藏着文同的墨竹画。他,自称为文同的“从表弟”,表示一种亲密、亲切。

北宋 文同《墨竹图》(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同是诗人、画家,还是极爱饮茶的“茶君子”。

在成都邛崃任通判时,得到友人寄赠的蒙顶新茶,恰好又得到“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泉水,欣喜万分,“一啜咽云津”“羽翼要腾身”,作《谢人寄蒙顶茶》一诗,记叙此事。

文同钟情于寺庙中的壁画,苏轼自然当导游。

开元寺、普门寺,完整保存着王维、吴道子的绘画。

追求“道”法自然。文同特别推崇王维的写意画法,认为绘画的最高境界表现在于超越事物的具体形象之外。仔细地鉴赏,为苏轼讲解画中妙趣。

深受启发。写诗《王维吴道子画》,称赞王维“维摩得之于像外”,如同飞鸟脱离樊笼超脱于行迹之外;吴道子“笔所未到气已吞”,虽然精妙绝伦,但只是一个顶级的画工。

【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他,还将临摹好的王维、吴道子的壁画, 作为任官期间的重要收获,送往开封,请父亲和弟弟欣赏评价。并作为一大奇观,悬于堂中,引以为荣,“画师不复写名姓,皆云道子口所传”。

元宵之夜,秉烛观摹。

他,喜欢画枯木、怪石、墨竹,受文同的影响。受益匪浅。苏辙后来回忆:“予兄子瞻尝从事扶凤,开元寺多古画,而子瞻少好画,往往匹马入寺,循壁终日。”

苏轼《枯木怪石图》(图片来自网络)

几日相聚,依依不舍地道别。

文同又急匆匆地踏上了路途。

“一见而识吾妙处”。

不久,苏轼观赏文同留下的墨竹画,写下《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序》。

喜结忘年之交。开始相知相惜的深厚情谊。

后来与文同,创立文人画“湖州画”。

直率,更让陈希亮得罪了不少同僚。

治平元年(1064年),宋英宗即位。

因喝邻州送来的公酒,请求辞职,被贬为太常少卿。

名声扫地。纵使一向自忖清风明月,并不在意,也首次感觉到背后寒光。

他,认为有个强盗依法当处死,可同僚却统统反对。后来,强盗杀死守卫逃跑,便将从前的议论交给朝廷,朝廷裁定他的意见是正确。同僚官员纷纷恐惧,要借事来中伤。

已过了花甲之年。

官场风气。州县官员喜欢用酒来互相赠送,按规定不许可。

古往今来,“守规矩”三字,始终是官场要义。

古代十分关注官员的言行举止,不准“干部”搞“潜规则”。譬如饮酒,中国有几千年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但官员也不能随便“公款吃喝”,否则就会触犯法律、丢官降职。

北宋规定,公酒必须上交,严禁私自饮用。

他,曾用“凤翔橐泉”酒赠送给贫寒的游士,随后又说:“这也是私用公物。”尽管用自家财产来赔偿公酒酒钱。良心上仍然过不去。“微腐败”,还是上书弹劾自己,坚持请求辞职。

官场宿命。已经认清一生追逐的清廉官场,终究是一场桃花源的梦。

他,去职后的闲居生涯,也是一种痛苦,已处于人生、事业中退无可退的最后终点。一生好著书,只得重拾《易经》,克服自己的孤寂与悲伤。

在“推演”过程中,一次曾梦见有异人告诉,年寿64岁。

果不其然。治平二年(1065年)去世,终年64岁。

《宋史》称:“为政严而不残,不愧为清官良吏。”

获追封为工部侍郎。有《陈希亮文集》10卷、《制器尚象论》等。

瞬间中的一生,不过是一粒沙中的世界。

距王安石“变法”还有三年,终是无缘得见朝野上下的再次风起云涌。

“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诛。然出于仁恕,故严而不残。”《宋史》对陈希亮的评价。

短短两三句,一生的写照。

对陈希亮,苏轼怀有极高的敬意。

仕途的第一个“导师”。

分手后,更回味出正直挚诚,路有颂声。

多年后,众人夸奖苏轼政声卓著,吏能多有时,回答道:“于欧阳公及陈公弼处学来。”

与友人聊天时,也是推崇备至:“吾蜀前辈有吏能者,唯何圣从、陈公弼二人而已……”

20年后,元丰六年(1083年),担心事迹失传,破例写下《陈公弼传》。

他,已经47岁了,在历经仕途坎坷、人生风雨之后,自然理解了陈希亮的良苦用心,看清了一个高尚之人的珍贵品质,写道:“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颜色,已而悔之”,表达了深深敬意。

元佑六年(1091年),陈希亮去世14年后,经历了大落大起,已经56岁,偶然读到史学家范镇当年为陈希亮作的墓志,由衷感佩。担心事迹“古之遗直”,随着时光流逝,不为后人所知,苏轼参照范镇的陈公墓志,又以所闻见补之,写下《陈公弼传》,以为后世君子考览。

范镇(图片来自网络)

他,对古人“谄媚死者”的墓志铭很反感,不轻意写。一生只写过七篇墓志铭,而每一篇都有充分与特殊的理由。为陈希亮写了墓志铭,除了司马光的墓志铭,最长的一篇。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男,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曾在多家报纸任副总编,中央级报刊任部门负责人。发表近40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2012年辞职,从新闻“回归”到文学,闭门读史,跨文体、非虚构“纪实”历史。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