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蜀地风情】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金堂

作者:成都方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2-11 15:40:42 浏览次数:1464 【字体:

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金堂

四川金堂有两座名山都与仙人李八百有关,一座叫金堂山,一座叫三学山。

距今约三千年,周穆王时期,这两座山古树苍劲,直傲云天,虬枝盘盘、曲折蜿蜒。巨藤如蟒,纠结山间。虫蛇侵道,虎豹出没,渺无人烟。但山中瑞气氤氲,灵草丛生,神仙圣人往来其间,是能与上天通灵的地方,所以人们把她称着“灵山”“巫山”。蜀中一位叫李脱的人,深受道家影响,发愿要寻仙访道,修成正果。为寻得修炼的最佳环境,他北上剑阁,西抵峨眉,南下熊耳,东至夔门,云游十年,都没找到一个好去处。

金堂山(图片来源:卧云居士)

一日,李脱来到现在的金堂山龙桥峰,被这灵山胜景震撼。再回望西边山麓之下,便是一望无际的平川,平川之上三条白亮亮的银带从北、从西蜿蜒而来,到得山下汇为一条莽莽大江。阳光下,大江的沙滩上和浅水里隐隐约约有金光闪烁。李脱自言自语叹道:“真是有心人天不负!我终于找到了这修道炼丹的绝佳境地了啊!”

于是李脱割茅草,砍藤条,伐树木,在此搭建起草庐,修道炼丹。道家将草庐称作“金堂”。现在的三学山后山,有一石洞,宽一丈,高一丈,洞口狭窄,仅能容一人通过。进得洞口,向里走,石洞越来越宽,越来越高。往里走究竟有多深,无人知晓。这就是李脱修道的“玉室”,现在去看,还能看到李脱当年炼丹的炉灶。后人称这洞叫“八百洞天”。唐朝李白的叔父著名书法家李阳冰曾在洞口题写“龟雀齐寿”四个篆体大字。李脱就在这山中苦苦修道炼丹。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啊。一晃,两百年过去了,经过两百年的反复炼制,李脱终于炼成了九华丹。

九华丹炼成之后,他离开此地,出去云游,先后去了道教的五岳和十大洞天,遍访名师,拜师学艺。又历经两百余年,一天,他来到缭绕的海上蓬莱仙山,寻得了真人飞阳君,虔拜飞阳君为师、君教授他水玉之法,他勤学苦修,学会了秘诀,又回到这山上修的丹。炼成之后,又离开,出去拜师学道。就这样神龙见首不见尾,时而隐去,时而出现。又过了百余年,他再次回来。这次不知拜了何方神圣为师,一回到山中,又闭关修炼。百余年后,居然炼出了金鼎九还丹。

佛像

当他炼成金鼎九还丹时,历代蜀人已看见他在世上经历八百年了。所以人们都称他“李八百”。后来,李八百在此白日飞升,驾祥云而去,成了神仙,人们就把他建有“金堂”的山,称作“金堂山”,把他三次修炼的地方称作“三学山”。 三学山又叫“栖贤山”, 意思是居住了贤人李八百的山。就因为“金堂”是道人修炼的地方,他们往往会得道成仙,尤其是仙人们往来其间,度化他们,所以金堂便衍生出一个新的义项:神仙居住的地方。

到了唐朝,从雒县、新都县、金水县三县之地分别割出一块,新建一县、县城就在金堂山下沱江的对岸,于是就取名“金堂县”。

李八百

唐朝诗人符载有一首写金堂山的诗,写得很好,把金堂山与李八百的关系说得极为到位。诗曰:

太极之年混沌坼,此山亦是神仙宅。

后世何人来飞升,紫阳真人李八百。

“此山亦是神仙宅”,与“金堂”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异曲同工之妙。无独有偶,流沙河先生对故乡金堂也发出类似的感叹:

绿波回环三面,半岛临深潭,水上飘来打渔船,白鸥点点;岁晚花发,遍照十里山川,家住这里,也就成了神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方志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