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李崎 ‖ 摩天岭战场遗址今昔

作者:李 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18 15:44:50 浏览次数: 【字体:

摩天岭战场遗址今昔

李 崎

摩天岭,位于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交界处,是甘肃文县与四川青川县的分水岭。山因史而著名,史因山而增辉。三国时期,邓艾伐蜀偷渡阴平,翻越摩天岭,一举灭蜀,摩天岭从此蜚声中外。红军为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激战摩天岭,又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摩天岭脚下的碧口是依白龙江而建的,最迟在明末,碧口开始集镇。古镇踞三省鸡鸣宝地,文明积淀,历史厚积,是千年水运码头,商贾繁荣,物资丰实,也是甘肃省四大名镇之一。古镇居民的先祖是从四川和陕西、湖广迁移到这里,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碧口成为一个重要的古埠码头。他们的目标当然是大山深处的木材、药材,而白龙江就是天然的运输通道,碧口成了这些创业者和他们的后代最后的归宿地。

对于南来北往的人们来讲,虽有水陆两种走法,但水路一直是更重要的通道。过去从甘肃进入四川、陕西汉中,如果走水路,碧口是必经之地;因此,清代的碧口古镇在陆路尚未发达的岁月里独占了水路的优势,这使它在当时就有着“小上海”的美誉。

除此之外,碧口也是一块洒满烈士鲜血的热土。位于李子坝村的悬马关、磨子坪为关隘要塞,当年红军长征时曾与国民党军在此激战。如今山谷中震荡着历史的回声,烂漫的山花仿佛是烈士的鲜血染成,呼啸的山风在诉说着战士的壮怀激烈。

白龙江(作者供图)

穿越摩天岭是著名的“阴平古道”。阴平古道自古以来就是险要崎岖之路,所以历代除了当地农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战争需要才用此道。明代将领付友德曾带兵走过此道。红军长征时,李先念曾率领红军走过此路,后来人民解放军解放青川、江油时曾走过此道。

阴平古道起于阴平郡,即今甘肃文县的鸪衣坝(文县老城所在地),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乡),全长265公里。与《三国志》所记的七百里阴平道完全一致,因当时是以360步为一里。照此推算,今天的一华里约等于三国时的1.33里,正好相符。

阴平道上最险要的去处是摩天岭。其岭北西坡度较缓,南面则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行。史载,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大将邓艾奉命攻蜀。当年邓艾就是从这里裹毡而下,巧守摩天岭直插江油关。邓艾率军攻下了江油关、绵竹等蜀之重镇,最后攻入成都,后主刘禅自缚投降,蜀国灭亡。如今岭南已开辟了曲折小道,当地人叫“九倒拐”。

阴平古道沿途还有许多邓艾留下的遗迹,如邓艾磨刀的磨刀石,盖印的印合山,邓艾士兵歇息时抖鞋土的鞋土山,邓艾丢失衣服的落衣沟,邓艾练兵的射箭坪,几乎每处都有可以探寻的遗迹,也有许多传奇故事。

摩天岭

1934年11月中旬,在四川巴中清江渡一所小学里,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召开了师以上及部分团的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向甘肃南部发展,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计划,即“川陕甘计划”。

这个计划的重点是夺取胡宗南防区甘肃南部的文县、武都、成县、康县地区,伺机向岷州、天水一带发展,以打破敌人的川陕会剿计划,建立川甘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3月下旬,为实现“川陕甘计划”,红四方面军分三路强渡嘉陵江。渡江后,兵分两路,西路以九军为主力,迅速向梓潼、漳明、北川进军,威胁成都;西北路以三十军、三十一军为主力,北出青川、平武,直抵川甘边境。

1935年4月初,胡宗南督率第二纵队各部陆续向甘肃最南部的碧口—文县一线集结。为阻止胡宗南各部南下,李先念部队在平武县清溪场镇(今属青川县)大东街回民清真寺内召开指挥部会议,研究作战部署。摩天岭战役前线指挥部设在摩天岭脚下的唐家河出口关虎乡蒲家大院内。此外,红军还在川甘交界的黄土梁山脚下的篙溪乡拱北(伊斯兰教先贤陵墓所在地)设立了指挥部。

4月上旬,担任西北路主攻任务的红三十军、三十一军抵达青川一带,开始向摩天岭进军,准备北进文县,进而攻占天水,夺取甘肃南部,实施创建四川、陕西、甘肃新苏区计划。西北路红三十一军一部迅速向羊模坝、三堆坝地区推进,并围困广元国民党守军;红三十九军八十九师和三十一军一部向青川、平武挺进,以切断广元与江油国民党守军的联系,相机夺取碧口,扩大陕甘边区。

摩天岭

4月5日,红三十九军八十九师从宝轮院沿白龙江而上,经三堆坝、水磨沟至白水区后,分两路挺进,一路向文县碧口逼近,一路经夭陛院、板桥,直取青川县乔庄。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七一团由罗家坝经切刀梁、茶园、茶坝,向白水区,直奔五龙山和文县中庙境内的平台山。红军在青川县薅溪拱北设立了作战指挥部,徐向前亲自指挥。

自4月6日凌晨开始,红军兵分三路,向文县悬马关、平台山、摩天岭三个方向进军。4月7日,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九十师占领青川县乔庄,并向文县碧口境内的悬马关进军。

悬马关,地处文县碧口境内。仅闻其名,便知其险要异常,但见危岩似虎狼,狰狞耸立,绝壁如刀劈斧削,巨峰插天,怪石挡道,是当地一处重要的关隘要塞,亦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文县悬马关

4月11日,红军三十军二六八团、二六九团赶至甘川交界的黄土梁,分别驻于牙包嘴、桌子石、四道门等山头。同时,红军二七一团经乔庄也向悬马关方向前进,于当天下午抵达悬马关附近的李子坝,驻守青崖关、印坝子、塘房沟、磨子坪、后槽里等山头。红军战士随即抢修工事,做好战前准备。

当天,红军与设防在洞洞河、圆潭子、山王庙、九道拐和大道岭这一带的国民党军及地方民团相遇,双方随即展开战斗。12日,国民党军驻碧口的六十师三个团开往大道岭,以一个连的兵力在九道拐夜袭红军阵地,结果被红军歼灭。国民党军六十师师长陈沛又增派兵力,向大道岭、九道拐、平河子、柴家梁等地发起进攻。经过激战,国民党六十师几个团全被击溃,红军占领了九道拐、大道岭、山王庙、悬马关等制高点。

悬马关,地处川甘交界的文县碧口镇李子坝的北部边缘,地势险要,道路崎岖。胡宗南急忙带主力部队从天水赶赴碧口督战,调遣十二个团的兵力从白水向碧口增援。接着,又派遣杨步飞的六十一师、伍成仁的四十九师、王耀武的中央补充旅、钟松的第二师补充旅等,先后进入碧口一线堵截红军。

文县悬马关

胡宗南亲赴碧口督战,用大炮开路,众兵蜂拥地进攻红军阵地,妄图围歼红军。红军将士凭借有利地形,顽强地防守,多次战胜敌军轮番进攻,给国民党军以惨重的打击,许多红军战士光荣牺牲。最后因红军弹尽粮绝,寡不敌众,粮草不济,放弃了进军碧口的计划,撤离悬马关、青崖关、李子坝、黄土梁等战地。

老红军安仲华15岁时在四川与甘肃交界处参加红军,一过雪山,三过草地,参与几次重大战斗,并因此失去一只眼睛的感人故事。

1935年4月初,在激励的枪炮声中,红四方面军进入青川。“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参加红军的,当时就是一个念头,跟着红军部队有饭吃,还有枪来打坏人……”安仲华说,自己才15岁,是个放牛娃,与很多参加红军的战友目的一样,就是有饭吃,不饿肚子。

“参加红军后,参加战斗不少,其中三次印象最深刻。”安仲华说。“第一次战斗是打悬马关,战斗非常惨烈。”1935年4月11日,红四方面军从乔庄大沟以南的山梁上向悬马关方向前进。“红军攻打悬马关,主要是为了扩大川甘边区,把革命根据地扩大到甘南。”安仲华说,当时胡宗南部第六十师的三个团也开往悬马关附近的大刀岭。

“当晚,胡宗南派了一个连的兵力,在九道拐偷袭红军,结果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连长都被我们击毙了。”安仲华说,脸上的微笑写满自豪。

“这场激战之后,红军利用有利地势,占领了悬马关的制高点,以阻止敌军冲过关口。”

“战斗持续了18天,在战斗中许多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敌人死伤极其惨重。”安仲华说,战后的悬马关、山王庙、大刀岭、磨子坪一带尸横遍野,血流满地。这次战役激烈地进行了18天,红军和国民党军都有较大伤亡。数百名红军战士在战斗中牺牲。

文县悬马关

据守在摩天岭左侧的红军二六七团攀藤附葛赶来增援,组织有效防御,打退了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激战中,红军战士和国民党军士兵都有较大伤亡。由于红军战士长途行军,并多次与敌人战斗,体力消耗很大,加之给养困难,眼看突破摩天岭进入甘肃南部的原定计划很难实现。

4月29日,摩天岭一线的红军战士奉命撤离战场,转向平武、江油西进。撤离前,为了麻痹敌人,红军战士给山上的木桩、石包、草把“穿衣戴帽”,使敌人误以为红军仍在阵地。敌人轮番进攻占领山头后,已不见红军踪影,方知上当。战斗中,红军歼敌一个营。数百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红军指挥部分析情况判断:从摩天岭进入甘南已不现实。当日,红军奉命撤离摩天岭战场,经青溪、房石进入平武。红军撤离青川全境。

“摩天岭战役”东、西战场近百华里,双方投入三十个团,数万兵力,战斗十分激烈。红军占领了悬马关、平台山、摩天岭等战略要地,歼灭了大量敌人,但终因国民党军兵力强大,防守严密,加之这一带山大沟深,人烟稀少,地形险要,红军给养不足,弹药匮乏,不得不停止向甘肃南部挺进的行动。战役虽未能达到消灭胡宗南部队、进入甘肃南部建立根据地的战略目标,但大量消灭了敌人,达到了阻敌南犯之目的。

“川陕甘根据地计划”的失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由于甘肃南部和川西北地区一直控制在敌人手里,迫使红军不得不跨越茫茫草地,致使一、四方面军分裂,给红军北上造成严重困难。在次年二、四方面军北上时,也遇到很大困难。

徐向前在《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一文中,曾沉痛地总结说:“川陕甘根据地计划”未能实现,非常失策,是关系整个革命的命运问题。如果当时实现了这个计划,中央红军北上就有了立足点,形势会大不一样的。

在摩天岭上,海拔2730米处,有一大草坪,其草特异,每年夏季,遍开红花,山风吹过,像一面巨大而鲜艳的红旗在山上招展。有人说这草原来不是开红花的,自从红军在这里打仗后,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这些草才开出红花来。因此,当地农民便把这片草坪取名叫“红花草地”,原名实际叫“大竹垭子”,可见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1949年12月15日,甘肃商业重镇、川甘咽喉——文县碧口在激战一小时后解放。碧口的解放,标志着甘肃全境全部解放。在碧口解放之后,解放军部队相继解放青川、广元、苍溪等地,并于12月25日解放革命老区、红军摇篮——巴中,12月27日解放成都。

扩展阅读

碧口“抗日楼”的来历

抗日楼矗立在文县碧口镇西山坡的碧口小学,是一幢二层土木结构的仿古木楼。楼高12米,屋顶四角飞檐翘角,中心楼有一个宝瓶状圆顶,站在二楼的环栏内,可纵览碧口镇全景。抗日楼最早名叫抑环楼,是时任国民党部队第一师独立旅旅长的丁德隆在1933年执行蒋介石阻击红军的命令,驻防碧口时所修建的军事驻防建筑之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碧口进步青年马浩天、杨振平、吕继福等成立“同志读书会”,在青年学生及开明人士中宣传抗日思想。1938年,抗日烽火燎原中华大地,为唤起民众抗日激情,经碧口工、商、学各界联席会议商议,将抑环楼更名为“抗日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 琦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