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陆游在成都(二)——久矣儒冠误此身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17 16:48:58 浏览次数: 【字体:

陆游在成都(二)

久矣儒冠误此身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调至成都任四川制置使,陆游受举荐为锦城参议。是年秋天,他参加阅兵大典后,有感而发,作诗《成都大阅》:

千步球场爽气新,

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外,

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

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櫜缚裤毋多恨,

久矣儒冠误此身。

大阅,最早出现于《左传·桓公六年》:“秋,大阅。简车马也。”即大规模地检阅军队的战车、战马。南宋时期,朝廷、州郡的阅兵,都称“大阅”。

首联写大阅的环境和时令。第一句从近处着笔。“千步”表明阅兵场的广大宽阔,从“球场”可以看出校场在练兵讲武之余,也作踢球用,故以球场称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用脚踢球的游戏,名“蹴鞠”,是世界足球的最早记录;西汉刘向在《别录》记曰:“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说明训练军队也是蹴鞠的手段之一,《汉书·艺文志》也将“蹴鞠”列入“兵技巧类”篇目中。唐代,蹴鞠得到极大发展,以“击鞠”为名的马球运动盛极一时;至宋代,在唐代“步打球”的基础上,出现名“捶丸”的球类游戏。诗虽未明点“秋”,但用“爽气”二字写出秋季特征,说明大阅的时间是秋天。“新”字既接“爽气”,给读者空气新鲜、清新的感觉,又与后文第六句遥相呼应,侧面反映是为雨后。第二句转写远处。“西山”,指盘亘成都西部、西北部岷山山脉的众多山峦。“遥见”,指出向远处看。“碧嶙峋”写出山色青碧、山势峻峭的样子。这一联虽用笔轻淡,却已将大阅的时令、环境写得鲜妍可爱,烘托出诗人参加大阅的愉快心情,远近俱到,景中有情。

颔联紧承首联向远处开拓。雪岭,位于成都北部、松潘南部。蓬婆,《元和郡县志》中说是大雪山的别名。这里用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令传雪岭蓬婆外”,看似写实,因为这一带在当时名义上属四川制置使统辖;但同时又带有理想和愿望的意味,因为这一带实际上为吐蕃所占据。秦川,指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地带;渭水,指横贯今陕西省的渭河,诗中用指长安附近之地。长安是汉、唐故都,当时被金人占据。陆游于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后,认为收复长安与关中是恢复中原的根本条件,因此时时向往收复失地。“声震秦川渭水滨”,就用夸张手法表明了诗人的这种理想与愿望,而实际上成都阅兵的号令之声,根本无法传到这些地区。这一联用理想与激情,渲染阅兵声势的盛大,笔调雄壮,气势一扬。

颈联则转入写阅兵校场实景。“旗脚倚风时弄影”描绘了风吹而旗影徐徐闪动的画面,“倚”“弄”二字说明风势不大。“马蹄经雨不沾尘”有两层意思:一是明指“经雨”之故,雨后尘埃不扬,马蹄才能不沾尘土,与首句“爽气新”相呼应;二是暗喻士兵训练有素,驰马轻捷。这一联从动态中反映校场中的宁静、整齐、严肃气氛,用精细、疏淡的笔调赞美大阅。

尾联抒情。“属櫜”,佩戴箭囊,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缚裤”,古人骑马打仗时为了方便要将裤脚束缚住。“属櫜缚裤毋多恨”表明诗人身着戎装并乐意为此。“久矣儒冠误此身”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儒冠多误身”句,意为: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诗人久抱从戎壮志,只恨“儒冠”的“误此身”。这一联在喜悦中又带有感慨余音。

陆游像

这首诗描述诗人以戎装参加阅兵,极其符合他的志趣,故情主喜悦;但当时朝政腐败,军事废弛,阅兵场面,无法过于铺张,故喜悦之情又只能以闲淡、冷静的笔触来描写。阅兵触动了诗人的理想与愿望,因此闲淡中又不免用富有激情的雄壮笔墨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终在喜悦中又带出感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祥耀《中国古典诗歌丛话》评价此篇:“八句中笔调多变,而以和易清远为主。”

(参考:《宋诗鉴赏词典·成都大阅》,上海辞书出版社,作者:陈祥耀,文章有删改)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陆游在成都(一)——万里因循成久客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方志武侯

微刊题字:蓝天果(中国文联文代会代表,商务部中欧协会青少年艺委会副会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毛笔工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蓝天书画院院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