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民俗文化】猪的文化渊源(上)

作者:雅安市西康博物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2-07 15:24:00 浏览次数: 【字体:

猪的文化渊源(上)

雅安市西康博物馆

一盘新鲜的回锅肉,一碗暖人心脾的血旺汤,是雅安雨城上里人民在冬天招待游客的顶级菜肴。近年来,雅安市雨城区以举办“年猪文化旅游节”为载体,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茶马互市民俗巡游、年猪节祭祀、民俗文艺演出、二仙桥实景汉服秀等活动,让“回不去的年味乡愁”在水墨丹青的上里古镇,以味觉、视觉的形式全新呈现。“喝旺汤·到上里”历经15载积累和沉淀,已成为雅安市独特的民俗文化名片。今天,我们介绍一下“猪”的文化渊源。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3500年)玉猪龙 大英博物馆

远在旧石器时代,猪的地位就已很高。古代各民族图腾崇拜中,猪是重要角色,也是龙的雏形。中国有着悠久的驯养家猪的历史,早在公元前8000—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开始驯养家猪。中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挖掘出大量随葬猪骨,近年来还出土大量陶制猪俑,这些都是猪对于中华农耕文明推进的物证。由于古代注重祭祀,在众多出土的祭品中对于猪有关的祭品也占有很大比重,由此可以证明,猪在漫长的中华农耕文明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历代诗词歌赋,还是民间谚语、俗语和童谣,都保存有大量与猪相关的内容,“养猪吃肉、猪粪还田”这一经营模式,恰好符合现代人的可持续理念和循环经济理念,这说明猪对中华农耕文明的延续起着推进作用。

宋猪首俑 出土于雨城区对岩 现藏雨城区博物馆

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自然世界的发展规律。家猪是人类造化的杰作,世上现有的各种家猪,原本都是由野猪驯化而来。

二、猪是六畜之首,是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符号。

宀和豕,共同构筑了中国人的家宅。《渊鉴类函》中称:“猪入门,百福臻”。

三、在传统文化中,猪为十二生肖之一,位居第十二,“亥”是地支的十二位。

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的秦代竹简《曰书》和东汉王充《论衡》中均记载:“亥,豕也”。《清稗类钞》讲“亥为豕、蜼、猪”。亥时猪睡得最酣,发出的酣声最洪亮,全身的肌肉抖动得最厉害、长肉也最快。

唐代 十二生肖陶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四、猪别名颇多:豕、豘、豚、肫、彘、豨;天上有星宿名“封豕”,山中有药名“豨首”。猪还有其他别名“乌鬼”。

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之一:“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猪又名“乌金”、“黑面郎”、“黑爷”。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中记载,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清明贵族祭官,称活猪为“黑爷”。明代中期,《西游记》横空出世,天蓬元帅猪八戒的形象成为猪最具文化符号的别名。

说明在红山文化之前,这个地区的人已非常喜欢和崇拜猪,甚至将猪作为远古的图腾崇拜。

六、在许多古墓葬中,远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都不乏猪的遗骸。

因为人们常常以牲畜的多寡来标度地位和富裕程度,猪往往被认为是财富的象征,并用作随葬品。

七、很长一段时间里,猪都作为农耕民族重要的财富。

在汉代一些地方,官吏“劝民农桑”,要求每户养2头母猪、5只鸡、或1头猪、4只母鸡。富人去世后,手里基本都会握一对玉猪,他们认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和权力。

汉 猪形玉握 故宫博物院藏

八、猪还与科举考试有关。

古代有人赶考,亲戚朋友纷纷以猪蹄相赠,祝愿他金榜题名;有人做了卿相,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简称“朱题”。因“猪蹄”与“朱题”谐音,所以人们觉得“猪蹄”很吉祥,便形成了给考生送猪蹄的习俗。

新石器时代 猪形陶罐 南京博物院藏

九、自古以来,很多部落和氏族都认为自己是猪神的后代。

传说中,伏羲、黄帝、女娲都是猪神。相传,周文王姬昌是在猪圈里出生的,因此,被视为猪神的儿子。此后许多达官贵人,也常以猪为名。春秋时,晋国大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范宣子,祖先就叫豕韦氏;商朝有个国家,名叫豕韦;汉初刘邦的属下陈豨,曾任赵国国相,后在代国叛乱,自立为王;大汉最著名的皇帝汉武帝,大名刘彻,乳名是彘。可见猪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何其尊贵。

新石器时代晚期 猪形陶鬹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十、今天,汉族人喜欢吃猪肉的特点,巧好就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至今,在现代中国的汉族人口中,喜食猪肉的习俗仍没有太大改变。

汉代 陶庖厨佣 成都博物馆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雅安市西康博物馆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